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传统之神 以童心再现英雄——评儿童京剧《少年英雄王二小》,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纪念英雄人物的班会?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纪念英雄人物的班会
汲传统之神 以童心再现英雄
——评儿童京剧《少年英雄王二小》
作者:李华裔(中国戏曲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仲呈祥,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抗日英雄王二小的事迹就诞生在这片热土。年仅九岁的放牛娃王二小,为了掩护乡亲和战士,假借带路将敌人引入八路军设下的埋伏圈,最终在敌人的屠刀下献出幼小生命。“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歌唱二小放牛郎》,以悠扬动听的旋律、深情质朴的歌词将王二小的故事传颂至今,激荡起数代人深植内心的红色记忆。
在中国,抗日英雄王二小的事迹家传户诵、无人不晓,以其为代表的诸多红色经典故事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革命精神、家国情怀等精神范式,是中华民族应予继承发扬的优秀文化基因和美学精神。元代作家高明曾提出“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艺术创作思想,扎根民间的中国戏曲作为中华民族审美地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自然也就成为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由河北省京剧艺术研究院与河北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联合打造,杨舒棠、杨斌编剧,翁国生执导、优秀青年演员于静领衔主演的儿童京剧《少年英雄王二小》应运而生。该剧在题材选择和艺术把握上,充分彰显出创作者的文化自觉与自信,通过全新的艺术视角、戏曲化的演绎方式,生动传神地再现了少年英雄王二小的动人事迹,以寓教于戏、寓教于乐的美育方式,传承红色经典、弘扬革命精神。
儿童京剧作为一种独特的题材样式,在当今戏曲演出市场中并不多见,其所面向的受众主体为广大青少年以及儿童群体。须知,传承弘扬中国京剧,不仅需要培养一批如饰演王二小的于静一样的优秀青年演员和少年儿童演员群体,而且需要培养一代代从小热爱京剧艺术的少年儿童观众群体。因此,《少年英雄王二小》这部儿童京剧在拓展戏曲市场、培养青少儿观众层面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关键在人,要从娃娃抓起,不仅培养表演人才,同时培养戏迷观众,实现观演两端的“人”的培育。它再次启示我们:应当重视发展儿童京剧这种不可或缺的艺术品种。
一部优秀的儿童京剧,除了拥有好的题材和立意,更要在审美情趣与风格样式上注重童心、童情、童趣,讲究好听、好看、好玩,以新颖的艺术的形式吸引儿童的欣赏。《少年英雄王二小》在创作中遵循儿童京剧的独特规律,将活泼灵动、充满童趣的表现手法镶嵌在厚重的革命题材当中,结合京剧审美表现优势,形象化、艺术化地再塑了英雄王二小的形象。编剧在结构故事和事件时,充分考虑儿童的思维接受模式,有意识地融入通俗、活泼的语言风格,并在剧中穿插了朗朗上口、好听好记的歌谣以及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主人公王二小的角色行当集京剧短打武生、娃娃生于一身,娃娃生特有的声腔表现形式稚气自然、充满童真,尤其符合儿童观众的审美接受心理。舞台上,那头以拟人化方式呈现的花牛形象也使儿童观众眼前一亮,作为始终伴随在王二小童年成长经历中的好伙伴,彼此形影不离、心心相印,两者的亲密交融体现了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和谐统一,也是对王二小幼小心灵所憧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情致抒写,尤其在面对敌人入侵时,花牛与王二小团结一致、共同御敌,更为全剧增添了几许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出现在二小梦境中的哪吒同样作为一种意象化表达,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支撑着王二小精神境界的升华。编剧独具匠心地将哪吒设定为王二小的精神偶像,在王二小与敌人疲惫周旋的危难时刻,昏梦中哪吒形象的显现,瞬间激发了他内心的英雄主义情结,为其后续的舍生取义之举做出精神资源的铺陈;与此同时,现实中的少年英雄王二小与神话里的英雄哪吒在同一舞台的隔空对话,超时空的处理手法也进一步丰富了青少儿观众的艺术想象力。
该剧导演翁国生在众多戏曲舞台剧目的执导实践中,确立了其鲜明的本体化、歌舞化、意象化风格,坐科武生的翁国生尤其注重京剧武戏技巧的强化与运用,通过程式技巧在剧情表演中的合理转化,为人物形象熔铸多元色彩和鲜活的生命力。他将京剧《乾元山》中哪吒的武打技巧,有机融入王二小的角色塑造当中,饰演王二小的青年演员于静在“梦境”一场,分别展示了舞枪、舞圈以及各种翻、扑、跌、打等高难度技巧,在凸显演员深厚艺术功底的同时,也使技巧和角色塑造相得益彰,由此实现了戏与技、情与理、形与神的和谐统一。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6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