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红色星空
长平大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这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是赵国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相比之下秦国国力大幅度领先于同时代各国,因此可以说这场大战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大战前后耗时3年,两国都堵上了全部兵力,秦军主将白起坑杀了战败的赵国军人45万,至此包括赵在内的各诸侯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因此也被公认为是战国局势的最后一个转折点,此战之后,秦统一中国基本只剩下时间问题。这场战争留下了赵括“纸上谈兵”的笑谈,同时也让很多人不解,赵军45万人,秦军50万人,赵括怎么就冲不出白起设下的包围圈呢?
▲秦赵矛盾起因是上党地区的争夺,上党地区是一块战略高地,可以俯攻各国(长平是上党郡的战略要冲)
▲廉颇固守策略实际上是实力不济的体现,即便如此也接连被秦军攻破城池
赵王于是派廉颇守长平,平原君去接收上党。秦昭王非常生气,于是派王龁去攻打上党,王龁很顺利的就攻下来了,随后王龁继续进攻长平。可以说赵国接收上党这块地,又没有能力守住,实在是一大失误。我们都知道赵国国力强盛是因为胡服骑射的改革,这让赵国拥有了强大的骑兵部队,与魏武卒秦锐士相比有了很大的优势,同时也有缺点,就是赵军不善守。两次打败秦军的赵国名将赵奢就是把赵军的机动性运用的非常好,这样一支赵军在廉颇手上固然发挥不出全部战力。廉颇丢失了上党之后就在丹水东侧修建了两个大堡垒,然而在王龁的攻打下,西侧的堡垒很快就被打破了,只剩下东侧的堡垒还在坚守。廉颇连王龁都打不过,可见他的实力与白起也是相距甚远。此时赵王并没有换将的念头,因为廉颇虽然差劲,但是赵国没有比廉颇再强的了,赵王想的是议和。
▲蔺相如的病危让廉颇失去了后台支柱,因此轻易被换下
赵国想的是秦国不愿意议和,这么打下去是要灭掉秦国,其他诸侯国必然害怕秦国变得更强大,因此会来救赵国。秦国丞相范睢看穿了赵王的想法,热情款待赵国使者,摆出了议和的态度,于是各国便不愿意动兵来救赵国了。实际上赵国谋士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赵王并未纳谏。廉颇此时倚仗秦军补给不顺利还在坚守,然而没想到秦国发动数十万劳逸修通了运河,粮食补给一点都不慌,反倒是在秦军的袭扰之下,赵军频频缺粮,廉颇的堡垒形式日益危机。此时赵国面临了两个选择,第一是丢弃长平,这样做的后果是首度邯郸就直接暴露在秦军的威胁下;第二是与秦军决战,不求胜利,哪怕能以较为平衡的战损消耗秦军,日后秦军的威胁都会小很多,因为赵国实在是消耗不起了。赵王趋向于第二条路,这是因为赵奢曾经两次打败秦军,而且是实实在在的胜利,赵王不觉得赵军比秦军差太多。此时范睢又派遣间谍到赵国散布流言,这终于让赵王下定了换将的决心。
▲赵奢利用赵军优势两次大胜秦军
秦昭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为能彻底击败赵国、能一战定乾坤,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并令军中严守秘密,有走漏消息的格杀勿论。赵括这个人的缺点很明显,赵奢评价赵括“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意思是用赵括领兵赵国肯定要倒霉的,但是赵王也不懂军事,于是这就成了秦军的机会。
赵括一到长平,立刻收拢军队,此时赵国在长平的军队约有50万人,白起先派遣小股部队袭扰赵军,赵括出击之后斩首千余,更加不把秦军放在眼里,于是准备与秦军决战。他命令冯亭率领5万赵军守住东壁垒,赵军的辎重与粮草也都在这里。赵括亲自率领45万赵军度过丹河,向西壁垒进军。秦军稍有抵挡便缩进了西壁垒,赵括认为秦军不行了,就继续攻打西壁垒。他虽然不敢保证能打得过秦军,但是秦军55万人总吃不掉这45万人吧,然而白起胃口就是这么大。他先派两万五千人的部队沿河北上迂回到赵军东壁垒与邯郸的补给线上,截断赵军与邯郸的联系。随后派了五千骑兵由王翦率领在丹河一侧截断东壁垒与赵括的联系,白起不停的在壁垒前增加兵力,等到赵括发现时已经回不去了。此时赵括军中粮草不支,他得到粮草的方式只能有三个,第一打败秦军,第二撤回东壁垒,第三撤回邯郸。白起此时学习廉颇龟缩在西壁垒,兵力全部用在了截断赵军的粮道上了。攻,则动于九天之上;守,则藏于九地之下;白起用兵,可谓出神入化了。
▲这张图清晰的展示出赵括被包围在河谷低地无法突围的形式
赵括想的是我回身去攻击东壁垒,跟壁垒里面的冯亭夹击秦军,把堡垒夺回来就是了,然而实际情况是,白起从西壁垒出击,与横在赵括军与东壁垒之间的秦军夹击赵括,使他首尾不能相顾,而东壁垒里的5万赵军面临着丹水侧与绕后截断邯郸粮道的秦军的包围,根本出不来。赵括的45万大军异常艰难,因为断粮三天,大军基本就乱掉了,这点很容易理解,大家可以体验一下饿三天的感觉。赵括也不是傻子,前后出不去,左右总可以尝试,然而这时候白起的军事能力就体现出来了,他设置的包围地是河谷地区,配合工事可以发挥出很强的防御能力,而赵括是仰攻十分不利。赵括4次大规模突围都失败了,第五次他亲自突围被秦军射死于河谷。这场战争表面上是赵括的失误,实际上也反映出两国国力的差距,赵国从一开始就想守,但即便如此还连续丢掉上党地区的城池,秦军劫持赵军粮道是家常便饭,赵军徒又50万大军却不敢正面接触,长平靠近赵国,赵军却消耗不过秦国。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两国国防动员能力的巨大差距,秦国统一实属大势所趋,赵括无非是压死赵国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按照现在的视角来看,赵括应该也算是统一大业的有力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