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网手机站
南宋风流(南宋溯风流)
2024-11-24 06:52:21  网址:https://m.xinb2b.cn/wenda/news46717.html  

南宋风流(南宋溯风流)

南宋风流(南宋溯风流)

南宋溯风流,万卷堂前渔歌写韵。

葑溪增旖旎,网师园里游侣如云。


这样一副格调清新而流畅,风雅又活泼的对联,描绘的是哪座古典园林的不二景致?答案其实已在联语之中了,不错,正是 “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网师园。


联中“葑溪”所指是位于姑苏城东南角,与葑门横街并行,由西向东流淌的一条河流,俗称“葑门塘”。葑溪河畔同时还坐落着苏州另一座古典园林,沧浪亭。


“渔歌写韵”就不必多说了,唐代诗人杜荀鹤《送人游吴》中的诗句,是最好的注解,也早已成为姑苏景致与吴地风物标志性的描写: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那这南宋溯风流的万卷堂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接下来让我们把眼光投向网师园初代园主的生平,来一窥这座江南名园,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吧。





1. 归老姑苏,藏书万卷


南宋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首《千秋岁·为金陵史致道留守寿》,其词云:


塞垣秋草,又报平安好。

尊俎上,英雄表。

金汤生气象,珠玉霏谭笑。

春近也,梅花得似人难老。


莫惜金尊倒。凤诏看看到。

留不住,江东小。

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

千百岁,从今尽是中书考。


辛弃疾这首词格调工整,气势恢宏,字里行间颂扬了友人在金陵军政上取得的英雄功绩,同时热切期望他还能运筹帷幄,扫除强虏,整顿乾坤,恢复河山。而词中人“金陵史致道留守”正是网师园初代园主史正志。




南宋吏部侍郎史正志,字致道,江苏丹阳人,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登进士及第,进入官场。这一时期正值宋金南北对峙,而岳飞、韩世忠等名将早已不在人世,南宋朝廷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抗金。


史正志历任吏部侍郎、刑部侍郎、兵部侍郎,并于乾道三年(1167),出任建康留守兼沿江水军制置使,这是很重要的军职,实际就是掌管沿江水军的大帅。




而辛弃疾当时任建康通判,在抗金立场上与史正志志趣相投、惺惺相惜,常常共探讨富国强兵、恢复中原的大计。辛弃疾还有一首《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纪念与史正志的深挚友谊,也抒发二人共同的忧国之愁,报国之志:


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

又还向、九重深处,玉阶山立。

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

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


佳丽地,文章伯。金缕唱,红牙拍。

看尊前飞下,日边消息。

料想宝香黄阁梦,依然画舫青溪笛。

待如今,端的约钟山,长相识。




史正志于淳熙初年归老姑苏。在苏州,史正志在如今网师园所在的地方建堂筑圃,因他酷爱书籍,藏书万卷,故而将住所称为“万卷堂”,又称花圃为“渔隐”。


史正志当年所筑的万卷堂,由宋至清,历数百年,园主更迭,直至清乾隆年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改建园林,始定名为网师园。“网师”是古时对渔父的称呼,可见此名仍是取当年史正志“渔隐”之意。




如今,网师园主厅名为“万卷堂”,其实也是对于园林初创者的纪念和致敬,而文章开头说的那副对联,就悬于主厅前的一对抱柱之上。


我们倘有一日来到这厅内驻足参观、徜徉徘徊,若能遥想园主当年在此归隐红尘、藏书万卷的情景,便可知这天下名园的前世今生了。





2. 时光磨洗,历久弥新


网师园自南宋迄今,已有900年历史。此园结构紧凑,建筑精巧,亭台楼阁参差错落,假山水池迂回缭绕,是古代私家园林宅园相连布局的典范。


此园以其精致的造园手法,深厚的文化底蕴,典雅的园林风格,在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虽然占地不足一公顷,网师园却被建筑学家陈从周誉为苏州园林中“小园极致”,号称“苏州最体面、最雅致、最完整的私家园林”。


清代学者钱大昕评价此园:“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部拥有疏朗淡雅的明代园林风格的 “殿春簃”小院,它在陈从周教授推荐下,于1980年被移筑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楼玻璃天棚内,称为“明轩”,从此闻名海外,并开创了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先河。




明代造园家计成在他的传世名著《园冶》中说:“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 第园筑之主,犹须十九,而匠用十一”。意思是一般的建造、装修、装饰,主人的设计想法占十分之七,而如果是造园,那园主的理念要占到十分之九了。


网师园散发的典雅气韵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自南宋初代园主史正志以下,经历数百年时光磨洗和几代人努力传承,才形成了今日这般精巧别致的格局。




此园在元、明朝内曾几经荒废,直至清乾隆年间归光禄寺少卿宋宗元。宋宗元50岁时从任上以养亲为由,辞官回归故里,“治别业为归老之计,因以‘网师’自号,并颜其园,盖托于渔隐之义”。


除托于万卷堂原有的渔隐之义,也有钦羡屈原所遇渔父那般超然志远的风采。“予曾泛舟五湖之滨,见彼为网师者,终其身出没於风涛,倾侧中而不知止,徒志在得鱼而已矣!乃如古三闾大夫之所遇者,又何其超然志远也!”




宋宗元去世后,其园日渐倾颓。乾隆末,富商瞿远村购得该园,延请诸多文人圣手为之构思,修葺亭台楼榭,重置假山树木,日渐达成精巧典雅、以少胜多的境界。今之网师园规模,即为彼时所达成。


同治年间,园归于曾国藩的幕僚、江苏按察使李鸿裔所有。因与宋代名园沧浪亭相近,李鸿裔自号为“苏邻”,并将园名更为“苏邻小筑”。




光绪年间,园归正黄旗吉林将军达桂(馨山)。到了民国,东北王张作霖以三十万两银子购得此园,改名为逸园,并豪赠其师湖北将军张锡銮。民国年间,此园一度租赁给词人叶恭绰和著名国画大师张善孖、张大千兄弟居住数载。


到了1940年,园归早期同盟会成员、国民党元老之一的何亚农所有,何氏“整修悉从旧规,并复网师旧名”。何亚农去世后,其私园 “网师园”连同平生所藏千余件三级以上文物,悉数由子女捐献给国家。




1958年秋,网师园由苏州园林管理处接管,重新修葺住宅绿化,并新建部分厅堂、精心配置家具陈设后,向公众开放。园林旧观得以维持,文化意蕴亦得保留。虽已历尽沧桑,网师园在世人面前从容展开的,仍是令人惊叹的盛世美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