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提起北伐,就不得不提南宋,当时有很多爱国将领和诗人,内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北归”,这个理想实现的契机就是北伐。
最悲壮的北伐诗歌非陆游的《示儿》莫属:“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战争史,从上古时期的炎黄二帝开始,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可以说规模不等的战争足有上万次不止。
那么为什么古代战争讲究东征、南征、西征,为何“北”却用“北伐”呢?少有人知。
“征”有行走、征伐的含义,《孟子》有云:“征者,上伐下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军事行为。
例如,我国古代战争中天子和诸侯作战,可以理解为天子讨伐反叛的逆臣。而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东征”:亚历山大东征和十字军东征,都含有军事上的侵略行为。
当然,“征”的本义是“行进”,意味着出兵讨逆,比较符合“上伐下”的军事礼仪。
周天子创立分封制,将有功之臣分封在不同的地方,这些人就是诸侯国的一方诸侯,虽然有一定的特权,但依然要遵守“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规制。
一旦周天子受到威胁,他们便可以带兵亲王,如果不服周天子管制,就会被其他诸侯讨伐,由于诸侯分封在不同的地方,所以周天子讨逆的时候,要派兵东征、西讨,也可以称为南征、北战,当然,东、西、南三个方向也都可以用”征“,唯独北面要用”战“和”伐“。
“征”在古代军事上也属于一种军事礼仪,即”五礼“中的”军礼“,所以天子讨伐诸侯,用”征“寓意着上对下,同时,也彰显出来天子的威仪。
另外,西周的王城镐京和东周的都城洛阳,都被认为是天下的中心,所以天子带兵讨伐叛逆的诸侯,就要从中心向四面八方进军。
所以客观上就存在着东征、西征、南征、北征,但是为什么北征的说法不常用呢?原因就在于北面多为”狄族“。
”狄”指代在北方地区居住的所有少数民族代称,按照当时中原王朝的说法,在中原之外生活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少数民族,都被冠以狄戎夷蛮的蔑称。
故此在和北方的少数民族发生战争时,根本没必要用“征”这么文明的字眼。另外,《史记·管晏列传》中曾有“桓公实北征山戎”的说法,很显然齐桓公只是称霸一方的诸侯,而山戎也只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一旦用“北征”就不符合“军礼”了。
司马迁这样写恐怕是认为,齐桓公“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攻打北方游牧民族,可能是周天子的号令,殊不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很显然齐桓公用“北征”,是在挑衅天子的威严,在此之后的很多朝代,都自认为可以行使天子的权利,故此“北征”一词才反复出现。
二、什么是“伐”北伐在史书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伐”有砍伐、打击、击杀的意思,是一个攻击性比较强的字。
按照古人的习惯,“伐”可以代指所有战争,《周礼》“上伐下”中的“伐”,其实,就指代击杀的动作,没有任何礼仪或身份高低之分。
《左传》中有:“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指的是诸侯国之间发生矛盾并刀兵相向,但在彼此在打仗之前却必须要下战书,并且讲出兵的理由昭告天下,然后双发约定好时间和地点,这种形式的战争可以称为“伐”。
对历史比较熟悉的人,想必都发现过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蜗居于南方的中原王朝,比较典型的就是南宋,一直都有北伐的想法,要注意南宋用的是“伐”。
但后来金兵南下攻打临安时,史书上却记载为金兵南侵,一个伐一个侵,将南宋彪炳为正义的一方,而金国则是侵略者。
故此北伐和南侵其实意思相同,只不过参战双方的国家和地理位置不同而已,无论是北伐还是南侵,反正二者都是战争的主体。
其实,历史上著名的北伐有很多,比如,汉武帝北伐匈奴、元嘉北伐、诸葛亮五次北伐、岳飞北伐、大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等等。
结 语古人特别讲究礼仪教化,即使是异常残酷的战争也需要有礼、依礼,古代的中原王朝认为自己是天下的核心,所以天子攻打诸侯或平叛等,都是居高临下的父亲教训儿子,故此才会有东征、西征、南征。而中原王朝和北方的少数民族发生战争,则是伐无道或代天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