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它的前一天(有的地方是前两天)是寒食节。
清明节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一是指节日。从节气来讲,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在赤道上的不同视位而制定的。由于它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清明节在春分之后,冬天已过,春意盎然,天气晴朗,视野清新。《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再恰当不过。清明一到,气温回升,雨量增多,冻地开化,生机勃勃,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农民谚语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所以说,清明节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气。老人也常讲"春捂秋冻",那么春捂一般捂到什么时候呢?也指的是清明。立春以后,冻人不冻冰,到了清明老人才开始换装。
再说节日。节日与节气不同,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某种风俗与纪念意义。特别是清明节,也是我国民间的一个祭祖日、扫墓日。每到清明人们都要祭祖扫墓,追忆先烈,这与历史的传承有关。
早在春秋时期,晋献公晚年,晋国发生了内乱,父杀子,弟杀兄,争夺王位。大夫介子推极为不满,护着公子重耳出逃,周游列国,一直流浪了19年。在重耳亡命途中最饥饿的时候,介子推"割股奉君"解燃眉之急。等到重耳复国,成就霸业,即位晋文公时,介子推又"不言禄",功成身退,回到家中,甘守清贫,奉侍老母。后来重耳论功行赏,竟然把介子推给忘掉了。介子推的邻居解张心中不平,将"偿有遗下功劳未取,许其自言"的诏令告诉介子推。介子推不但没有去言明,反而背着母亲悄悄离开住地,奔往绵山。
解张更是不平,竟然写了一张"小字报"——《龙蛇歌》,悬于朝门,"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返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雨露。一蛇羞之,桥(指枯木)于中野",替介子推鸣冤叫屈。重耳看后大惊,立即派人去请介子推,当得知介子推已上绵山时,又亲自去寻。
介子推母子塑像
绵山蜿蜒数百里,树木成林,百草丛生,一连几天也没有找到。不知是谁出的馊主意,"介子推非常孝顺母亲,如果放火烧山,他肯定会背着母亲出来"。哪知,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二人心坚如石,守志不出,竟然相抱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重耳见其骸骨,痛哭数日,为表彰他清廉谦退的品格,令人将其母子安葬在绵山脚下,立祠祭祀,改绵山为介山,以示自己的过失。
栖贤谷
从此,留下了几个典故。其一是"足下"。南北朝宋代刘敬叔《异苑》卷十专有记载,重耳令人伐下介子推死后烧焦的那棵枯柳树,回朝制作了一双木鞋,穿在脚上,每当怀念介子推的功劳时,就弯腰看自己的双脚,悲中叫道:"足下、足下!"这一词便由此而来。
栖贤谷
其二,为了纪念介子推,后人在绵山立县,叫介休,意思是介子推休息的地方,这又是介休县的来历。
其三,当地人民思慕介子推,不忍生火,遂有至其亡月不敢烟炊而寒食的礼仪。相传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民皆冷食,以纪念自焚于绵山中的介子推。这又是寒食节的来历。
抱腹岩
其四,第二年寒食节的第二天,晋文公又来到介子推殉难的大柳树下祭祀,竟然惊奇发现被烧死的大柳树复活了,长出青青的柳条,他感慨万分,不由想起介子推"割股奉君"的话,"我不要求你如何封赏,只愿你做一个清明的国君!"为此,晋文公老泪横流,封这棵柳树为"清明柳",定这一天为"清明节"。这又是清明节的来历。
不过,到了三国时期,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言,"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令长夺一月俸。"
圣乳泉
三国归晋以后,由于晋与春秋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的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还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于是,寒食节就成了全国性的节日,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以饮食习俗命名的节日。
介公墓
历史上,寒食节与清明节相近,久而久之,到了唐朝,便合成了一个节日。特别是到了清初,历法改革,就把寒食节定在了清明节的前一天,与清明节结合起来。到了这一天,家家门上都要插柳条,以招介子推的魂灵,或到原野上烧纸钱,这又成了上坟扫墓的风俗。
介子推墓碑
唐代卢象《咏寒食》言:"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晚唐胡曾诗云:"羁绁从游十九年,天涯奔走各颠连。食君刳骨心何赤?辞禄焚躯志甚坚。绵上烟高标气节,介山祠壮表忠贤。至今禁火悲寒食,胜却年年挂纸钱。"
介公岭
屈原在《九章·惜往日》中也曾写道:"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 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这南北两大千古忠孝之人有着共同语言,不计名,不计利,各自留下了世代人民祭奠的节日,一是南屈原"端午节",一是北介子"寒食节"即现在的"清明节"。
铁索岭
清明节,正值春和景明,桃红柳绿,阳光明媚,大地回暖,人们又把扫墓与野外郊游结合起来,游春踏青,故又有人称踏青节。这样吃的习俗,便渐渐被祭祖扫墓、缅怀先贤、游春踏青而代替。南宋诗人吴惟信有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明了清明正是旅游的好季节,现在人们更是乘春暖花开,纷纷出外旅游。
到了2008年,国务院将清明节定为新增传统假日后,中宣部、文明办、文化部、文联便与山西省委政府在绵山联合主办了"首届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绵山被授予"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绵山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
清明源地牌坊
为此,我曾登绵山介公岭,拜谒介子推墓,写诗道:"介公避禄匿绵山,仍是难逃觅火关。一缕轻烟魂魄去,寒食千载祭忠贤。"
九口20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