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孔子对于“仁爱”主张所,提出的基础是“亲亲之爱”,意思就是希望,人能亲近自己的亲人,也就是说,要对自己的父母有孝道,同时也要尊重自身的兄弟姐妹,通过对于父母的爱,延伸到对所有长辈的爱,通过对于自身兄弟姐妹的尊重而延伸到对所有父老乡亲之间的尊重,由此实现纵向的爱和横向的爱。
通过一个家庭的爱,延伸到一个家族的爱,同时,通过一个家族之间的“亲亲之爱”,传递到整个社会之间的大爱,这是孔子对于仁爱主张的基础理解,换句话来讲,要想在天下推行“仁爱”的政策,那么,必须要符合这个基础条件,也就是,必须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才能够继续发展和推广。
而在孔子的思想当中,“亲亲之爱”其实是一种人之常情,因为,中国社会的现状来看,子女与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会随着血缘关系而产生一种天然的羁绊,并且这个羁绊会延伸许久,几乎贯穿了生命的始终。
虽然,在孔子生活的年代里,礼崩乐坏,但是,家庭或者家族之间这种传统,还是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要不然,整个古代的历史社会也就没救了,所以说,孔子所提出的“仁爱”的基础要求,当时的社会也是相对来讲满足的。
孔子通过“忠恕之道”来实现“仁爱”那么,在基础满足之后,孔子又提出了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仁爱”的目的呢?这就要涉及到我们本篇文章要说的“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是孔子实行“仁爱”的方法,也是孔子理念当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向人们阐述了如何维持并且发展人际关系,并通过,发展人际关系,向人们展示了友好而又充满尊重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
而现在的许多历史学家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也说,传播和推行“忠恕之道”,不仅是中华民族应该做到的,而且,还应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并且其将有利于实现世界和平,由此可见,“忠恕之道”,对于现实社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忠恕之道”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理念呢?它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我们今天就来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为什么说,推行“忠恕之道”将有利于实现世界和平。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忠恕之道“忠恕之道”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忠,一个是恕,所谓“忠”,指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希望站得住,也要让别人能够站得住,自己希望行得通,也要让别人行得通。
“恕”指的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能够强加于别人,让别人去做。这两点也概括了,人的基本社会关系或者人对于社会的基本态度,作为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在自身发展的情况下,也要帮助和带动身边的人进行发展,并且让他们能够拥有真正的生存空间,如此实现大家的共同发展。
而不是只是一味地谋求自身愿望的实现,而忽略或者践踏别人的希望,与此同时,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能强加到别人的身上;不能通过别人的行为,来实现自身的目标,同时也不能将自身的快乐,强加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做到了这两点,社会才有了和谐发展的可能。
“忠”和“恕”的性质不尽相同“忠”指的是积极意义上的“仁”,而“恕”指的是消极之“仁”。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消极”绝对不是意味着不好,反而“消极”的“仁”比积极的“仁”更加重要,而孔子自己其实也更看重消极的“仁”,也就是“恕”。
比如说,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他,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受用,一贯到底,所谓: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有,那就是“恕”,所谓: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孔子对待恕的要求是很高的,希望人们能够一生将其贯彻到底,为什么呢?其实孔子之所以会主张“忠恕”、主张“仁义”,归根结底是为了每个人的幸福。
实际上,诸子百家之间所有的争论以及思想主张的提出,也都是为了这个目标,都是希望整个社会能够回到平静的发展状态当中,能够解决当时礼崩乐坏、利益争夺的局面,救民于水火之中,也救社会于水火之中。
孔子的主张,其实是希望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能够拥有一个幸福而又和谐的生存环境,而正是为了也让别人幸福,这才会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希望每个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帮助其他的人稳定社会地位,帮助其他的人发展生存空间。
如此一来,所有有能力的人,相互帮助就能够实现共同发展,能够实现人际关系的稳定,同时,如果人际关系稳定了,每个人都有合适自己的生存空间了,那么,这个社会其实也就不会存在战争和争夺了。
因为当时的社会,之所以会你争我夺,之所以战争接连爆发,其实就是,因为利益分割不对等,而在诸多的战争当中激发了人的好战心理,让人们只看到了利益,而忽略了人际关系的处理,可如果每个人都能发自内心的利己利人,那么,争夺其实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发自内心的去帮助别人,那么,利益问题其实也不会再是困扰人们发展的问题了,所以,“忠”是很重要的,但问题是,仅仅有“忠”会产生两个非常矛盾的点:
其一,作为一个普通人,未必都有能力让别人立足,就当时的社会情况来看,很多人连自己的生存和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如何让这些人去帮助别人实现发展,实现生存呢?
所以,在推行“忠”的时候,只能说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可是当时的社会情况下,真正能够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帮助到别人的人又有多少呢?
所以,就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有的人,可能真心实意的想去帮助别人,但是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又不允许自己这样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去实现仁爱呢?
其二,作为普通人,也许大都希望自立,希望自己愿望能够达成,同时也可能会希望别人,也达到某种愿望和目标,但问题是万一别人没有这样的愿望和目标,我们却非要他实现,非要他做到,那岂非就成了“己之所欲,强加于人”。
而如果是强加于人的,那么就不能称为是“仁义”,毕竟这并不是其他人所需要的东西,只是我们强加在别人身上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感动的其实只有自己,不仅不能够帮助到别人,反而会影响到别人的正常生活,而这两个问题,单纯的忠是解决不了的。如此,就必须提到恕。
“恕”就不存在着上述的问题,因为,第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谁都能够做到的,也是谁都应该做到的,并且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不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能力,只需要有对别人的尊重和认知就够了。
第二,己所不欲勿施于我,这是所有人也都会同意而且希望的,毕竟相信每个人都不乐意别人将他们的希望强加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恕”其实不存在着推行的阻碍,它没有对于现实的要求,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换句话来讲,它是基础,也是底线。如此来看,“恕”其实是更加靠得住的,同时也更伟大,因此,消极的“仁”并非不重要,反而更加需要人们坚守,更加需要人们推广。
“忠恕之道”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
实际上对他人的尊重是忠恕之道的一个前提,生而为人,大家理应都是平等的,所以,自己认为不愿意做的,也绝对不强加于别人,毕竟别人是与自身同等为人的对象,同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也可以帮助那些有希望的人去实现他们的愿望。
这其实就是一种人道主义,是一种原始的、朴素的人道主义,也是人们应该坚守的人际关系,坚持的交往底线。而也正是因为原始朴素,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其实超越了全人类的共识。
所以,在现如今联合国的大厦里镌刻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而在1993年世界宗教领袖大会上,提出的“黄金规则”当中也有这句话。所谓“黄金规则”,指的就是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宗教与宗教之间的相处之道,它包含两条,
第一,要把人当人,就是要尊重与自己同等为人的对象,无论有多大的能力、多高的地位,都不能凌驾在他人之上,而要与其他人平等相处。
第二,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这两条加起来其实也就是“仁”的内在含义,“仁”这个字的本意就是“人其人”,也就是说,要把人当成是人,而也正因为是要把人当人,也才会有自己不愿意的东西不能够强加于人的理念。
所以,由此可见,孔子和他的学说其实应该说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而且也应该广泛地传播和推行,并且在传播和推广的过程中必将有利于实现世界和平。
忠恕之道,所存在的问题当然,孔子的“忠恕之道”,也并非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在一些事情上,孔夫子也并没有讲的很清楚,比如,按照“恕道”,也就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应该强加在别人的身上,但是,如果是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呢?
也就是说,“己之所欲”能不能施之于人呢?如果我们说是不可以的,也就是说,哪怕是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也不能让别人去做,那么,孔子之前所说的“忠道”,其实也就与此相矛盾了。
因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希望人能够帮助别人去实现目标和愿望,但是,如果只要是“己之所欲”,就可以随随便便任意的施之于人,那么,“恕”中所隐含的对他人的尊重也就荡然无存了,而对他人的尊重不存在了,那么,也就与仁爱的初衷背道而驰。
因为“仁爱”的初衷其实是,让别人幸福,而当别人并不存在着某种希望和目标,可我们却强制性让他们达到时,别人所得到的就是强制和被迫,而在强制和被迫的情况下,达到的目标会让人感到幸福吗?
好像不会,那么,也就会有人说了,我们是一番好意,给他的也是好东西,是希望他能够幸福啊!但问题是,好不好那是一个人的自我主观判断,而不是别人的感受,一个人喜欢的东西也并不一定是别人喜欢的。
这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有很多的“亲子问题”归根结底都源于三个字——“为你好”,父母将自己的愿望和希望强加在了子女身上,并且认为,这是为子女好的体现,可是,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是不是子女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所以,就会有父母强制性地为子女培养兴趣爱好等的情况,就会出现很多亲子关系的裂痕。
因此,有的时候“己之所欲”也不能够施之于人,而这一点在孔子的观念当中,并没有提到。但其实当我们将问题往更深层次方面考虑时,就会发现,其实,“忠恕之道”还有自己可以升华的地方。
当一个人想要达成某种希望,而你又恰好有此条件的时候,那么,你就要去帮助他,也应该帮助他;而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这样的理念,那么,你就要秉持“己之所欲”也要“勿施于人”的道理,如此才会是完全而又彻底的贯彻了“忠恕之道”。
讨论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当我们真正意义上践行“忠恕之道”之后就会发现,其确实有能够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地方。
首先,“忠道”要求人们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要乐于助人,要帮助别人达到自身的希望和目标,在这个过程当中,实现人与人的共同发展,让人们能够携手并进,而当人能够共同发展之后,当人能够共同进步的某种程度之后,社会其实也就在人的进步当中相应的向前发展了,所以,“忠道”有利于人与人的共同进步,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而“恕”则是代表着人际关系之间的尊重,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绝不强加与别人的身上,自己非常想做的事情,在别人没有意愿去做的时候,也不能强加于别人身上,如此,人与人其实就有了尊重,有了相互之间的理解,人际关系就会更加的顺畅,如此社会的发展就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步骤。
结尾所以说,“忠恕之道”相结合,既让人类可以相互尊重,同时也能够让人们在尊重当中共同发展,而这不就是人们和社会所期望的状态吗?所以,践行“忠恕之道”必将有利于实现世界和平,它会让人们把自己和别人放在同等的位置上进行设身处地的考虑。
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平等理念的发展,而平等和尊重也就是“仁爱”的含义,实现了平等和尊重,人们的生活必将会变得更加幸福。
由此可见,孔子的理念确实是应该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它不仅是华夏民族的财富,也是整体人类的财富,无论是哪一个民族的人,都需要践行这样的理念,都需要平等,需要尊重,需要共同发展。
虽然,孔子的忠恕之道当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瑕疵,但是,我们后来人需要做的不就是继承前辈们有价值的理念,并且将其升华和发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