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型的土笋冻
第一次吃土笋冻的时候是被妈妈强行喂到嘴里的,憋着一口气吞下去,感觉还可以,又吃了一小碗。
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土笋冻的书面记载——清代的周亮工所著的《闽小记》。他是这么描述的,「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其生于海滨,形类蚯蚓,终不识作何状。」
而民间主要流传郑成功发明土笋冻和戚继光发明土笋冻这两种说法。
郑成功奉命攻打台湾的时候出现粮草紧缺的问题,但又坚持不接受老百姓的资助,所以必须得吃饭的将士们到海边挖「土笋」来熬成汤食用。有一天,郑成功没有让将士帮忙热汤,直接食用了凝成冻的土笋汤,没想到味道比汤的味道好得多。这让郑成功无意中发明了土笋冻。
戚继光率兵到东南沿海抵抗倭寇,也像郑成功的军队一样出现粮食紧缺的情况,他们也到海滩上捉海鲜吃,无意间捉到了一种「海蚯蚓」。等戚继光用餐的时候只剩下冻成块的「海蚯蚓冻」,他帅气地拔剑挑了一块品尝,「哇塞,没想到味道如此鲜美。」从此,土笋冻流传开来。
从周亮工的《闽小记》中得知其在闽11年中(公元1647-1658年)就常食土笋冻了,然而郑成功是在公元1661年驻军厦门,说明了郑成功发明土笋冻的说法是一个传说。根据《泉州历年大事年表》记载戚继光在公元1564年到过安海抗倭,所以非得找个故事,戚继光和他的部将发明土笋冻听起来还比较靠谱的说法。
当然,传说无从考据,无论是谁发明了土笋冻,也不会影响吃货们的心情,有吃的开心就好。但是很多人吃过土笋冻,却很少人见过土笋冻的原本面目。其实,土笋是生长在海滩和泥沙中的一种软体小动物——海沙虫;闽南把它叫做沙虫,又名「黑土蚯」。它长这样子。
清洗过的沙虫可以看出黑褐色的小身躯,拇指长短的沙虫还拖着一条细长且能够伸缩自如的「尾巴」。清洗前又是另一幅样子(密集恐惧者慎点)。
用流水将新鲜的沙虫放养一天
第一步,用流水将新鲜的沙虫放养一天,让它们享受生命中最后一次的「沐浴」。
第二步,给沙虫们做「马杀鸡」,开膛破肚挤出内脏,如果沙虫数量多,那就将他们倒在地上,穿上水鞋踩在它们身上使内脏挤压出来。再次清洗干净。
第三步,把干净的沙虫放入装有清水的大锅中,加入适量的盐、味精,用高火熬煮,直到沙虫身上的胶原蛋白融入开水中,呈现出粘糊状。
淋上酱油醋、酸梅酱等调料,口感更佳
第四步,将煮好的土笋汤分到小碗中,冷却后将其放入冰箱冷藏2个小时。制作好的土笋冻在样子和口感上和果冻相似,晶莹剔透、鲜嫩爽口、有「弹弹弹」性。
土笋冻搭配适量的酸萝卜或者海蜇皮,淋上酱油醋、酸梅酱等调料,口感更佳。
敢吃土笋冻的人认为其味道如上所述。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山里有冬虫,海里有星虫。」(星虫指的是土笋冻)评价了土笋冻营养价值高。其具有滋阴降火、清肺补虚、活血强身及补肾养颜等功能。
但是,拒绝吃土笋冻的人则是无法接受沙虫的样子和做法或是吃起来的味道令人产生强烈的恐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