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挨石,如果有看过这几篇关于音乐、设备的文章,或者有关注少数派音乐栏目 FM 3.14 的读者,估计会对我的 ID 和头像有点印象。很荣幸这次有机会通过视频的形式,给大家分享我对于音乐设备的一些体会。也请大家对我那渣渣的广东普通话多多包涵~
过去的一些关于听音乐的历史
我的音乐启蒙始于高中时代,那个时候起我就会自发地寻找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也很快地跟我们那个小城市的盗版唱片店打成一片,有什么好的 CD 他们会留给我,我也会让他们帮忙找从杂志上看到的唱片。后来分别经历了打口碟时代、互联网时代,也有过从 FTP 以及 P2P 软件拉歌的过程。比如很多人只听过名字的传奇 P2P 软件 Napster、Soulseek,我可是正儿八经用过的……那时候,128k 的音质就已经觉得顶天了,一个 128 兆的 MP3 能存好几十首歌呢!
还记得《社交网络》中 Napster 的创始人吗?
再后来就是移动互联网了,和大家一起进入了用手机听歌的时代,买过两台索爱——「太方便了!」那时的自己惊呼道。这段时间里,我对实体唱片毫无兴趣,甚至毫无印象,压根不会想到要买唱片,有新歌网上一搜就能听,哪管音质不音质的,怎么方便怎么来,「我的地盘听我的」。
杰伦这个广告你有在电视上看过吗
不知怎么的,时间很快来到了现在,我已有了自己的家庭,也不再是那个只要有朋友约就可以随时随地跑去通宵达旦的年轻人了。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自己和家人,也开始琢磨着重新拾起自己的多年的爱好。所以,你会看到视频里,是一个头发开始有点发白的(是遗传了!)中年男子和他搜罗的小玩意儿,有便宜的小玩具,也有旅行时带回来的二手 CD,还有书房一角连上镜机会都没有的贝斯……
在香港逛唱片店
为什么还要买 CD我喜欢买 CD,新的二手的我都买。原因一方面是情怀吧,毕竟自己成长于那个年代。另一方面我听歌几乎都是以专辑为单位去听的,可能是因为自己喜欢的音乐人大多是创作歌手,他们的专辑都很强调完整的概念,里面的歌曲也与当时的心境、背景有关,每张专辑都是一张关于自己,关于时代的故事。比如《东京日和》和《情书》这两张电影配乐,都是超越了画面和语言的存在,不可能只听其中一两首就能获得足够的感受。同时这些「较为古老的」音乐,流媒体平台上的音质通常得不到保证,而且经常由于版权变更而灰掉,甚至根本就来路不明。
《情书》和《东京日和》的电影原声专辑
我买 CD 不是纯为了收藏,所以我也没有很在意它是不是首版、限量版(当然我有一张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镇宅之宝,有机会再显摆出来),我几乎每天都会翻牌子至少听一张。所以我在客厅放了一台索尼一体机 CFD-S401,除了播 CD 还能偶尔玩玩磁带。它的缺点一是音质一般,仪式感大于听感;二是只在日本销售,得海淘还得买变压器或是找人改装为国内电压。音质更好的 CD 机当然有很多,当初只是觉得它的造型比较️而已……
客厅一角的索尼一体机
当然,我也并不是一个拒绝「现代」设备的人,不然怎么可能来少数派。我也在打折的时候入手了 HomePod。声控的确是不错,不再需要打开手机点来点去,随口一句就能播歌,提高了我的听歌频率。但渐渐的,还是觉得 Siri 识别不行,而且音质一般,乍听之下会被低频骗倒,但很多歌它其实 hold 不住。比如我最爱的 X Japan,主唱的高音没几首是听得下去的。
X Japan 的《Dahlia》和最近买到的 CD
为什么要折腾设备上面提到的其实都是「便捷型」设备,插上就能用,但弱点也很明显,可玩性不高,音质…也就还行吧。虽然一直不敢说对设备有什么研究,很多硬件、参数的东西也都不懂,但对我而言,音质还是第一要素。所以其实当你看到这条视频的时候,我已经把这些「玩具」都卖了,换成了真正的桌面音响——先锋 X-HM76,既能播 CD 又能通过蓝牙和 AirPlay 链接智能设备,一台机器几乎搞定所有(除了磁带)。而且作为专业的音频设备,它的可玩性更高,以后(有钱了)可以陆续换音箱,换线,加功放什么的,我相信带来的体验会更好。
先锋 X-HM76
其实会做出这个决定也是因为有了声擎的 HD3 之后,我才开始意识到这些年太习惯于被简单的单体蓝牙音箱所满足,也太习惯于各种强加的音染、高频低频效果,忘了还原音乐原本的音色才是我应该追求的。所以我决定,除了通勤路上的设备可能需要考虑降噪、便携,专门听歌的设备以后我都只买高保真那一卦的。而现在的我,有空的时候,会坐在客厅听用先锋听 CD;工作的时候,小小的书房里也可以使用声擎分体音箱获得沉浸式的听歌氛围。
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感觉…真挺不错的。
添置了声擎 HD3 的书桌
感谢大家陪我啰啰嗦嗦看到了最后,再次感谢少数派让我有机会以视频的方式分享自己听音乐的一些小习惯。视频介绍的不算太深入,欢迎在评论区一起交流,也希望你也从此更喜欢音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