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林楚晗
前段时间,极目新闻记者接到了一位热心市民严女士提供的线索,她告诉记者,在湖北省信访局有一位50多岁的保安大叔,几十年来已经出版了十几本有关于革命先烈的书籍,以纪念老一辈的革命先烈,“我是一位文学爱好者,我很早之前就在网上看过他的作品,我觉得他写的不错,你们可以去看看。”
于是,在9月1日,记者第一次拨通了邹小帆的电话,而最近因为父亲身体的原因,邹小帆已经辞职回到了钟祥老家,保安、作家、农民……这几个看似毫无相关的职业,却都是邹小帆身上的标签,今年50岁的邹小帆其实真名叫做杨虎,来自湖北钟祥,2011年加入湖北省作家协会。从小杨虎就有一个当作家的梦,而为了这个梦他已经整整奋斗了30年,现在仍在“奋力挣扎”中,目前,邹小帆已经出版了十几本红色题材的纪实作品。
谈起自己的笔名由来,邹小帆说:“从天门走出去的一个诗人叫邹荻帆,我给自己取名邹小帆,希望自己这艘小小的帆船能够穿过雾霭茫茫的大海,驶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而谈起写作和自己的关系,邹小帆无比肯定地笑着说,“这就像是我的左膀右臂,这么多年,我早已习惯,只要一天不写,我的手就痒痒。”
生活很苦
读书很甜
说起自己的童年,邹小帆说可以用“苦”字概括。上个世纪70年代初,家住钟祥市胡集镇关山村的邹小帆出生了,家中有五个孩子,他排行家里老三,小的时候邹小帆体弱多病,家庭条件很不好,但是父亲还是让孩子们都去念书,而全家最支持他念书的就是祖母了。于是站在双目失明的祖父和大他两岁的姐姐的肩上,他读完了小学。读完了小学之后,家里决定让他不念了,但是看着同龄的伙伴都去念书了,邹小帆心里痒痒的,他多次恳求父亲能让他继续念书,在祖母的干预下,父亲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是有个条件是,要他自己去找学校。就这样,邹小帆选择了离家20多里路的一所中学念书,住在姑姑家。对于邹小帆来说,读书就是苦涩生活中的那一丝甜,对于有了这个难得的读书机会,邹小帆倍感珍惜。
谈起上初中这段往事,邹小帆仍旧记忆很深刻,感慨地说:“当时父亲让我要签一个保证书,保证可以考上高中才可以。当时那个场景我直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满屋子的亲戚,在大家的注视下我在保证书上签下了我的名字。”
转眼到了1984年9月,邹小帆考上了胡集高中,在所有的科目里,邹小帆最感兴趣的就是语文和历史,他在课外特别喜欢读文学书籍,朱自清散文、鲁迅文集、《三国演义》……每拿到一本书,邹小帆翻来覆去的看很久,书本里被塑造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深深吸引了他。由于没有钱买书,他就找同学借书看,看得多了,邹小帆自己也萌发了写作的欲望,就是从那时起,他的小诗、小散文呼之欲出,校园黑板报上都能看到他的小诗,广播中也能听到他的散文。
但高一那年他的祖母去世,这对他来说又少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者,上学一日比一日艰难,他经常与另外一个同学合伙打一角钱的菜,然后两个人分着吃。“那个年代真的太穷了,一份菜钱我都出不起。到后来一顿五分钱的菜也吃不起了,我就经常花两块钱买一瓶酱豆,就着饭吃,一瓶可以吃很久。”
但长期的营养不良让邹小帆时常感到饥饿难耐,贫血、胃病向他袭来,邹小帆笑着说:“那个时候我真的每天都觉得很饿,上课上着上着肚子就开始叫,每当我注意力很集中的时候,由于太饿,我的浑身都会发抖。”
写作是黑暗里的一束光
1987年,由于家里实在是支撑不了那么多孩子念书,于是排行老三年仅16岁的邹小帆只能选择辍学去离家不远的矿山拉矿石补贴家用。回忆起那段日子,邹小帆有些苦涩地说:“我真的做梦都梦见自己回到教室上课,我做梦都想念书。”虽然身处困境,但是邹小帆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梦想,白天工作,晚上坚持写作,对于邹小帆来说,写作犹如黑暗中的一束光照亮邹小帆那段黯淡无光的生活,在日复一日枯燥的生活中,写作就是他唯一的光亮,在那期间,他也没有放弃创作,写了大量描写矿山生活,吐露矿工心声、歌颂辛勤劳动的工作。
当谈到自己第一次收到稿费的经历,直到现在邹小帆仍然记得,“那是我在《未名诗人》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名为《探春花》的诗歌,表达了我相信春天终将到来,是我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吧,直到现在我还能背诵出来。”
在攒了两年的钱后,邹小帆鼓足勇气再次回到校园学习,由于离开学校太久,功课上落下一大截,在1989年,邹小帆高考落榜,他承担了挣钱养家糊口的重任。当时,他经常到汉江码头挑运矿石,装运清砂。每到休息时间,邹小帆都在看书,他总是在如饥似渴地读着,每当看到精彩的地方,他就会拿出笔做下记号,再苦再累也是如此。他无数次地为了生活奔波在胡集开发区寻找工作,也无数次带着创伤和疲惫的身心回到家里。一次,他偶然间结识了一位记者,他大胆递上诗稿,没想到这位记者在看到后很高兴地说:“真没想到,在这个小镇上,也有文学功底这么好的作家。”就是这句话,在邹小帆人生最低谷、最绝望的时候,点燃了他心中继续追寻文学梦想的希望和自信。
多年作品垒起来有十几米高
1989年,邹小帆在偶然间听到红军曾经在钟祥北山战斗过的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没想到在钟祥这片土地上,还发生了那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战斗故事,于是他在心中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把这些红色故事写成小说创作出来。”于是他开始收集有关资料,并只身徒步到革命根据地北山采访,听老战士讲述抗日故事,寻访烈士祖籍,在掌握了大量的素材之后,并进行了长篇小说《鏖战汉水》的构思和创作。
那个时候,家庭困难,生活无着落,而邹小帆的创作欲望又非常强烈,于是他只好采取走东家串西家,“吃百家饭”的方式进行创作,先到姑姑家半个月,后到外公家一个月,再到舅舅家两个月,就这样循环度过了半年,终于完成了几十万字的初稿。不过谈起这部作品,邹小帆显得有些可惜,“因为第一次写,没什么经验,再加上种种原因,这部小说夭折了,但是这部小说给我后来创作红色小说奠定了基础。”1990年7月,他又奔波于荆山山脉和大洪山余脉,查看地形,采访老乡,掌握第一手资料,当年又创作了长篇小说《贺龙红军红钟祥》初稿。
谈起创作时候的故事,邹小帆记忆深刻是有一次和同学一起去山上勘探一个抗日战场遗址,但是不小心迷路了,当时天黑了,东南西北分不清了,就这样两个人在山里转悠了几个小时都没有办法,最后还是给一个朋友打电话骑摩托车才寻找到他们。
1993年6月,邹小帆的纪实散文《爱溢风流》集结出版,他回到家乡,带着书来到祖母 的墓前,告诉祖母:“您的虎仔来看您了,我没有辜负您的期望,现在写出了几本书,我一定还要努力、要奋斗!”
1998年春节过后,邹小帆南下海南闯荡,被一家报社招聘为记者,当事业将要崭露头角的时候,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又一次将邹小帆的命运被改写,邹小帆又一次回到老家养伤,身上八处受伤,让邹小帆直到现在一到阴雨天仍隐隐作痛。伤愈后,他和家人在老家一起开了一个作文写作培训班,一边生活,一边进行红色文学创作,在他的笔底一个个英勇精彩的红色故事又幻化出风云万千。现在已经出版了20万字红色长篇《骁将张文津》《贺龙红军红钟祥》《烽火谈判战将》等十几本纪实作品,而目前创作的《谢威传》已经成稿,正在进行后期整理工作。对于这么多年的创作,邹小帆自豪地说:“这么多年,我所创作的手稿加起来估计得有十几米高!”
红色文化同样精彩
值得宣传
后来因为一些原因,作文培训班在2018年也没开了,于是在今年春节过后,邹小帆只身来到武汉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而工作之余,他也时常拿着书本,由于不知道他的经历,很多同事惊奇地说:“老杨,没想到你还看书咧!”每当听到这些话,邹小帆也只是笑笑,不做辩解。
谈起这么多年的辛酸与不易,邹小帆也很有感慨:“这么多年,心里最愧疚的还是我的妻子和女儿,我感到很对不起她们,但是我也很感激她们,如果没有她们的支持,我不可能坚持这么多年的创作。”
在和记者进行长谈的几个小时内,每当提到红色文化,记者甚至都能从电话那头感到邹小帆的眼睛在放光,而当记者问到,这么多年进行红色纪实作品创作后悔吗,邹小帆在电话那头没有一丝犹豫地说:“不后悔,其实红色文化很有趣,真的很有必要进行宣传,这些故事的精彩程度一点不亚于现在年轻人爱好的小说。”
采访最后,邹小帆对记者说:“其实红色纪实不好写,但是我会坚持下去,生命不息,创作不止,我会继续创作红色作品,现在很多年轻人并不了解老一辈革命的历史,不知道新中国成立有多么来之不易,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可以让革命光荣事迹传承下来,让现在的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