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和尚最喜欢的书之一,而鲁智深又是和尚最喜欢的人物之一。金圣叹评价鲁智深说道“鲁达自是上上人物,他心地厚实,体格阔大,他有些粗鲁,亦甚是精细。”
窦唯:昊天鼓来自六不和尚00:0008:11
和尚以为,鲁达之粗鲁在于急公好义,乃是性急,直率无隐,乃是一腔热血泼洒出来;鲁达之精细在于体察人情,他说“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故救则心细如发,牵肠挂肚,从其搭救金翠莲妇女,千里护送林冲等章节均可看出。
有评者认为“水浒传一部大书是鲁智深三拳打开的,也是鲁智深一禅杖合上的”,此论有理。和尚认为,鲁智深乃是水浒传第一好汉,是真正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故鲁智深才是“真好汉”。
本篇文章将通过两首诗揭示鲁智深的结局,并且细究鲁智深之性格,兼论梁山好汉的悲剧宿命缘由。
《水浒传》第119回,宋江大军攻入方腊巢穴帮源洞,方腊大败,独自一人落荒而逃,连夜跑了五座山头,腹中饥饿,正要去寻些饭吃,只见松树背后转出一个胖大和尚来,一禅杖打翻,便取条绳索绑了。那和尚不是别人,是花和尚鲁智深。
宋朝兴师动众,派遣宋江大军绞杀方腊,而生擒贼魁之功,却非鲁智深莫属。可见,作者对鲁智深之钟爱。从全书来看,鲁智深差不多是作者最喜欢的人物。为何?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打出了好汉的威风,也立住了梁山“好汉”的定义,鲁智深急公好义的开头,给读者树立了全书好汉正面印象;其二,鲁智深五台山出家,智真长老不敢收其为徒,而赐名“智深”,以平辈待之;其三,全书好汉多有缺点,如宋江之黑矮,武松之好杀,乃至断臂;林冲之懦弱受辱等,而鲁智深除了性急粗鲁之外,却无人格及身体的缺陷,也得到了全书中最好的结局;其三,纵观鲁达一生,几乎没有遭受屈辱,身体也没收到伤害,这似乎也是作者偏爱鲁智深的原因吧。
鲁达法名“智深”,似乎很有深意,智深者,智慧深沉也。鲁达一个粗鲁军汉,何以有智慧?想来,鲁达之智慧在于坚守天道和良知,一生秉公待友,遇强便打,遇弱便扶,遇酒便吃,何其潇洒率真!良知与公义放在心中,此不为大智慧耶?
《水浒传》第九十回,宋江及鲁智深路过五台山,鲁智深想念师父智真长老,执意要去看望师父。智真长老一见鲁智深说“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鲁智深默然无言。智真长老这句话大有深意,鲁智深惯于杀人放火,长老反说“不易”?是责怪鲁达杀人太多么?还是慰劳鲁达一路生存艰难?
和尚以为,智真长老堪称鲁智深的知己,鲁智深粗鲁好杀乃是天性,但是鲁智深所杀之人均是该杀,铲除奸佞,抱打不平也是修行,故而说鲁智深这一路走来实属不易。而鲁智深默然无语,实在是心有同感。由此可知,所谓修行,未必需要吃斋念佛,坐穿蒲团,只要心有正义,坦荡而行,无牵无挂,率性而为即为佛性。
鲁智深之“智深”还在于他见事明白,不强求,不介怀。鲁智深捉住方腊之后,宋江大喜,说“吾师成此大功,回京奏闻朝廷,可以还俗为官,在京师图个荫子封妻,光耀祖宗,报答父母勤劳之恩。”可见宋江还是满心建功立业封妻荫子的世俗想法。而鲁智深回答说“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可见鲁智深经过十数年的漂泊与征战,已经看透世情,不愿为官只图内心清净。
而“安身立命”四字更是沉重,鲁智深被迫离开五台山时,曾经沉痛而迷茫地问智真长老说 “师父教弟子那里去安身立命?”可见鲁智深所追求不过“安身立命”而已,所谓安身即保养性命,所谓立命,即认识到人生真意而已。 需要指出的是,鲁智深一向随遇而安,闺房钻得,菜头做得,山寨之主也做得,无欲无求,不强求,不逆命,所以他进退潇洒而无羁绊,内心平静而无芥蒂。而宋江则不然,他有太多执念,也有太多奢求。
看到鲁智深不贪功,无私心,就继续劝说道“吾师既不肯还俗,便到京师去住持一个名山大刹,为一僧首,也光显宗风,亦报答得父母。”智深听了,摇首叫道:“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宋江听罢,默上心来,各不喜欢。对比鲁智深之通达,宋江之语何其丑也!智深说“要多也无用”,真是佛家言语,鲁达无贪心,更无执念,世情看得通透,这就是所谓的慧根吧。而“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真有“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之神髓。 而鲁智深之拒绝功名,也证明了宋江所谓为兄弟们寻一出路,显得多么可笑和无谓! 方腊叛军告破,鲁智深等夜宿在六和塔,听到钱塘江潮水鼓荡,以为叛军杀来,就绰起禅杖要去厮杀。听到是钱塘江潮水,鲁智深大彻大悟,想起智真长老“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偈言,才知自己将要离世。鲁智深大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日必当圆寂。”可见鲁智深对生死已无介怀,此一笑,即可看出鲁智深内心的佛性,所谓圆满,死即圆满。
鲁智深圆寂之前,曾写一段偈语,曰“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
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段话大有深意,其一,鲁智深知道杀人放火并非善果,但是他并无懊悔之意,反而是顺应内心,代天行道,他所谓之“杀人放火”其实也正是所修之大善果。其二,鲁智深历经坎坷,在他看来就是束缚他心性的金绳玉锁,而得大自在,需要“顿开”和“扯断”,因此鲁智深虽然随遇而安,但是绝不逆来顺受,他的生命形态是主动的,甚至是一往无前的。其三,鲁智深说“今日方知我是我”,可见他一直在寻找,也一直在修行,虽然未必遵守佛家的清规戒律,但是他内心的追寻是虔诚而执着的,而“真我”乃是圆满,乃是通透,乃是看穿世事的淡然与豁达。这一点也是鲁智深内心潜藏的“慧根”。
鲁智深死后真是哀荣备至,众多头领都来看视鲁智深,焚香拜礼。城内张招讨并童枢密等众官,亦来拈香拜礼。径山住持大惠禅师,来与鲁智深下火;五山十刹禅师,都来诵经;迎出龛子,去六和塔后烧化。径山大惠禅师手执火把,直来龛子前,指着鲁智深,道几句法语,是: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鲁智深能惊动大惠禅师亲自来主持他的火化仪式,可见鲁智深之作为在当时佛教界也是轰动一时的大事。他平生所作所为,远非做枯禅,死读经之和尚所能比拟。六祖坛经有云“见陆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白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 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而所谓修行,大德禅师说“平常心是道”,又说“搬柴运水,无非妙道”。虚云禅师曾说:“衣食住不离道,行住坐卧不离道,八万细行不出四威仪中。”又说:“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睛才算修行。”另有所谓:“诵经不如解经,解经不如行经。以此来印证,鲁智深是有功德,也是真修行。 最后,王和尚须要提出一句:在我看来,水浒传一部书的主旨不外乎“安身立命”四字。金圣叹评曰“令我想,令我哭”,李卓吾评曰“此英雄系数可感可怜处”。想来,梁山泊众好汉,多屈居下僚,空有一身本事而无处施展。
比如,阮小七曾感叹“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只管打鱼营生,学得他们(梁山泊)过一日也好……若有识我们的,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若能够见用得一日,便死了也开眉展眼……这腔热血,只卖于识货的!”可见他们所求不过是被人赏识,身上才能得以施展,才算不枉活一世。而,当时社会崩颓若此,求一世安稳尚不可得,安得能施展抱负呢?!和尚于此为众好汉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