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是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任务,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办成一项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德政工程。
南京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这5年,南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整治、危房治理等各项民生工程,在推进“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不懈努力中,传递着这座城市为民服务的温度。
住有所居:棚改、保障房建设不断提速,超计划高质量完成任务
周末闲暇时刻,文艺青年们都喜欢去小西湖片区走走看看。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这里典型的江南民居式建筑蕴含着浓厚的老城南历史文化气息。而居住在堆草巷31号的冯奶奶,已经习惯了来来往往的游客、参观者。
改造前的小西湖片区是典型的棚户区,房屋大部分年久失修、空间环境衰败,人均居住面积仅12平方米,市政公用设施严重不足。在“小尺度、渐进式”的城市更新中,小西湖片区亮出了幸福家园的别样镜头——既保留明清历史风貌,也滋养新的活力,还为留下的原住民改善了居住条件。
不同于小西湖片区的“微更新”,距离德基广场仅几步之遥的刘军师桥棚户区通过征收拆迁退出了历史舞台。该片区只有5000平方米,过去几十年被92户居民和19家工企单位挤得密不透风。“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握着我们的手说,只要有一个带卫生间和厨房的房子,她这辈子就满足了。”新街口街道长江路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因为有着强烈的搬迁意愿,征收令下达45天后,这里的居民们就全部搬走。按照新一轮规划,刘军师桥地块将成为南京CBD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商务、商业和文化为主要功能。
无论是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还是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保障,都需要大规模推动保障房建设。在丁家庄、上坊、花岗、岱山四大保障房片区为数十万户居民圆梦安居时,“十三五”期间的南京市重点工程——百水、绿洲、孟北等新三大保障房片区又启动建设。南京安居集团相关人士透露,进展最快的百水保障房片区中,提供2000多套安置房的项目今年6月已经竣工,提供1016套公租房的项目今年年底将正式交付使用。
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相关人士介绍,“十三五”期间,全市计划完成1500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目标任务,新开工1500万平方米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同时,筹建350万平方米人才安居住房。但高质量发展的南京不断“加压”,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共实现棚户区改造房屋面积约2033万平方米,直接受益群众约9万户;累计新开工各类保障房约2530万平方米,竣工约1600万平方米;累计落实人才安居住房筹建任务约336万平方米。
南京的保障房建设不仅超计划完成任务,质量也被频繁点赞,多次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中国房地产“广厦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等荣誉。南京的棚改工作也连续3年获得省棚改真抓实干奖励。
广厦万间,心安万家。保障房建设不断满足着人们对家的向往、对亲情的守候,不断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则更增加了这座城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这5年,按照江苏省基本住房保障覆盖率23%的目标要求,南京市不断完善住房保障政策,不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扩大保障对象覆盖面,5年时间内,政策累计惠及74万余户家庭,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31%。
住有安居:在册危房应治尽治,累计治理715幢
前几日,原先住在鼓楼区虎踞北路4号05幢的居民给记者发来了一篇《从动议到建成,8年追梦之旅》的长文,细细回忆了这幢老楼原址翻建的前后过程。在小楼建设现场,绿色的纱网封住了新建的外墙,“封顶大吉”四个红色大字挂在建筑顶部。“这是虎踞北路4号院最抢眼的景观。”05幢居民张玉延开心地告诉记者,按计划小楼下月就可正式竣工,他和老邻居们搬进新家指日可待。
虎踞北路4号05幢的翻建开创了南京危房治理的先河——作为C级危房,由产权人自筹资金,对危房拆除后,在“原址、原面积、原高度”的三原则下进行原地翻建。
位于新街口商圈的石榴新村片区的更新改造眼下也正如火如荼。作为南京首个破解不具备征收条件的城中村、危旧房改造试点项目,其不仅要打造成南京危房改造的样板,还要让居民们圆上“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幸福梦。为此,项目采取了原地回迁、异地置换、货币回购等多种安置方式。
危房治理,是南京市紧扣群众的“急难愁盼”,用心、用情做好回应的缩影之一。2014年以来,全市共计排查出危险房屋926幢,面积约70万平方米。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在册未实现消险治理的危房共有406幢,面积37万平方米。为实现“在册危房,应治尽治”的目标,2019年出台的《南京市城市危险房屋消险治理专项工作方案》明确,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在册危房治理任务。
“南京老城区面临着危房整治、居住环境改善、城市功能提升的巨大压力,受制于老城保护、政策条件、资金约束等因素,原有的征收拆迁模式难以实施。因此,采用‘留改拆’的有机更新方式,成为南京的必然选择。”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相关人士介绍,结合危房治理工作实际,南京市先后制定了治理推进计划、项目管理和资金拨付办法、治理工作流程等相关配套政策,督促指导各区加快推进危房治理。同时牵头规划、建设等部门成立市危险房屋治理工作小组和工作专班,多措并举推进危房治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南京市按照“一幢一策”的工作思路累计治理危险房屋715幢,面积达到53.28万平方米。
住有宜居:老旧小区换新颜,1282个老旧小区39万户居民受益
不仅要实现所有居民“住有所居”“住有安居”,更要实现“住有宜居”。近年来,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年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一个个老旧小区不仅换了新颜,还补齐了一个个“幸福宜居”的短板。
建邺区天顺苑小区建于1999年,但走进小区,很难相信它已是一个年龄“20 ”的老小区,崭新的道路、崭新的立面……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单元门前竖起了一部部电梯,老年人上下楼不再是难题。整个小区共有14个单元,已经装上了12部电梯。“我们现在是老小区里的‘别墅区’!”住在这里的林奶奶如是评价。
梅钢生活区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大多数房屋设施陈旧不堪。新一轮整治过程中不再是修修补补,而是根据小区现有条件进行“量身定制”——梅岭小区增设下沉式绿地,以“海绵城市”理念建设“幸福梅岭”;梅欣小区突出绿色主题,建设省级“绿色社区”;梅清苑小区强调适老化改造,争创“全国敬老模范社区”……在创造“特色”时也兼顾“标配”,例如,在符合条件的路口增设无障碍通道,增加游园绿地,增设老年人活动场地、养老助餐点等。
整治后的秦淮区四方新村小区不仅植被茂盛,环境优美,还通过拆除小区800多处违建以及拓宽道路,新挖掘出1200多个停车位,破解了居民停车难题。
……
用一个个小细节,传递为民服务的大情怀。南京近年来的老旧小区整治,内容已不再是水暖气路等基础类改造,还包括配套设施等完善类改造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提升类改造。通过腾挪退让、拆除违建、拓展道路、增加停车位、安装充电桩,整理小区公共空间。同时,按法定程序经居民同意,将相邻非居住低效用地纳入改造片区统筹,利用待改小区内外存量土地建设配套设施,化零为整增加空间使用效能。
“老旧小区整治和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是顺应群众期盼、扩大内需的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负责人表示,2016年以来,南京市着力解决全市2000年以前建成的,936个、建筑面积1685万平方米非商品房老旧小区的突出问题,按照“三年基本完成,五年全面完成”的工作要求,全力加速推进。截至2020年年底,累计整治1282个老旧小区,受益群众达到39万户。与此同时,针对老旧小区垂直出行难题,不断完善政策,形成了“业主主导、政府搭台、专业辅导、市场运作”的南京加装电梯模式,累计加装电梯超过1000部,走在全国前列。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家,心才有所归;有了家,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才更真实。一个个家庭住有所居的梦想,正汇聚为一座城市砥砺前行的力量。
南报融媒体记者 顾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