一提到海蛎子,人们都会想到一个:鲜。每年的12月份至来年的4月份是海蛎子最为肥美好吃的时节,因此,每到冬天大连人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名菜”:酸菜炖海蛎子,一大锅热气腾腾,别提多暖和了。相比论盆吃的海蛎子,它的“兄弟”生蚝明明与其长得很像,但却似乎比海蛎子更“高大上”一些,一个都要四五十块钱呢。那么,海蛎子和生蚝到底有啥不同?让我们来听听营养师怎么说。
虽然长得像 但还真不一样
某医院营养科副主任说,海蛎子和生蚝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它们都是属于牡蛎的一种。牡蛎,软体动物,有两个贝壳,一个小而平,另一个大而隆起,壳的表面凹凸不平。肉供食用,又能提制蚝油。肉、壳、油都可入药。 在北方海域养殖的海蛎子,就是生长了1年的牡蛎;在南方海域养育了2~3年的牡蛎,个头相对较大,大的一个带壳就能在一斤以上,被称作生蚝。
除了价格高 生蚝营养价值也很高
生蚝高蛋白低脂肪,肉质中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还有糖元、牛磺酸、谷胱甘酸、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D、维生素E、岩藻糖及铜、锌、锰、钡、磷、钙、镁、铝、氧化铁和有机质。但其实,生蚝最主要的优点就在于它含有远高于其他食品的成分:锌。一般海蛎子的锌含量每100克约为9.39毫克,而每100克生蚝的锌含量约为71.2毫克,是海蛎子的7~8倍。经常食用生蚝可以减少阴虚阳亢所致的烦躁不安、头晕目眩及耳鸣等症状,可以调节神经、稳定情绪、滋补强壮、提高免疫力。
好吃别生吃 爱吃别贪吃
牡蛎的一生都在不停地滤过海水,好这口的人喜欢撬开直接生吃,就为了那股鲜劲儿。但是,不管是海蛎子还是生蚝,如果生长水域水质优良是可以生吃的,但如果不能确定,直接生吃还是有风险的。微生物致病菌污染、重金属污染是生食海产品的主要风险。尤其牡蛎是一种滤食性生物,新鲜牡蛎的腥味基本上是海水的气味,但是牡蛎有比较强的重金属蓄积能力,如果外壳和牡蛎肉闻起来有刺激性异味,在选购时不宜挑选。
牡蛎体内存在寄生虫、海洋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生吃会存在被感染的风险。因此,尽可能食用煮熟的牡蛎,以避免寄生虫带来的危害。一般来说,贝类海产品应在沸水中煮4~5分钟才能彻底杀菌。也不宜与啤酒同吃,容易形成尿路结石。如果自身代谢存在问题,容易诱发痛风,严重时会出现痛风性肾病、痛风性关节炎等。吃海鲜后不要立即吃西瓜、梨、雪糕、冷饮等寒凉食物,容易引起身体不适,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同时还会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最好间隔2小时以上再吃。
这些人千万别吃
孕妇:牡蛎属性微寒,食用过后身体容易虚寒,孕妇以及正处于经期的妇女,要慎重食用。
脾胃不好的人:肠胃不好的人消化系统不佳,生蚝到了胃中无法及时得到消化,会增加肠胃的负担。
“三高”人群、过敏人群:牡蛎虽然口感鲜美,富含营养,但牡蛎也属于发物,皮肤过敏、对海鲜过敏和“三高”人群都应减少食用。
肝病患者:牡蛎虽然肉质软嫩、富含营养,但肝病患者在肝功能异常的情况下,应避免食用。待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可少量食用,最好采用水煮或清蒸的烹饪方式,避免辛辣,注意千万不可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