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曲礼上
【原文】
《曲礼》曰:毋不敬,俨(yǎn)①若思,安定②辞,安民哉。志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③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④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注释】
①俨(yǎn):通“严”,庄重。
②安定:指和气,美满。
③安安:满足于平安的境遇。
④很:通“狠”,争论,争执的意思。
【翻译】
《曲礼》说:待人必须恭敬严谨,神态庄重,若有所思,说话语气和气,表达谨慎,这样就可以让民众美满生活了。不能让傲气滋长,不能让欲望放纵,志向不可以自满,不要追求极致的享乐。亲近有德行的人,并要尊敬、敬畏和爱慕他。了解所爱的人的短处,要看到自己所憎恨的人的长处。在积聚财富的同时能向他人布施,既能安于习惯了的生活而又能适应环境改变之后的生活。不要贪恋能随便获取的财物,不要逃避危难。与人争执不要求赢,分配财物的时候不要贪多,有疑问的事情谨慎判断,正确时也不要骄傲自满。
【原文】
若夫坐如尸①,立如齐②,礼从宜,使从俗。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注释】
①尸:古代祭祀时用以代替神鬼受祭的人。
②齐:通“斋”,指古人祭祀前的斋戒。
【翻译】
如果坐着,一定要像代替神灵受祭的人那样,站着一定要像斋戒时那样,礼仪要符合时宜,出使他国要遵从他国的礼仪风俗。礼可以确定亲疏、判断嫌疑、区别同异和辨明是非。礼,要求人不要胡乱说话,不去随便讨好人,不说多余的话。礼,不超越日常节度,不侵犯侮辱他人,更不能显得轻佻亲狎。能修养自身,还能说话算数,叫做善行。一个人行为有修养,言谈有理有据,这是礼的实质。只听说学礼者要上门向他人求教,没听说授礼者跑上门去传授他人的。
【原文】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①,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②事师,非礼不亲。班朝③治军,莅④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zǔn)节⑤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yōu)⑥。是故圣人作⑦,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注释】
①辩讼:辩论,争论。辨,通“辩”。
②宦学:谓学习仕宦所需的各种知识。
③班朝:谓整肃朝班。④莅:到职;居官。
⑤撙(zǔn)节:抑制、节制。
⑥麀(yōu):母鹿。泛指母兽。
⑦作:兴起。
【翻译】
品德仁义,没有礼是不可能的;教导训诫人民端正风俗,缺乏礼就不能完备;论辩争执,缺乏礼貌就不能解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间,缺乏礼就不能确定;为学习仕宦所需的知识而服侍师长,缺乏礼就不能亲密融洽;整肃朝班治理军队,官员到位执行法令,缺乏礼就没有官威;临时的祭祀和定期的祭祀,供奉神灵,缺乏礼就不会显得虔诚和庄重。因此君子以恭敬、节制、退让来彰显礼。鹦鹉能说话,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是禽兽。现在作为人而缺乏礼貌,即使能说话,不也是禽兽的心态吗?只因禽兽无礼,所以父子才共一雌兽。因此圣人兴起,制定礼来教育人,使人们有礼,知道将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原文】
太上①贵德,其次务施报②。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③。
【注释】
①太上:指犹太古,上古。
②施报:谓有所施与,则有所报答。
③慑:指胆怯,困惑。
【翻译】
上古时以德为贵,后世才讲究施惠和报答。礼崇尚有往有来。施惠于人而人不来报答,这不符合礼;别人施恩惠而我不去报答,这也不符合礼。人们有了礼社会就会安定,缺乏礼社会就会危险,所以说:“礼是不能不学的。”所谓礼,就是要自我谦卑而尊重别人,即使是挑着担子做买卖的人,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品德,更何况富贵的人呢?富贵而懂得喜好礼,就不会骄横淫逸,贫贱而懂得喜好礼,那么内心就不会害怕和困惑。
【原文】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②,服官政③;六十曰耆④,指使;七十曰老,而传⑤;八十九十曰耄(mào)⑥,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
【注释】
①冠:冠礼,举行加冠的仪式,表示已成年。
②艾:衰老,指发色苍白如老艾草。
③官政:指国家的政事。
④耆: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
⑤传:谓传重,指把宗庙主的地位传给嫡长子。
⑥耄(mào):年老,八九十岁的年纪。
【翻译】
人一生中,十岁叫作幼,开始学习知识技能;二十岁叫作弱,这时要行冠礼;三十岁叫作壮,这时正当娶妻成家;四十岁叫作强,可以进入仕途做官;五十岁叫作艾,就有能力可以处理国家的政事了;六十岁叫作耆,可以指使别人了;七十岁叫作老,可以将主持宗庙祭祀的事传给嫡长子;八十岁、九十岁叫作耄,七岁叫作悼。幼年和幼年龄段的人,即使有罪,也不施加刑罚。百岁叫作期,由人赡养,颐养天年。
【原文】
大夫七十而致事①。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②,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③。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注释】
①致事:犹致仕。辞官。
②几杖:坐几和手杖,皆老者所用,古常用为敬老者之物,亦用以借指老人。
③安车:古代可以坐乘的小车。古车立乘,此为坐乘,故称安车。
【翻译】
大夫到了七十岁就要辞官退休,如果不同意他辞官,就一定要赐给他坐几和手杖,出外办事要派人照顾,出使四方要乘坐安车,他可以自称为老夫,但在自己国家时还是称名。他国使者来访,一定要将本国的制度向他们讲清楚。只要是向年纪大的人请教,一定要拿着坐几和手杖跟随着他。长者问话,不用谦让的态度回答,这是不符合礼仪的。
【原文】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①,昏定而晨省,在丑夷②不争。夫为人子者,三赐③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④也,执友⑤称其仁也,交友称其信也。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注释】
①清:凉,清凉。
②丑夷:指同辈,同类的人。
③三赐:指三命之赐。
④弟:同“悌”,孝悌。
⑤挚友: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翻译】
作为子女的礼仪,冬天要让父母感到温暖,而夏天要使父母感到凉爽,傍晚要为父母铺好枕席,而早晨要向父母问安,不和同辈人发生争执。做儿子的,要做到三命之赐而不接受车马,因此州、闾、乡、党的人都会称赞他孝顺,兄弟亲戚也会称赞他慈爱,一起做官的人都称赞他孝悌,志同道合的朋友会称赞他仁爱,和他有交往的人都称赞他讲诚信。见到和父亲志同道合的朋友,别人不说上前就不会轻易上前,不说退下就不会退下,不发问就不敢随便回答。这些都是孝子的行为。
【原文】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①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②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为人子者,居不主奥③,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④不为概⑤,祭祀不为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zī)⑥,不苟笑。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
【注释】
①恒:平常。
②肩随:指并行而稍退后。
③主奥:坐于尊位。奥,屋内西南角,平时为尊者所坐之处。
④食飨:谓以酒食宴请宾客或祭祀宗庙。
⑤概:刮平量器的木棒。指限量。
⑥訾(zī):毁谤,非议。
【翻译】
做儿子的,外出一定要告诉父母,回家后一定要面告父母;出游一定要有规律,所学的一定是正业,平常说话不称自己年老。比自己年长一倍的人,就像父亲一样服侍他;比自己年长十岁的人,就像兄长一样服侍他;比自己年长五岁的人,就可以与他并行而稍后一些。五个人聚坐在一起,则一定要为年长者另外设立坐席。做儿子的,起居不能占据室中西南角的位置,坐不能坐在席的正中,走路不能走在路的中间,站立不能站在门的中央。宴请宾客时不能擅自做主决定限量,祭祀时不充当代替神灵受祭的人。能在无声中听到自己应该听到的,能在无形中看到自己应该看到的。不攀登高处,不靠近深渊,不随便非议,不随便嬉笑。孝子不在暗中做事,不登临危险的地方,担心使父母受辱。父母在世时,不能对朋友以死相许,不能私存钱财。做儿子的,父母在世时,帽子和衣服不能镶白边。孤子主持家事,帽子和衣服不能绣彩边。
【原文】
幼子常视毋诳。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倾听。长者与之提携①,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负、剑,辟咡(èr)②诏之,则掩口而对。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向长者所视。
【注释】
①提携:牵扶,携带。
②辟咡(èr):谓交谈时侧着头,不使口气触及对方,以示尊敬。
【翻译】
对小孩子要经常拿正确的思想来教育他,而不能用欺骗的方式教育他。小孩子不穿皮裘和裙裳,站立时要端正,侧耳倾听不歪头。长者牵着小孩子行走时,小孩子应该用双手捧着长者的手。小孩子在长者身后,或在长者身旁,长者倾头与小孩子说话,而小孩子要用手掩住口来回答。跟随先生走路,不能走到前面与别人说话。在路上遇见老师,应快步前进,站直身体向老师拱手致敬。老师与你说话就回答,不与你说话就快步退下。跟随长者登上丘陵时,一定要面向长者所看的方向。
【原文】
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①,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②而入。主人入门而右,客入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③聚足,连步以上。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堂上接武④,堂下布武⑤,室中不翔⑥。并坐不横肱⑦。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注释】
①寝门:古礼天子五门,诸侯三门,大夫二门。最内之门曰寝门,即路门。后泛指内室之门。
②肃客:迎进来客。
③拾级:逐级登阶。
④接武:步履相接。谓小步前进。
⑤布武:足迹分散不重叠。谓疾走。
⑥翔:指走路时张开双臂。
⑦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
【翻译】
凡是主人与来客一起进门,每经过一个门,主人都要让来客先进。当来客走到寝门前时,主人要先入内铺设坐席,然后再出来迎客人。来客一再推辞后,主人就引导来客进门。主人进门向右走,来客进门向左走。主人来到东阶前,来客来到西阶前。来客的地位如果低于主人,就要到主人的阶前,主人一再推辞,然后来客再回到西阶前。登阶之前主人与来客谦让一番,然后主人先登阶,来客跟随而登,登阶时是前脚登上而后脚随之并立,两脚连步相随向上。登东阶就先迈右脚;登西阶就先迈左脚。在帐幔和帘子的外边不要小步快走,在厅堂上不要小步快走,拿着美玉不小步快走。在厅堂上行走要小步前进,堂下可以快速行走,在室内不可以张开手臂行走。一起坐的时候不要横着胳膊。把东西交给站着的人不用下跪,把东西交给坐着的人不能站着。
【原文】
西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东向西向,以南方为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①。主人跪正席,客人跪负席而辞。客彻②重席③,主人固辞。客践席,乃坐。主人不问,客人不先举。将即席,容毋怍④。两手抠衣去齐⑤尺,衣毋拨,足毋蹶。
【注释】
①函杖:亦作“函杖”。原谓讲学者与听讲者坐席之间相距一丈。后用以指讲学的坐席。
②撤:撤去,撤除。
③重席:为了表示尊敬,主人给来客铺两重坐席。
④怍(zuò):变脸色。
⑤齐(zī):衣裳的下边。
【翻译】
席子如果是面朝南或朝北,那么西方为尊;面朝东或朝西,那么南方为尊。如果不是来饮酒而是吃饭的来客,就要为他铺设坐席,席与席间隔一丈远。主人跪下将席子摆正,来客要跪下用手按着席子表示感谢。来客要求撤去重席,主人则一再推辞。来客上席之后,主人才坐下。主人不发问,来客不先主动说话。来客将就席时,脸色要端庄,要用两手提起衣裳,使衣裳的下边离地一尺,衣裳不能摆动,行走的脚步不要急促。
【原文】
虚坐①尽后,实坐②尽前。坐必安,执尔颜。长者不及,毋儳(chán)言③。正尔容,听必恭。毋剿说④,毋雷同。必则古昔⑤,称先王。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请益则起。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侍坐于所尊,敬无余席。见同等不起。烛至起,食至起,上客起。烛不见跋。尊客之前不叱狗。让食不唾。
【注释】
①虚坐:谓非进餐时的坐法。相对于“食坐”而言。
②食坐:指进餐时的座位。
③儳(chán)言:谓别人说话未完便插话,打断别人的话题。
④剿说:抄袭别人的言论为己说。
⑤古昔:往昔;古时。
【翻译】
不饮酒吃饭要尽量靠席后坐,饮酒吃饭就要尽量靠席前坐。坐必须安稳,要保持你的容颜。长者没有同你谈话,就不要插话。要端正你的仪容,听讲必须恭敬。不要抄袭别人的学说,也不要与别人雷同,必须效法古代的正道,称引先王的教诲。在老师跟前陪坐,老师提问,要等老师把话说完了再回答。向老师请教问题要站起身,一遍听不懂,请老师再讲一遍也要起立。父亲召唤不要答应“诺”,老师召唤不要答应“诺”,要用“唯”回答同时起身行动。在所尊敬的人跟前陪坐,要恭敬地坐在席端距离尊者最近的地方而不使自己的前面留有余席。见同辈的人进来不用起立。到天黑时,有人点了火烛送来要起立。到吃饭时,有人把饭送来要起立。有尊贵的来客到来要起立。火烛不要等到烧到根部再换。在尊贵的来客面前不要呵斥狗。向来客让食的时候不要吐唾沫。
【原文】
毋侧听,毋噭应①,毋淫视②,毋怠荒③。游毋倨④,立毋跛⑤,坐毋箕⑥,寝毋伏。敛发毋髢(dí)⑦,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qiān)⑧裳。侍坐于长者,屦不上于堂,解屦不敢当阶。就屦,跪而举之,屏于侧。向长者而屦,跪而迁屦,俯而纳屦。
【注释】
①噭应:高声急应。
②淫视:流转眼珠斜看。
③怠荒:懒惰放荡。
④倨:傲慢。
⑤跛:单足踏地。
⑥箕:臀部着地,两腿前伸。
⑦髢(dí):假发。
⑧褰(qiān):揭起。
【翻译】
听别人说话时不要侧着耳朵,应答时不要大嗓门,不要转动眼珠斜看,不要懒惰放荡。走路的姿态不能太傲慢,站立时身体不要偏斜,坐时不要伸开两条腿,睡觉不要趴着身子,头发不要披散下垂要束好,帽子不要摘下,劳作的时候身体不要裸露在外,天热时不要揭起衣服。在长者身边陪坐,不要将鞋子穿上堂,也不能在台阶上解鞋带。穿鞋时,要跪着取鞋,取完后到一旁穿上。为长者穿鞋要面向长者,先双膝跪地将鞋取出,再弯下身子为长辈穿上。
【原文】
离坐离立,毋往参焉。离立者,不出中间。男女不杂坐,不同椸(yí)枷①;不同巾栉②。不亲授。嫂叔不通问,诸母③不漱裳。外言不入于梱,内言不出于梱。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故日月以告君,齐戒④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厚其别也。取妻不取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寡妇之子,非有见焉,弗与为友。
【注释】
①椸(yí)枷:二者均指衣架。枷,通“架”。
②巾栉:毛巾和梳篦。泛指盥洗用具。
③祖母:庶母。
④齐戒: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典礼之前,常沐浴更衣,戒绝嗜欲,使身心洁净,以示虔敬。
【翻译】
看到两个人坐在一起,或者是两个人站在一起,就不要再往那挤了。看到两个人站在一起,就不要从他们中间穿过。男女不要混杂坐在一起,晾挂衣服不共用一个衣架,不共用毛巾和梳篦,不亲手给对方东西。嫂子和小叔子见面不相互问候。不可让庶母为自己洗衣服。男人在外面的职事不要说给家中的妇女,家中妇女们的职事也不要拿来烦扰男人。女子答应结婚,就要系缨,不是因为重大变故则不能进入她的屋门。姑姑、姐妹、女儿出嫁后回到家里,兄弟不与她们同席而坐,也不能与她们共用一个餐具吃饭。父亲与女儿也不能同席而坐。男女之间不通过媒人,相互之间不得知道姓名;没有接受聘礼,双方不交往相亲。因此将结婚的日期报告给君王,双方都要沐浴更衣,戒绝嗜欲以祭告神灵,准备酒食招待乡亲、同事、朋友,用来强调这之间的分别。娶妻不娶同姓的女子,因此买妾如果不知道姓氏就要用占卜来决定吉凶。寡妇的儿子,如果不是有见识,就不要和他交朋友。
【原文】
贺取妻者,曰:“某子使某,闻子有客,使某羞。”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老者不以筋力①为礼。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②,不以山川。男女异长,男子二十,冠而字。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许嫁,笄而字。
【注释】
①筋力:指体力。
②隐疾:指位于体表而不暴露于衣外的某些疾患。
【翻译】
祝贺娶妻的人说:“某人派我前来,听说您有来客,派我将礼物进献给您。”贫穷的人不必以财物作为礼物,年老的人不以体力为礼。给儿子取名不用国家的名称,不用日月的名称,不用身体隐蔽处的疾病的名称,不用山川的名称。男女分别按长幼排行。男子到了二十岁的时候,要为他举行冠礼,并为他取字,但在父亲面前凡兄弟都互相称名,在君王面前凡臣僚也都互相称名。女子答应结婚后,要为她举行婚礼,并为她取字。
【原文】
毋抟饭①,毋放饭,毋流歠(chuò)②,毋咤食③,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④,毋扬饭⑤。饭黍毋以箸。毋嚃(tà)羹⑥,毋絮羹⑦,毋刺齿,毋歠醢(hǎi)⑧。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辞以“窭”(jù)⑨。濡肉⑩齿决,干肉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注释】
①抟饭:捏饭成团。
②流歠(chuò):大口喝汤。歠:喝,饮。
③咤食:进食时口中作声。
④固获:谓独占和争取食物。
⑤扬饭:扬去饭的热气。
⑥嚃(tà)羹:谓饮羹不加咀嚼而连菜吞下。
⑦絮羹:加盐、梅于羹中以调味。
⑧醢(hǎi):用肉、鱼等制成的酱。
⑨窭(jù):贫穷,贫寒。
⑩濡肉:煮烂的肉。
【翻译】
不要将食物捏成团状去吃,不要将手中的饭放回食器。不要大口喝汤。吃饭时口中不要发出声音,不要啃嚼骨头,不要将拿起的鱼肉再放入食器中,不要将骨头扔给狗,不要独占和争取某一食物,不要为使饭快点凉而扬去饭的热气。吃黄米饭不要用筷子,喝羹汤不要不加咀嚼而连菜吞下。不要自己往羹汤中加调料。不要在吃饭时剔牙。不要像喝羹汤一样喝酱。来客往羹汤中添加调料,主人就要以家人不善于烹饪来道歉。来客有喝酱的,主人就要以家贫以致礼不周来道歉。煮烂的肉要用牙咬开来吃,干肉不用牙咬,而要用手撕开吃。吃烤肉不要大口吃。吃完饭以后,来客要向席前跪下,收拾剩下的食物交给服侍的仆人。主人站起来,对来客亲自收拾饭菜加以推辞,然后来客才坐回座位。
【原文】
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①。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长者举未釂(jiào)②,少者不敢饮。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赐果于君前,其有核者怀其核。御食③于君,君赐余,器之溉(gài)④者不写,其余皆写。馂(jùn)⑤余不祭,父不祭子,夫不祭妻。
【注释】
①尊所:陈列酒的场所。
②釂(jiào):饮尽杯中酒。
③御食:谓君长进食时在一旁侍候。
④溉(gài):洗涤。
⑤馂(jùn):指吃剩下的食物。
【翻译】
陪年纪大的人饮酒,年纪大的人递酒给晚辈,晚辈就要站起来,到陈放酒的地方去向长辈行拜礼而后接受酒。年纪大的人对晚辈向自己行拜礼表示谦让,而后晚辈返回到席位上饮酒,长者只举杯而没有饮尽杯中的酒时,晚辈就不能喝。年纪大的人赐给食物,晚辈或身份低下的人不敢推辞。如果在君王面前接受君王所赐的果品,其中有核的则要把果核放进怀里。服侍君王吃饭,君王将剩下的食物赐给你,如果食物是盛在可以洗涤的器具中,就不要倒在别的器具中;其余盛在不可洗涤的器具中的食物,都要倒在可以洗涤的器具中再吃。吃剩下的食物不能用以祭祀,父亲吃剩下的饭不能用来祭奠儿子,丈夫吃剩的饭不能用来祭奠妻子。
【原文】
御同①于长者,虽贰②不辞,偶坐③不辞。羹之有菜者用梜(jiā)④。其无菜者不用梜。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为国君者华之,巾以绤。为大夫累⑤之,士疐(dì)⑥之,庶人龁(hé)⑦之。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⑧,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shěn)⑨,怒不至詈⑩。疾止复故。有忧者侧席而坐,有丧者专席而坐。
【注释】
①陪同:陪同长者参加别人宴请长者的宴饮。
②贰:增添。
③独坐:陪坐。
④梜(jiā):筷子。
⑤累:裸露,意谓不用巾覆盖。
⑥疐(dì):古通“蒂”,瓜果的蒂。
⑦龁(hé):咬。
⑧不惰:戏笑轻慢之言。
⑨矧(shěn):齿龈。
⑩詈:骂,责骂。
【翻译】
受邀陪侍年长者用餐,待遇与年长者相同,虽然主人进上双份食物也不推辞;作为陪客与主客并坐而食,也不推辞主人所进上的食物。羹汤中有菜的,就用筷子吃;那些没有菜的羹汤,就不用筷子吃。为天子削瓜,去皮后要切作四瓣,再从中间横切开来,以细葛布覆盖。为君王削瓜,去皮后切成两瓣,再从中间横切开来,以粗葛布覆盖。为大夫削瓜,削皮后切成两瓣而不覆巾;为士削瓜,削皮后只要横切一刀,去除瓜蒂。熟人只要去除瓜蒂就啃着吃。父母生病时,做儿子的戴帽子会顾不上梳头,走路顾不上注意姿势,说话顾不上讲究辞藻,琴瑟也不弹奏了,吃肉少到不能改变食物的滋味,饮酒少到不致改变脸上的颜色,笑不露出齿龈,怒不指责骂人。等父母的病好了,才恢复原来的常态。心中有忧患的人自己独席而坐。为父母服丧的人只坐单席。
【原文】
博闻强识而让①,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礼曰:“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为君尸者,大夫士见之,则下之。君知所以为尸者,则自下之。尸必式,乘必以几。
【注释】
①让:谦让。
【翻译】
有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而又谦虚,厚道、品行良好又不懈怠,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君子不求人喜欢自己,也不求人忠于自己,以使交情得以保持下去。《礼》书上说:“君子抱孙不抱子。”这是说孙子可以在祭祀时充当祖父的尸,儿子则不可以充当父亲的尸。代表君主受祭的人,大夫、士见了,就要下车给他行礼。君王知道了充当先君尸的人,就要亲自下车行礼。尸必须在车上扶着扶手行礼,尸上车时必须用几垫脚。
【原文】
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四郊多垒①,此卿大夫之辱也。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临祭不惰。祭服敝则焚之,祭器敝则埋之,龟敝则埋之,牲死则埋之。凡祭于公②者,必自彻③其俎(zǔ)④。
【注释】
①四郊多垒:四郊营垒很多。本指频繁地受到敌军侵扰。形容外敌入侵,国家多难。
②祭于公:帮助君王祭祀。
③彻:同“撤”,撤去。
④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翻译】
对于父亲的仇人,不能与他共同生存于天地之间;对于兄弟的仇人,要随时携带兵器准备去杀死对方;对于朋友的仇人,不要和他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国都的四周有很多壁垒,说明国家不是很太平,甚至是多难,这是当臣子的耻辱;土地广大,却荒废而得不到治理,这是士的耻辱。参加祭祀时不可怠惰。祭服坏了就烧掉,祭器坏了就埋掉,卜筮用的龟甲和蓍草坏了就埋掉,祭祀用的牲畜死了就埋掉。凡是帮助君王祭祀的,祭后一定亲自撤去祭祀的礼器。
【原文】
卒哭①乃讳。礼:不讳嫌名②;二名不偏袒。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君所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夫人之讳,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妇讳不出门。大功③、小功④不讳。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注释】
①卒哭:古代葬礼,百日祭后,止无时之哭,变为朝夕一哭,名为卒哭。
②嫌名:与人姓名字音相近的字。
③大功:是用熟麻布做成的丧服,比“齐衰”稍细,比“小功”稍粗。“功”同“工”,意思是做工很粗,故称“大功”。这种丧服要穿九个月。比如,为堂兄弟、未婚的堂姊妹、已婚的姑、姊妹、侄女等服丧,已婚女为伯父、叔父、兄弟、侄、未婚姑、姊妹、侄女等服丧,都要穿这种丧服。
④小功:也是用熟麻布做成的丧服,比“大功”稍细,故称“小功”。这种丧服要穿五个月。比如,为本宗的曾祖父母、堂姑母、已出嫁的堂姊妹等服丧,为母系一支中的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都要穿这种丧服。
【翻译】
早晚为死者痛哭的忌讳。按照礼的规定:不避讳同音的名字。两个字的名不必同时都避讳。得以服侍过父母的,就要避讳祖父母的名字。如果没有来得及服侍父母的,就不必避讳祖父母的名字。在君王的住所不用避私人的忌讳,在大夫面前要避君王的名讳。读《诗》《书》时可以不避讳;写文章时可以不避讳,在庙中祝告时可以不避讳。君王夫人的家讳,即使当着君王的面,臣也可以不避讳,这是因为妇人的家讳不出家门的缘故;服大功、小功期间可以不避死者的忌讳。进入他国的国境要先了解这个国家有什么禁忌。进入他国的都城要先打听当地的风俗。进入别人的家门要先问明这家的忌讳。
【原文】
君车将驾,则仆执策立于马前。已驾,仆展軨(líng)①效驾②,奋衣由右上取贰绥③,跪乘,执策分辔,驱之五步而立。君出就车,则仆并辔授绥。左右攘辟,车驱而驺。至于大门,君抚仆之手,而顾命车右④就车。门闾、沟渠必步。凡仆人之礼,必授人绥。若仆者降等则受,不然则否。若仆者降等,则抚仆之手,不然则自下拘之。客车不入大门。妇人不立乘。犬马不上于堂。
【注释】
①展軨(líng):察看车辆,表示对乘坐者的尊敬。
②效驾:试车。
③贰绥:副绳。供登车人拉手用绳,有正副两条,仆执贰绥而登。
④车右:随行卫士。
【翻译】
君王的车将套马出行,驾车的人就要拿着马鞭站在马前。马车套好后,驾车的人要察看车辆试车,然后抖落衣服上的灰尘,拉住副绳从车的右边登车,跪乘在车上,双手分别握住缰绳与马鞭,驱车试行五步之后再站起来。君王出来走到车前时,驾车的人要把马缰绳合并于一手而用另一只手将绳交给君王。左右群臣都退让避开,车前进时群臣都快步紧跟,一直到大门,君王按住驾车人的手,而回头命随行卫士上车。凡经过门、沟渠时,随行卫士一定要下车步行。凡驾车仆人之礼,一定要把绳递给乘车的人。如果驾车人的身份比乘车人的身份低,乘车的人就接受他所交给的绳,否则就不要接受。如果驾车人的身份比乘车人的身份低,乘车的人就按住他的手再接受,否则乘车的人要从驾车人的手下面取过绳。来客的车不能驶入主人家的大门。妇女不站着乘车。狗和马不能牵到堂去的。
【原文】
故君子式黄发①,下卿位,入国不驰,入里必式。君命召,虽贱人,大夫士必自御之。介者不拜,为其拜而蓌(cuò)②拜。祥车③旷左,乘君之乘车不敢旷左,左必式。仆御妇人,则进左手,后右手。御国君,则进右手,后左手而俯。国君不乘奇车。车上不广欬(kài)④,不妄指。立视五雟(guī)⑤,式视马尾,顾不过毂。国中以策彗恤勿驱,尘不出轨。国君下齐牛,式宗庙。大夫、士下公门,式路马。乘路马,必朝服,载鞭策⑥,不敢授绥,左必式。步路马,必中道。以足蹙路马刍有诛,齿路马有诛。
【注释】
①黄发:指年老;亦指老人。
②蓌(cuò):半跪半蹲。
③祥车:死者生前所乘之车,葬时用为魂车。
④欬(kài):咳嗽。
⑤雟(guī):规,车轮周长。
⑥鞭策:马鞭子。
【翻译】
所以君王乘车遇见老人要凭轼行礼,经过卿的朝位要下车,进入国都以后不能赶马快速奔跑,进入里巷一定凭轼致敬。君主传召臣子,即便来传达诏令的人地位低下,大夫、士也必须要亲自相迎。穿铠甲的人不便行跪拜之礼,因举止不便、动作失调反而会显得失礼。送葬时的婚车要空着左边的位子。臣乘君车不要将左边的位子空着,在车子左边就一定要俯身凭轼。为妇人驾车时,仆人应把左手放在身前,右手放身后。仆人为君王驾车,将右手放在前面,左手放在后面并微俯身以示恭敬。君王不乘奇邪不正的车。在车中不大声咳嗽,不指手画脚。立乘在车上只能看到车轮转五周的距离,凭轼行礼时要看着马尾,回头看时目光不得超过车轮中心的圆木。在都城中用竹扫帚搔摩马身以驱赶马,车经过时的尘土不能飞出车辙。君王经过宗庙要下车,看到祭祀用的牺牲要凭轼行礼。大夫、士经过君王门前要下车,看见君王的车马要凭轼行礼。乘坐君王的车马,一定要穿朝服,马鞭放在车上,不能接受别人送给的拉手,在左边必须依附着车轼。牵着君王的马行走,一定要走到路的中间。用脚践踏了君王的马的草料要受罚,探问君王的马的年龄的人要受到责罚。
喜欢的话请转发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