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我对幼小衔接的态度之前,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幼小衔接,指的不是外面的幼小衔接培训班,也不是你要在一年内教孩子学会ABC、123、50以内加减法的意思,而是指: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家长都应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先来说说我的情况:儿子今年小学一年级,之前上北京公立幼儿园,在幼儿园的最后半年选了一个学前班。
不过,虽然我家孩子上了学前班,但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依然有很多不适应。所以我觉得给一份详细的总结很有必要。
家长们要明白,幼小衔接,不是给孩子报个学前班就可以,也不是教会孩子各种学科知识就可以。因为,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仅是从学习唱歌画画到学习语文数学的过渡,更是一种思维向另外一种思维的过渡。
学习内容
北京的公立幼儿园是不允许上文化课的。很多家长觉得,既然幼儿园不安排学科知识,说明孩子6岁之前接触文化知识是不科学的。但是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先从现实出发。
现实就是,幼儿园不教,但是小学要用!
如果现在妈妈遇到的是不教文化知识的幼儿园,我还是建议家长要在孩子4、5岁的时候,在家里给孩子一些数字、简单的数学概念、甚至英语的启蒙。
小学开学初,一般会给孩子衔接的时间,但仅为一周。一周后,老师就开始上文化课了,进度非常快,一周就需要认识和会写10个左右的汉字。(不过,都是比较简单的,比如“一、二、三、四、五、大、小、人”这种)。我孩子的学校是在上学第三周的时候,就要听写这些汉字了。
对于接受过启蒙教育的孩子来说,上一年级以后,老师教授的内容接受起来会更加容易,学起来不那么费劲。如果真的就是玩了6年,没有任何文化基础的话,就要从头学。
以上是语文,数学也是一样。数学是基于日常理解的学科,是积累的过程。比如3和2谁大谁小,孩子都是在学前的生活中慢慢体会,水到渠成。如果家长指望用一周的时间让孩子死记硬背10个数字都分别是多少,哪个大哪个小,还是挺费劲的。
如果家长不在幼儿园阶段给孩子做启蒙教育,孩子在学前没有掌握简单的拼音,汉字,加减法,到了小学真的会非常吃力。
很多家长会说:“上了小学老师会慢慢教的,不用太焦虑,一个星期学习‘一、二、三、四、五’的汉字和‘1、2、3、4、5’的数字,肯定没有问题。”
对!但是这一个星期,除了有“一、二、三、四、五”的汉字,有“1、2、3、4、5”的数字,还有“A、B、C、D、E”的字母,还有“a、o、e、i、u”的拼音,有的学校还有小语种教学。一个科目看似不难,但是四五个科目并驾齐驱,没有点幼小衔接基础,刚上小学的第一个月,家长和孩子都会非常焦虑。
学习方式:要适应指读
除了学习的内容,还有学习的方式也需要适应过渡。
习惯给孩子读绘本的妈妈都知道,在给孩子读绘本的时候,最好不要指读,因为那样会让孩子分心,割裂孩子的注意力。但是小学读课文,不管是哪种语言,都要求指读,因为指读是非常快的让孩子认字的办法。
没有养成指读习惯的孩子,在上小学之前,也要让孩子适应指读的习惯。两种阅读方式都接受更好,否则一上学,老师就要求指读,孩子也很难适应。
在这一点上,我家就遇到了麻烦。儿子没有指读的习惯,但是每天的英语作业都是指读课文10分钟,孩子在读课文的时候,我们每天都要提醒,不错眼珠的盯着,用了很久,他才习惯了指着书念课文。无疑,记忆和认字的速度都比习惯指读的孩子要慢。
体育项目:跳绳要学起来
跳绳项目是小学必备体育项目。但在幼儿园阶段,只有公立幼儿园会教,很少有私立幼儿园会教孩子跳绳。
在小学开学的第二周左右,体育老师就会要求孩子拿着跳绳上课。(通常在录取通知下来的时候就会通知家长准备文具,像准备练习本,铅笔一样,跳绳也是必备的)。
为了迎合小学需求,社会上的幼小衔接机构也会把跳绳作为必教项目,所以上过学前班的孩子一般都会跳绳。
跳绳是一项对协调性要求很高的运动,并不是那么好学,需要训练好一阵儿。如果没有接触过跳绳这项运动的孩子,上学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练习。而小学的时间,非常紧张,用在了跳绳上,其它地方就要缩减。
如果第二年要上小学了,孩子还不会跳绳,家长最好能够有意识的帮助孩子了解跳绳、学习跳绳,这将会大大提高开学后孩子适应学校的效率。
自理能力和习惯
自理能力和好的生活习惯已经是老生常谈了,我其实很重视孩子这方面的能力,但即使是这样,孩子上学后我内心依然有很大的落差。
开学第一周,孩子把小黄帽丢在教室的角落里不见了。孩子就去问老师:“您看见我的帽子了吗?”我一度觉得孩子这样做非常好,知道向老师主动寻求帮助。
谁想到,老师竟然发来微信,让我好好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不要什么事情都找老师解决。
并不是老师无情、不负责任,而是老师在帮助孩子们进入角色。上了小学以后,从家长到孩子,都要认清一个事实:孩子上学了,不再是个幼儿园的孩子。不能喝水要老师,吃饭要老师惦记,出门之前老师提醒加衣服。在小学,这些都是要孩子自己想着的。
当时我也是很不理解的,但是后来我发现,这正是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小学,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非常明确!
所以在学前,当幼儿园或者学前班强调要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的时候,家长一定不要为了应付任务而完成,不要形式主义,流于表面功夫,因为上了小学以后,它将不再是一个口号。
美术: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如实画像
上了小学以后,给我触动最大的就是对于美术的看法。
孩子在2岁多的时候,父母为了开发孩子的潜能,就会让孩子以各种形式接触美术。从图形认知,到启蒙涂画,到认识颜色,到释放想象力的乱涂乱画,种种形式都可以归类于美术。
孩子三四岁的时候画画,我们一般不会给孩子设限,让他不拘泥于颜色、图形,充分释放想象力。
很多家长觉得:“我从小就很重视让孩子通过美术来释放想象力和挖掘潜力,上了小学以后,画画也不是问题。”
但是小学的美术和学前的美术完全不一样。幼儿园那种启发式,放飞自我式,鼓励式的画法在学校行不通。
开学第一周,我们就接到了第一个美术任务——手抄报。对于手抄报的要求就是,主题鲜明而健康、要有成段的文字,插图中规中矩,越像越好。比如手抄报的主题是中秋,那么你画个兔子就一定要是个兔子
如果把兔子画成蓝色,在小学,没有人会说“这孩子想象力真丰富”,如果碰到一些教学质量没那么好的学校,或者遇到素质并不高的老师,这种天马行空的画画方式甚至会受到批评。
在学校,中规中矩,画什么像什么的孩子会更受欢迎。
很多画风天马行空,不拘泥于小节,被夸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上学后在学校力求真实的画风要求下,都会感到不适应。他们也许无法接受学校对于“好”的标准,这种认知上的差距,也只能帮孩子接受。
而孩子需要适应的,还有很多
比如迟到:老师说7:30分到校,如果迟到,就是会严重到全班点名批评;比如纪律:,老师说上课不能说话,即使孩子是有原因的,也是破坏了课堂纪律。老师说的话,就是说一不二,不再有质疑的余地。
很多倡导国外平等教育的妈妈,都喜欢给孩子发言权,鼓励孩子提出不同见解,有自己的思考。可是在这种宽松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可能会很不适应小学说一不二的纪律要求。
小学是一个强调共性的地方,他们更多的是抓孩子的学习而不再像幼儿园一样,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
所以,幼小衔接在我看来,不是一类机构的名字,也不是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家长应该充分重视孩子的思想转变和心理落差。
学前班不是必须上,但是从幼儿园大班起,就要让孩子开始从各方面过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