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泳圈儿,纳兰泽自媒体编辑部
最近,由腾讯影业、华夏电影、上海电影等联合出品的电影《1921》正在热映。《1921》在上映前预售票房便破亿,而在上映5天后,票房已经达到了3.15亿元。
虽说因为选角问题《1921》争议不断,但毫无疑问,它就是建党档期里最具吸引力的作品,甚至将同题材的口碑颇好的《革命者》稳稳压在身后。那这部《1921》的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为何有那么多明星愿意参与进来呢?
《1921》讲述了百年前神州大地上的共产主义者看到遍地哀鸿,民不聊生的社会状态后,希望用马克思思想拯救中国,让人民当家做主的故事。
近几年来,像《战狼2》《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等主旋律电影层出不穷,口碑票房双丰收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
显然,越来越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开始慢慢喜欢上主旋律电影。在这样的情况下,民意嗅觉极其灵敏的娱乐圈自然不会错过机会,《1921》就是典型,并趁着时节应运而生。不过,《1921》这部电影本身受到关注不仅仅是因为题材,主创团队和剧组都下了不少功夫来让它在内容上更具观感。
首先是剧情元素的融合。但凡对建党历史有所了解的观众大概多少都熟悉中共一大的召开环境与结果。
正因如此,《1921》的主创团队们才会在史料支撑下,糅合了谍战悬疑与爱情等元素。比如日本特高科密探对李达的追踪,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与密探之间的暗战。影片尝试通过国内国外两条线的对比,展现出共产主义在当时被反动派围追堵截的不利局面,更好地衬托出了一大参与者的勇气与决心。
另一方面,刚结婚不久的李达与王会悟同样成了革命爱情的典型。毛教员和杨开慧之间的甜蜜与不得不分离的苦涩,则为后续两人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加上这些元素后,《1921》在革命之外的戏剧张力有所丰富与增加。
其次是演员们的付出。尽管《1921》大量邀请新生代演员的行为曾让不少观众都对其期望不高,《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的票房失利更是证明年轻演员想要扮演历史风云人物还需要历练,但在《1921》里,这些明星显然比过去付出了许多心血。作为几大主角的黄轩、陈坤、李晨也是花了不少心思。
为了更贴近李达这个角色,几乎万年不换发型的黄轩居然舍得剃了寸头,并在《山海情》之后努力美白;陈坤早早蓄须,增加沧桑感与喜剧感。此前十分不被看好的李晨为了拍摄好李大钊的最后一场戏,特意不睡觉,以使自己呈现出眼圈黑紫、面部浮肿的效果。
除了这些中生代演员,也有不少新生代演员为了不多的戏份仍做出不少努力。王俊凯在演绎牺牲的戏时,提前几天便开始减少饮食和睡眠;张若昀为了更与角色贴合,苦练许久俄语;为了五官和形体上与青年毛教员更贴近,王仁君不仅进行了减重,还学了一口韶山口音,得到了剧组一致称赞。
由此可见,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剧组演员们还是的确花费了不少心血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1921》就是十全十美的作品。除了上述值得称赞的优点外,《1921》还是暴露出不少令人难以忽略的缺陷。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混乱年代,《1921》的布景还是显得过于干净,外景也是干净整洁。这也是现在国内影视剧作品的通病。
此外,无论是主角还是群众演员,他们几乎穿得都是崭新的衣物,看不到底层老百姓的困苦。很难想象百年前积贫积弱,路有冻死骨的旧中国大街小巷居然连一点垃圾都没有。
作为来自于群众,深入群众的人,毛教员一直都和基层联系紧密,深入群众。据了解,在安源煤矿宣传时,他就和煤矿工人一起下井。后来,在延安的照片中,他看起来也穿着不那么整洁,显然是和其生存环境及其下基层的习惯有关。
尽管早期的共产主义倡导者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当时社会的中上层阶级,可连站在他们身后的工人们也细皮嫩肉就未免不贴合历史了。
在电影版《大决战》中,曾细致描述了刘亚楼喜欢穿皮鞋,没事就擦皮鞋的行为。但到了战争进行时,他的状态也是一脸疲惫,身上满是灰尘。
这种毛病在《建军大业》等黄建新执导或监制的电影中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如果《1921》能够像其片头片尾对于战场场面那样注重质感与还原,不要那么照顾演员们的“形象”,这部剧显然会离离真实地展现那段历史更近一些,也会在网络上少很多争议。
目前来看,《1921》优缺点虽然都不少,但整体来说,还是瑕不掩瑜的。《1921》在豆瓣上的评分虽然只有差强人意的6.7分,但差评率只有16%左右,好评率则超过40%,也说明了这一点。
另外,电影对于故事线索、节奏控制、演员表演、情绪推进等方面也达到了水准。
对主旋律题材电影有兴趣的观众,倒也不妨去电影院看一看,在感受革命先辈的故事的同时,也多了解和认知下中国当年不易的时代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