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精灵——北京雨燕
文/甘海斌
天上有一种鸟,即使⾬中,也在飞翔。在古都北京的皇家宫殿、山水园林间,亦或旧胡同的王府贝勒邸、四合院中,总会飘然忽至一种飞行的益鸟——雨燕。
我的好友、摄影家张晓莲女士就用其相机在颐和园摄下了一幅幅雨燕凌空的美妙图片。特荐大家欣赏!
雨燕是北京标志性的物种之一,被誉为“北京城的精灵”。她既是北京城的生态符号,也是北京城的文化符号。
很难考证,这些精灵究竟是从哪一年开始造访北京的。目前世界上以北京为模式产地的野生物种非常少,故而北京雨燕显得更加珍贵。它比家燕的体形略大,羽毛呈黑褐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外观呈流线型,飞行速度极快,是善于长途跋涉的候鸟,也是著名的食虫益鸟。
每年2月,北京雨燕从南非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历时两个月抵达北京。到7月中旬,它们再次飞离北京,回归南非越冬,那里食物丰富,能满足它们的需求。北京雨燕的单程飞行距离达一万六千公里,飞行速度约为每小时一百二十公里,在长距离飞行的鸟类中是速度最快的。除了孵蛋和喂食幼鸟,北京雨燕从不轻易落地,仿佛它们的使命就是编织天空的美丽。它们一直如约而至,从未失约。窃以为,“弃燕雀之小志”之说,于雨燕似乎有失公允!
在我的认知中,燕⼦是双宿双飞的鸟种,也是一种分栖群飞动物。燕⼦兆⽰着富贵,谁家住燕,谁家富贵;燕⼦是精灵,是益鸟,理应是⼈类的好朋友。
就像其名字一样,北京雨燕一般会在北京产卵、孵化、育雏,喜欢在古建筑的屋檐下筑窝栖息,繁衍后代。千百年来,它们同北京的人与建筑和谐相处,每年的4至7月在北京上空穿梭奔忙,伴随着啾啾鸣叫,成为老北京民俗中最温馨、最灵动的一景。无数次的往返跋涉中,北京雨燕见证了北京城的繁华绮丽与沧桑变迁。
有记录显示,北京雨燕在鼎盛时期的数量曾达五万余只之多。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古建筑上安装了防鸟网,北京雨燕失去落脚的地方而数量锐减。中国的古典园林及宫殿建筑本就是人与自然理想关系的体现,如果春夏的北京没有北京雨燕,便少了生机与活力。后来拆除了防鸟网,北京雨燕数量又恢复到如今近万只。那啾啾的鸣叫,再一次把人们从记忆中唤醒,幻化成眼前的美景。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也难忘家燕筑巢于樑,衔食黄口,⼀直在⽼屋堂前的细⾬中飞翔的情景……
当春天的触⼿,将第⼀棵草芽从软泥中唤醒,儿童就会唱起“⼩燕⼦,穿花⾐,年年春天到这里……”杨花柳絮漫天飘飞,杏花⾬打湿北国的春天,燕⼦便在细⾬中掠过,在畦畔泉边飞翔,就带来了又⼀季的活⼒与希望。
北京雨燕的存在,让动与静、古与今、天与地、人与万物,和谐相融于北京的历史时空,它们的归去来兮不仅是自然环境的晴雨表,也是人文环境的试金石。但愿北京雨燕越来越多,“飞入寻常百姓家”。
最后引用宋代诗人梅尧臣一首诗作结:“雨燕去还来,衔虫为雏食。雄雌湿已倦,梁栋冷并息。缘础蚍蜉群,拾餕蜻蜓翼。谷粟满京囷,任从黄雀得。”
2022.06.27于京西金和嘉园
( 本美篇图片均为著名摄影家张晓莲女士的摄影作品。特此致谢!)
▽ 以下图片请横屏欣赏
感谢各位关注欣赏!欢迎大家不吝赐教!
责编:黄素梅《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