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吃食要从,金圣叹因为评《水浒传》那场文字狱,被清廷处以极刑开始,临刑前他写了一副对联: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莲子”谐音“怜子”,“梨儿”代替“离儿”表达一位父亲于生死离别之时的酸苦,但除了莲子,茨菇是扬州老家另一种味苦的食物。
莲子属上等食材,过去大户人家常用它做银耳羹、百合粥吃,有滋补效果,能养生,但茨菇就不同了,身为家常菜,农家人平时用做炒咸菜、做咸菜汤、炒豆干,只在逢年过节或招待客人时才做茨菇炖肉、茨菇煨排骨等。
茨菇本名为“慈姑”,只生长于南方水土,是比较小众的食物,茨菇不仅是家常蔬菜,还具有药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介绍茨菇云:“生浅水中,入亦种之。
三月生苗,霜后叶掐,根乃练结,冬及春初,掘以为果,须灰汤煮熟,去皮食,乃不麻涩戟人咽也。嫩茎亦可食。”
其次,茨菇性寒味苦,具有解毒利尿、防癌抗癌、散热消结、强心润肺的功效,富含维生素B1、维生素B2,具有维护人体神经功能,增进食欲,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秋天“燥邪”当令,往往容易咳嗽。而茨菇性凉,具有敛肺止咳、清热凉血的作用。在民间也有“内火旺喝碗茨菇汤”的说法。
据传茨菇得名因为灶王爷一次无意的善行,民以食为天,上天派灶君菩萨到凡间来每天就蹲在人家的灶头上,监视这家的火烛,有点像现在上级派出的巡视组。
为了让他到了天庭多说好话,每年在他升天的腊月廿三日晚上,人们就煮鱼烧肉贿赂他,好酒好菜摆上桌,其中就有茨菇。
所谓 “柏子冬青插遍檐,灶神酒果送朝天;胶牙买得糖元宝,更荐茨菇免奏衍”。有一次灶王爷到了凌霄殿上,玉帝问他:“你监视的这家人还好吗?”
灶王爷喝醉了,听成了“在这家吃得还好吗”,想起不久前吃过的茨菇,他便回答说:“茨菇!”“茨菇”在吴语中与“是咯”发音相近,玉帝听成了当然很满意,从此茨菇便在流传开来。
到了深秋时节,便能见到其貌不扬的茨菇,可以一直吃到来年开春,肉质粉糯,可炒可烩可煮。溥仪在回忆录中说,他最青睐的御膳之一便是茨菇烧肉。
但茨菇有一股微苦的气息,小孩子一般不爱吃,菜一出锅,总能闻到柴火汪油烹炒之后的焦香,可是等苦得皱眉吐舌,再也不朝那盘菜伸筷子了,又有些许失落。
其实,说茨菇有分寸感,是因为它的苦并不是中药黄连的苦,而是“五味”中的一味,等你适应之后,它会慢慢回甘,更像是“清雅”的一种极致。
汪曾祺曾写,他到沈从文家去拜年吃饭时,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从文吃了两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
茨菇之所以能够“有格”,恰与它的清苦、中正气质有关,仿佛是一种隽永可回味的人生。
来源:巨兽的美食日记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