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解楚冰 王运泽 戴佩琪
《背影》是朱自清最为著名的记事怀人散文,短短千余字道尽了作者与父亲之间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仅是我们经常听到的父亲对儿子的爱,实际上包含了更为复杂的情感,而这一切,都要从《背影》背后的父子冲突说起。
1917年的冬天,对于朱家而言,格外寒冷。已经纳了许多个妾的父亲想要再纳一个姨太太,父子二人因此产生了巨大的矛盾。朱自清的家庭是清末十分正统的书香门第,老一辈人还有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认为家中的所有事都应该听长辈的,而接受了新思想的朱自清则希望父亲听听自己的意见,两辈人平等交流沟通,新旧思想导致父子二人的矛盾更加激化;更何况,父亲纳妾之事还导致朱自清的母亲被迫离家;父亲借了高利贷,擅自领取朱自清的薪水,此事更导致父亲被撤职,家里花了好些钱才摆平,朱自清的祖母也因此受气离世。父亲的种种行为导致家中发生如此变故,朱自清自然心生芥蒂。祖母的丧事料理完毕,朱自清要返校,父亲要去南京谋差事,这才有了《背影》中父子相别的场景。父亲对于朱自清的关爱并不是建立在父子感情和谐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两人矛盾激化的基础之上,无怪乎《背影》一开始的情境描写十分惨淡了: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这些描写是对真实情境的叙述,是朱自清对过去事情的回忆,他没有大肆抒发自己当时的悲伤,而是在简单质朴的文字叙述中,描写出了家中所遭遇的重大变故,但是,“祸不单行”“满院狼藉”“簌簌地”等词的运用藏不住这些文字背后哀伤的基调,“一半为了父亲赋闲”则藏不住父子两人间尴尬的关系。可以说,朱自清认为,家中的重大变故、“家中光景很是惨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亲的过错。从《背影》整篇散文来说,这段文字的叙述与后文所叙述的父亲对儿子深切的关心及儿子对父爱的“幡然醒悟”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也使得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显得更为动人。
那么,朱自清又是如何真正理解父亲,并描写出如此感人的父子之情的呢?
实际上,《背影》不是即兴之作,而是在时间酝酿与积淀中的产物。1925年,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朱自清收到父亲的来信,信中说:“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看后,回忆起八年前祖母丧事之后,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百感交集,悲从中来,完成了《背影》。从1917年到1925年,在车站爬上爬下为自己买橘子的父亲的背影隐约萦绕在朱自清心头,他也在生活的现实中渐渐读懂了父亲。八年间,外出寻职的父亲不仅没有获得任何结果,还病倒外乡被人送回了扬州,长期赋闲。家里经济每况愈下,父亲的身体也没有年轻时强健,如信中所说,有诸多不便。可以说,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父亲都承受了巨大的打击。1920年,长女采芷出生,朱自清自己成为了父亲。朱自清原本就是家中的长子,现在又多了一个父亲的角色,自然肩负起了更多沉重的家庭责任,多年来为生活而奔波辛劳。
八年,在收到父亲来信的那一刻,这八年来生活的不易、尴尬而充满平实爱意的父子关系以及多年来经历的家庭社会的变化,全都从朱自清脑海里喷涌而出。这一刻,或许是更早之前的某一刻,或许是初为人父的那一刻,或许是与父亲通信的那一刻,曾经对父亲心怀芥蒂的朱自清释怀了。他在脑海中搜索他和父亲之间的沟通,选取了这个心情最为复杂又最令人感动的片段,写成了《背影》。1928年,散文集《背影》出版,朱自清便把书寄回了扬州,两代人在七八年的时间流逝后,获得了真正的心灵靠近: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朱自清懂得了父亲的不容易,懂得了父亲与他之间的关系,懂得了父亲对他的爱,也感慨于父亲的老境颓唐。他是真正懂得了父亲:朱自清的阅历,他的身份,他与父亲的沟通交流,让他懂得了自己的父亲,也让他懂得了什么叫“父亲”。父亲是那个要做许多大事又不会大肆在家中宣扬的人,是那个因为自己是家中的支柱而不能发泄自己的情绪、必须“情郁于中”的人,是那个尽管儿子对自己心怀芥蒂,依然只是惦记着儿子、只是给予儿子无私爱意的人。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文章开头的话,让读者们未见朱父其人,先对朱父的背影产生了疑问:分别二年余,为什么只有父亲的背影是最为难忘的呢?儿子与父亲的背影之间有什么特殊的故事呢?其实啊,朱自清脑海中“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是朱自清在火车站记忆点最多的一个意象,他不仅在父亲买橘子时长时间看到了父亲艰难的背影,也目送着父亲的背影进入人群消失不见,并回到座位上流泪,这时的他一定思绪万千,也加深了对父亲背影的记忆。而这个独特的背影啊,不仅承载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也在某种程度上承载着家庭的悲苦与温情。
一个家庭总会有无数的坎坷与艰辛,但也总会有家庭的每个成员共同扛起家庭的重担。这个背影不仅是朱父的,也是许多因种种原因逐渐衰败的中国普通家庭的父亲母亲的背影,就算家庭遇到了困难,他们也会给儿女最真诚的、无微不至的爱。《背影》也是新旧文化和思想观念冲突之下,中国式父子关系的一种呈现方式。旧式的“父父子子”观念与新式的父子平等沟通的想法,因为最简单、最质朴的父子情而没有了隔阂,化解了尴尬。《背影》烛照着两代人深沉的思想关系,是一代人望着前代人的足迹。
由此来看,《背影》也是中国人家庭伦理的亲情象征,前一辈人的背影(朱自清与朱父间的父子关系)浓缩成了一个民族文化形象,当我们及以后的一代又一代人站在反思和超越的位置时,我们总能感受到文化的深情和情感的承续——温情而厚重。
(摘选自《师者自清:今天如何读朱自清》)
《师者自清:今天如何读朱自清》
解楚冰 王运泽 戴佩琪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