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米歇尔博士,组织了一批幼儿园小朋友到实验室,进行了此后闻名世界的“棉花糖实验”。
实验里,小朋友需要单独待在一间房间中,桌上有一块棉花糖(或其他事前已调查过孩子喜欢吃的食物)。
每个小朋友都被告知:可以立即吃掉这块棉花糖,也可以等待15分钟后再吃,如果等待15分钟后再吃,则可以得到加倍的棉花糖。
工作人员对孩子的语言表述不涉及褒贬,即:并不会把多得的棉花糖描述为奖励,也不会暗示立即吃掉是不好的行为。
之后,大人们离开房间,并通过摄像头观察孩子独自在房中的表现。
通过摄像头,实验工作者看到:
有些孩子死死盯着棉花糖,有的还留下了口水,最后没有坚持多久,就把棉花糖一口吃掉了。
另一些孩子,看一眼棉花糖,又看看周围,再回头看看棉花糖,再环顾周围,这些小朋友,能坚持久一些,但没到15分钟,也都把棉花糖吃掉了。
只有少数孩子,在大人走后,就尽量让自己不去看棉花糖。最后,这些孩子都成功等待了15分钟以上,并得到了加倍数量的棉花糖。
由此可见,“不去看棉花糖”是成功的关键。
如何才能不看棉花糖呢?
孩子们采取的策略各不相同:有的东张西望;有的玩桌角、衣角;还有的自言自语、自己唱歌等等,总之就是分散自己的注意力,避免受到诱惑。
到这里,实验并没有结束,因为此后50年,每隔几年,研究人员就会回访一下当初参加实验的那些小朋友。
通过持续的探访,研究人员发现:当初能坚持15分钟不吃糖的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是事业、家庭、健康、社交,甚至养老金的数量上,都胜过当初没有等到15分钟的孩子。
对此,主持“棉花糖实验”的米歇尔教授认为:转移注意的能力,对做成功一件事,非常有帮助。
转移注意的能力,就是以目标为导向,控制欲望对自己的干扰,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解决方案。
那些成功获得加倍棉花糖的孩子,就是用最简单,自己最能接受的方式,成功转移了对棉花糖的注意力,熬过“艰难时刻”。
这样的孩子,在上学后,更能抵御游戏的诱惑,而专注于学习;在消费上,更能控制无谓的花销,节省下钱买真正需要的物品;在社交中,也能无畏于挑拨离间、糖衣炮弹、冷落孤立,而保持自己的主心骨。
如何才能让孩子获得转移注意的能力呢?
首先,转移注意的能力,并非开小差。
开小差是被诱惑,缺乏目标性。
而转移注意的能力是抵制诱惑,具有强烈的目标感。
其次,基因、遗传,是不可忽略的原因。
并非每个孩子都能通过后天训练获得这个能力。
最后,训练不是三天就能见效的,家长要有耐心。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基础,如果基础较薄弱,那么很多时候,这种训练是以“年”来计的。
当然,从小时候开始刻意训练,通过一次次的重复,转移注意的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娴熟,越来越强。
很多人一看到“目标导向”,就马上联想到“黑化”,孩子会变得现实、自私等等。
其实,我们的社会大环境本身就是目标导向的,谁在这方面做的好,谁就更容易成功。
“目标”和“过程”并非对立关系,达成目标的同时,一样可以享受过程。
所谓目标导向,其本质是要分清事情和情绪。
情绪会干扰做事,而人,特别是孩子,又特别容易产生情绪。
建立目标导向的另一个作用是:能让孩子看的更远。
如果孩子心中始终有最终目标,那么眼前的放弃就不会是种压抑,而是一种方式而已。
压抑和方式的区别,在于压抑是单一的,而方式是可变的。
压抑让人不舒服,且无处可逃;而方法让人不舒服,换一种就好了。
放长线钓大鱼,只有看远,才能获得最大利益。
具体的训练方式,可以用倒推法:
竖立一个目标,比如:生日时,想办个大派对。
由目标倒推:多结交朋友;多参加别人的派对;多存钱;多留意适合办派对的地点……
再由此倒推自己现在开始需要做的事。
目标一旦确定,就是唯一,但,不要死板地看待这个“唯一”。
要培养孩子多样化看目标。
把目标看的越多面,随之而来的达成办法也就越多。
对孩子来说,很多时候,转移注意的能力,就是寻找替代物,所以,目标越多样,就越容易找替代。
比如:目标是晚上不吃零食。
这个目标可以被看做是:晚上不再把嘴弄脏。
那么按破窗理论,越干净的地方,人们越不会想去弄脏他。
由此,可以用刷牙的方式,阻断自己再把牙齿弄脏的想法。
综艺节目《最强大脑》里有个“水哥”王昱珩,之所以叫他“水哥”,因为他能在成百上千杯白水中,一眼认出自己曾看过一眼的那杯白水。
为什么那么牛?因为他把自己看过的那杯原始白水,想象成画,如此就容易分辨了。
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可以让人获得更多的信息量,由此更容易达成目标。
生活中,一些父母身体欠佳、能力欠佳的孩子,往往会更努力。
因为他们心中有个想要保护家庭和父母的目标。
这就是孩子出于爱,将空洞的“努力学习”这个目标,转换成为更具体的——为家庭出力。
当注意力转到更接地气的事情上时,人会更有动力,那么目标也就在无形中达成了。
所以,当孩子说“我一定要考一百分,因为我妈妈看到一定会很高兴的”时,不要急着对孩子说“学习是为了你自己”之类的话,因为这时,孩子其实是在尝试将目标落实在更实际、更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上。
合理训练孩子转移注意力,会让孩子比常人拥有更大的耐心和坚持。
而这些品质,最终会推动他们获得更大的成就。
—END—
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关注【处处有心】,每日都有微头条,或长文章,或问答更新~作者简介:
处处有心
儿童发展及教育心理学专业,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心理学会会员,青春期(初高中)心理教师,EAP咨询师,育儿类原创文章获奖作者。
在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中,有10年以上实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