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遗介
它是中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
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皇家园林
271年前乾隆皇帝的一次大手笔
造就了这个绝版的颐和园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颐和园
看看这座皇家园林的绝妙之处
01 历史沿袭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
为庆贺生母的六十寿辰,
乾隆皇帝在北京西郊的瓮山和西湖兴建皇家园林
将瓮山更名为“万寿山”
取“万寿无疆”之意
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
并在园内仿建多处江南美景
由此而成清漪园——也就是颐和园的前身
▼清漪园后山后湖复原图
图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颐和园》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不仅圆明园遭受重创
清漪园也惨遭劫掠并被焚毁
▼被烧毁的清漪园前山
图源:《费利斯·比托中国影像集》
清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
慈禧为造养老之所
决定重修清漪园
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
光绪皇帝下旨
将清漪园更名为颐和园
作为太后“颐养冲和”之地
颐和园的修建前后历经九年
园内景观基本按照清漪园的旧貌恢复
▼今日颐和园前山建筑群
图源:摄图网
02 山水格局
清漪园建园之初
对原始地形进行了全面整治
新开凿的水面约为原西湖的一倍
对瓮山也进行了山形改造
从而为造园提供了理想的山水骨架
并结合西北郊的水利建设
充分发挥其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清漪园整治过程
图源:周扬 绘
· 山嵌水抱的结构 ·
昆明湖往东开拓直抵万寿山东麓
使得前山得以全部濒临于前湖
再利用浚湖的土方堆砌于前山东端以改造山形
使其形态稍稍沿湖兜转而南
略成“山包湖”的形势
与前山西段的“湖包山”的形势相对应
开凿后溪河并与前湖相连接
最终形成了山嵌水抱的结构
完美体现了阴阳相生相含的和谐关系
▼清漪园整治前后山水结构
图源:周扬 绘
· 序列完整的水系 ·
颐和园的三个水域主次分明而格局特色
里湖宽千米以上,与前山的轴线对位更突出其地位
外湖宽五六百米并以一个大岛作为内聚景域的中心
西北水域以纵横交错的水网而呈现出水乡风貌
后溪河宛若襟带,承接后山的山涧
从而构成一个有源有流的完整形象
▼开阔的昆明湖
图源:李雪力 摄
▼曲折的后溪河
图源:骆凯 摄
03 建筑特色
建筑提供园林以实用价值
与山、水、植物等植物要素共同组成园景
表现出了园林可游可居的生活气
· 单体建筑 ·
颐和园的建筑几乎包罗了中国古典建筑个体的全部形制
如殿、舫、楼、阁、亭、廊、牌楼等
可以说集清代官式建筑之大成
排云殿
位于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
原是乾隆为其幕后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
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
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
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俯瞰排云殿及建筑群
图源:摄图网
佛香阁
位于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
建于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
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高37米
结构复杂,高台矗立,气势磅礴
登临其上,周围景致尽收眼底
▼佛香阁
图源:摄图网
清晏舫
舫的形象与舟相似,筑于水滨
清晏舫仿自江南,位于昆明湖西北部
船体用料石砌筑,
上部舱楼原为官式木构建筑
光绪年间改建为西洋式的楼房
▼颐和园清晏舫
图源:吴秋敏 摄
长廊
位于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
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
象征春夏秋冬四季
全长728米,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
廊间梁枋上皆绘有彩画,富丽堂皇
▼颐和园长廊
图源:吴秋敏 摄
廓如亭
位于十七孔桥东端,
形制为八角重檐亭,面积200多平方米
是颐和园的亭中尺度最大的一座
气势恢宏
▼十七孔桥旁的廓如亭
图源:摄图网
· 中央建筑群 ·
以佛香阁为中心的中央建筑群
意在弥补、掩饰前山山形较小起伏的缺陷
不仅为颐和园创造了一处出色的景点
也是中国园林建筑设计中一个杰出大手笔
▼雪后的中央建筑群(横屏观看更佳)
图源:千图网
中央建群的两侧
分别由宝云阁和清华轩、
转轮藏和介寿堂的对位而构成两条次要轴线
它们的位置完全对称
但建筑形象略有不同
在次要轴线的外侧
又分别与寄澜亭和云松巢、秋水亭和写秋轩对位
轴线自中心而左右的“退晕式”的渐变过程
烘托出了中轴线的突出地位
表现出了建筑群严谨中寓变化的意趣
▼中央建筑群轴线关系
图源:吴秋敏 绘
中央建筑群的规划布局
不仅最大限度发挥了其点景的作用
也充分利用了它绝佳的观景条件
佛香阁、宝云阁、转轮藏、撷秀亭等
都是观赏湖景和园外借景的绝好场所
▼转轮藏
图源:吴秋敏 摄
▼宝云阁
图源:吴秋敏 摄
04 造景手法
· 对比 ·
后山后湖景区“两山夹一水”的山涧溪河形象
显示出了自然界幽邃景观的典型
前山前湖景区则具有大尺度的开朗景观的特征
两大景区景观主调不同
呈现出地貌景观的旷、奥对比
▼幽邃的后溪河
图源:骆凯 摄
▼开朗的昆明湖
图源:李雪力 摄
颐和园中的建筑
既有宏伟高大、华丽璀璨的官式殿宇
也不乏小巧精致、带有江南韵味的民间样式建筑
这种宫廷与民间格调的对比
创造出了许多生动的园林景观
▼带有江南韵味的苏州街
图源:千图网
· 借景 ·
北京西北郊造园历来都很重视
远借玉泉山、西山之景
颐和园周围更是景色优美
东有圆明园和畅春园
西有玉泉山和静明园
北为红山口,南有水田、村舍
为了不破坏颐和园借景画面的完整性
西堤以西都不建体量过大的建筑物
南面和西面不建围墙
从而使得周边景物与园内之景浑然一体
嵌合得天衣无缝
▼远借玉泉山、华藏塔之景
图源:千图网
· 仿景 ·
乾隆眷恋江南
在他兴建的园林中总有着江南的影子
昆明湖的水域划分、
万寿山与昆明湖的位置关系、
西堤在湖中的走向及周围的环境
像极了杭州西湖
▼颐和园(左)与杭州西湖(右)平面对比
图源:费芳芳 绘 资料: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此外,园中还有诸多景点都仿自各地名景
如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
苏州街仿苏州水乡市肆
转轮藏仿杭州法云寺华严阁等
▼谐趣园
图源:骆凯 摄
▼无锡寄畅园
图源:千图网
· 象征 ·
颐和园广泛地应用象征手法来营建园中美景
形似蝙蝠的万寿山和寿桃状的昆明湖
寓意“福山寿海”
▼颐和园平面中的“福山寿海”
图源:费芳芳 绘
供奉文昌帝君和关羽的文昌阁、宿云檐东西对应
寓意“文治武功,文武双全”
▼文昌阁
图源:吴秋敏 摄
凤凰墩上原有一凤凰楼,
南湖岛上的龙王庙与其南北相望
寓意“龙凤呈祥,万事顺遂”
▼远望南湖岛上的龙王庙
图源:千图网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
跨越250多年的沧桑岁月
蕴含其中的文化与文明的精髓
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穿越时空,绵延不绝
▼今日的颐和园公园
图源:千图网
遗介有话说
“清漪出锦绣”,尽管清漪园的总体规划与许多景点参考了江南胜景仿其形、会其意,但无法掩盖其身为皇家园林的气派与独尊。设计中采用的大尺度、大体量、琉璃瓦、金碧彩画等,皆是一般文人园林所不能达到的。这是乾隆不惜食言也要建成的得意之作,是慈禧最喜欢的颐养之地。
然而不论是被称为“清漪”还是“颐和”,历史在这偌大的园林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令人喟叹,她却始终淡然如一位大气隽秀的美人,兀自演绎着她的橙黄橘绿。“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从皇家御苑到人民公园,从战火的疮痍到和平的红旗,历经近三个世纪的她将继续带给世人这传奇,在属于她的时间里永远芳华绝代。
参考文献:
[1]清华建筑学院编.颐和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顾立生,刘洪利.颐和园建筑物的空间布局研究[J].林业与生态科学,2021(1):95-99.
[4]党洁.颐和园的造园艺术之研究[J].城市规划与管理,2014(10):146-147.
[5]张冬冬,戴靓华.清漪园选址相地研究——以乾隆改造北京西北郊水系为切入点[J].城市规划,2017(07):89-95.
致谢与声明:
感谢千图网、摄图网的图片授权。
本文由遗介公众号发布,未经允许,请勿他用,如有发现,遗介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神奇遗介 扫这里~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