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网手机站
有关桥的故事(怒江大桥的故事)
2024-11-25 05:45:47  网址:https://m.xinb2b.cn/wenda/news90979.html  

有关桥的故事(怒江大桥的故事)

有关桥的故事(怒江大桥的故事)

南京长江大桥“争气桥”“桥坚强”的名号大家都不陌生。据不完全统计,自1968年12月29日通车至今,南京长江大桥桥墩一共被撞击超过30余次。尤其是2013年5月12日,一艘万吨海轮撞上南京长江大桥后沉没,而大桥桥体安然无恙。足以见得,南京长江大桥的质量的确过硬,这些称号也是实至名归。

“桥坚强”的建成,不仅靠智慧与技术,也靠责任与良心。在桥梁建设大军中,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宋次中。

南京桥建设时期的宋次中(左)

宋次中,1915年10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梁山县湖里大宋庄,毕业于曲阜师范。1937年12月投身革命,参加过百团大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西南剿匪和抗美援朝。1955年,宋次中被调至武汉大桥工程局(中铁大桥局前身)任副局长,开始了他的桥梁建设生涯。

南京长江大桥指挥部成立后,大桥局副局长、大桥指挥部副指挥宋次中开始常驻南京。1960年大桥局局长彭敏调往铁道部,宋次中接任局长,开始全面负责大桥局的工作,兼任南京长江大桥指挥部指挥,直至大桥建成通车。

1959年,南京长江大桥开建时,中国正处于三年特殊困难时期,中央决定将1958年以后招收的新工人一律精减,特殊情况要保留的必须经国务院周总理批准。当时大桥局刚刚招收了3000多名新工人,并订购了100 多台大型设备。如果工人精减,设备也要退货,南京大桥的建设势必会受到影响。宋次中急了,他立即去铁道部汇报,要求特事特办。经周总理批准,国务院特批南京大桥设备不退货,工人大部分不精减。后来,这些工人大多成为了建设南京长江大桥的中坚力量。

大桥建设过程中,宋次中多次带领职能部门负责人到生产一线蹲点,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调查研究,先后制定出《贯彻工业七十条实施细则》《工程管理办法(草案)》《班组管理工作细则》等多项有关加强管理的条例文件,并将参加修建南京长江大桥的二、四桥处,作为推行这些条例制度的试点单位,建立起负责制、验收制和经济核算制三项企业管理的基本制度。

在企业管理中,宋次中特别强调从最小单元做起。在班组设置、成本核算、质量检查、定额管理、宣传教育等十大工程管理员岗位,实行成本包干,克服过去只完成任务、不注意成本核算的做法。从局到处再到工程队,都有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制度。材料进场,无论是钢材还是砂石,都要经过检验;所有混凝土,都要进行配合比试验;引桥所打的桩,都要进行承载试验,并把承载试验列为新技术施工程序。

1961年,南京长江大桥在施工中出现了急于求成的情况。为追求进度,在灌注混凝土时,作业队改变了常规做法,以致南岸引桥25 、27号墩座与北岸引桥9号墩身发生了混凝土质地不良、灌水漏窜范围较广的问题。宋次中获悉后,态度坚决明朗:“蒙混过关瞒得了一时,但瞒不过子孙后代!”他毅然决定不再研究补救措施,直接将其炸掉重来,不留一点后患。

按照当时的干部任命程序,宋次中仅仅是“委任”,还不是正式“任命”的局长,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担当,但是他选择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得失。后来,这一决定在全局引起强烈反响,形成了人人重视质量、遵守操作规程的良好风气,也正是有这种视安全为己任、视质量为生命、视责任为泰山的老一辈大桥人的不懈奋斗,才成就了南京长江大桥“桥坚强”的名号。

1964年9月,大桥建设又遇重大危机。在秋汛洪水的冲击下,4、5号桥墩悬浮沉井的锚绳先后崩断,自重6000多吨的沉井在激流中做最大幅度60米的周期性摆动,大桥面临着沉井倾覆、桥址报废的巨大危险。宋次中沉着冷静,亲临现场指挥抢险。他召集有关人员,分析摆动原因,找出止摆办法,最终采用工程师林荫岳的“平衡重止摆船”方案,成功解决问题。4、5号桥墩长达40 多天的摆动终于停止,大桥转危为安,施工秩序恢复正常。

1965年3月,大桥局成立西南指挥所,宋次中就更忙了。曹春元被调来给宋次中当秘书,宋次中向他交代说:“我生活上的事情你不要有太多考虑和照顾,我是大桥局局长兼西南指挥所指挥长,两地都是我的工作岗位,在此两地都不算出差,不要报销出差费。至于你,是由南京调武汉的,南京是三级工资区,武汉是二级区,每月减少收入10元。另外,员工在旅途或出差外地,伙食上不必太节省,平均每天每人1元钱,超过1元的部分,由我负担。”

宋次中特别关心职工,每到一地,首先要查看食堂和职工的饭碗,了解职工的生活状况。无论是在旅途还是在工地,宋次中的生活从不要秘书照顾,都是自己解决,到北京出差住铁道部招待所,他也是自己排队买饭。每年的大年初一,他都在工地上过,他妻子总是带着孩子在附近候着,等到初二这天,全家才能吃个团圆饭。

宋次中是我国千千万万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一个缩影,正是这些有着钢筋铁骨的建设者的辛勤付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得以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新中国的今天离不开他们的执着奋斗。

文字:鞠史录 崔 蕾

图片: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