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艺术(盛唐石韵|古代石刻艺术精品欣赏)
丝绸之路的历史源远流长,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贸易活动的开展,尤其是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佛教,除了通过佛经文字外,还以佛教艺术的形式传播。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佛教造像从西域传入中原,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传播,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佛教从盛行走向鼎盛
北魏正始三年(506年)释迦多宝佛造像
高44厘米,宽42厘米,厚9厘米。长方体。正面有一较大拱形龛,内雕释迦、多宝二佛,皆高肉髻,后有莲瓣纹头光,身着交领袈裟,结跌跏坐于座上。两侧各站立胁侍菩萨前各卧一护法雄狮。顶上一拱形龛内,为交脚弥勒佛,高肉髻,身着交领袈裟,手施无畏与愿印,两侧各站立一胁侍菩萨,前各有一狮。交脚弥勒佛龛左边拱形龛内,一佛高发髻,头转左侧,着交领窄袖衣,手持一物,下着长裙,结跏跌坐。右边拱龛已损。较大拱形龛左侧,拱形龛内一思维菩萨,高发髻,身着交领袈裟,半跏跌坐,披帛绕臂坠地。右侧拱形龛内一佛,高髻,着通肩袈裟,结跌跏坐,手施禅定印。造像下部的龛已损,其两侧各有拱形龛,左龛内仅残存有佛头像;右尖拱形龛内半身佛像,高肉髻,着通肩袈裟。
背面发愿文:正始三年二月八日清信女□□/有□女公主以去今年正月□□/夺其愿忽然夭折情眷下愍□□/申故为之造释迦文佛一区□□/夫冥源虚冲并灵鉴莫照妙果□□/非功业不就是以清信女赵台缘此福故为亡女公主造石像□□/愿亡女自今已后超澄八难永□/涂上生上值遇诸佛下生人间□/俟为子又愿七世父母所生/父母因缘眷属若命过生天见/存安□□与善未罗诸德所愿如是至至必望果遂。
唐咸通十五年(874年)陈讽造经幢
通高132厘米。经幢分幢顶,幢体,幢座。幢顶为八角顶盖,顶颈,顶尖,即仰莲花托顶尖。幢体八面柱体刻经文及发愿文。经幢座由斗型盖、座颈,方体四面浮雕佛造像组成。座基由双层仰莲花瓣与八面形台组成。
经幢是唐代才出现的一种多面体的佛教石刻,其上大都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因经说:“尊胜陀罗尼”有“尘沾影覆”的功效,即如果有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将它安在高幢上,或高山、或楼上、或塔中,人若于上述处所见到此陀罗尼,或者与之相近,甚至只要其影映身,或者风吹陀罗尼幢上的灰尘落在身上,则此人所有的罪业皆可消除,而在唐代广被信仰流传。此外,因有很多的尊胜幢是立在坟墓之侧,为追荐亡者而建的,故有“尊胜陀罗尼功德幢”之称。
唐经幢构件
长110厘米,宽105厘米,厚42厘米。经幢构件为正方体,正面及四侧面线刻供养人画像与供养人名。另有龙、狮子等瑞兽。线条遒劲而流畅。此次因有经幢构件拓片相应展出,为观者更好的释读其上内容提供了可能。
正面拓片
正面为帝后礼佛图。画面中心:三层莲花宝座上有支架,其上置一宝珠,通体火焰,两侧上飘烟雾(应为摩尼宝珠)。两边莲花座上各有供养菩萨,高髻花鬘冠,冠上镶宝珠,面相清秀,佩戴璎珞与项圈,璎珞下垂至腹前,悬以圆形环饰。上身裸,肩披长巾,下飘至地面。左边供养菩萨一手托盘于胸前,盘内有一朵盛开的莲花,另一手置胸前持莲花花蕾。两侧分书:大唐皇帝供养/大唐皇后供养。
画面右侧:皇帝跽坐于榻上,着帝王冕服。头戴冕。皇帝面轮丰圆,留胡须。上着交领宽袖衣,日月分列两肩,下着长裙,腰系大带。双手置胸前,持笏板。其后立六人,前四人,手持方盖与扇,头戴进贤冠,身着宽袖交领衬,下着长裙,腰系带,脚穿舄。后两人戴幞头,身着圆领宽袖长袍,腰系带,脚穿靴。前一位手持带柄香薰,后一位双手合十置于胸前。右端上刻款名,左起:言亡考桓元嶶供养/大宝幢主清信士桓纳言供养。
画面左侧:皇后跽坐于榻上,面相丰圆,头戴卷云纹高花冠,两侧插簪,一侧簪垂玉佩(珩下三串饰),另一侧簪头有环饰,以珠珞与冠饰顶相连,身着交领宽袖衣,双手于袖里,且捧一寿桃。其后站立六位侍女。前四位侍女面相丰圆,头梳双髻、双环髻、高髻等。身着交领宽袖衣,下着长裙,肩披长巾,腰系带,带结花下垂,双手分别持圆盖与扇。后一位侍女头梳高花髻,上身着圆领长袖衣,下身着长裙,肩披长巾下飘,双手持带柄香薰。最后一位侍女图像已毁,不可见。左端上刻款名右起:言母金氏供养/幢主清信女言妻赵氏供养。
整幅画面线刻有力,如同当时绘画中的铁线描,须发勾画准确精细,表现手法熟练。皇帝雍容大度,伟岸庄重;皇后面相丰满,体态较丰腴。侍从身材较低,站立静候,帝后与随从形成强烈对比。值得注意的是在题款“大唐皇帝供养”“大唐皇后供养”正下方,刻有一男一女,男性位于皇帝一侧,女性位于皇后一侧,均面向帝后站立。从题款供养人中可知,幢主为清信士桓纳言。
背面拓片
画面左右两端分别刻有供养人名。右端左起:乐息运供养/清信士韩乐供养/清信士王文命供养。左端右起:梅行楚供养/楚□息表供养//表妻夏氏供养/清信士梅□□供养。
画面中间为一巨大兽首,双角内卷,粗眉毛上扬,大如意形鼻,鼻下八字胡须外撇,龇牙咧嘴,上下各露一对尖锐獠牙,鬃须四扬。嘴内两侧各腾飞出一巨龙,卷颈回首,巨目长嘴,吐舌,口呼气雾,上飘成团。长身有麟,前两爪挥舞,双龙相向欲驾云升天。两侧各蹲一狮,竖耳,宽鼻咧嘴,鬃须怒冲,一前肢抬起,一前肢撑立,后肢曲卧。整幅画面祥云漂浮,瑞兽、巨龙、雄狮在天空各据一方,有压倒一切的气势。
左面拓片
左面线刻供养人图像与供养人名,由前向后(即由南向北)依次描述供养人:
1.戴幞头,面侧转与身后人交谈,留胡,身着圆领长袖长袍,腰系带,脚蹬长靴站立。右手半举,两指持香炉足,炉烟上飘,左手于袖内半举置腰上。款名:使持节淄州诸军事行淄州刺史,上柱国白水县国男张守洁供养。
2.戴幞头,目视前人,边跟前人交谈,边前行。身着圆领长袖长袍,腰系带,脚穿长靴,左手持长柄香炉,右手夹香。款名:中大夫行别驾郑国公魏膺供养。
3.戴幞头,留胡须,身着圆领长袖长袍,腰系带,蹬靴。双手置胸前,握笏板慢步前行。款名:朝散大夫行长史吴采芝。
4.与前一位穿着相同,腰间系鱼袋下垂,留胡须,前视,手握笏板。款名:朝议郎行司马云昉。
5.与前一位穿着相同,蓄须,双手半举置胸前。款名:朝散郎行邹平县丞河间刘崇本供养。
6.与前一位穿着相同,留胡须前视,左手在袖内半举,腰间插一手卷,右手扶腰带。款名:文林郎守主薄范阳卢琇。
7.与前一位穿着相同,腰间插一手卷,留胡须,面转向后与一人对话,右手半举至胸前,伸出二指,左手半举仍在袖内。款名:朝散郎行尉河南卢光祧。
8.戴幞头,留胡须,敞领坦胸。仰首,细听前人谈语。双手抚腰带。款名:文林郎行尉河间刘永训。
右面拓片
右面刻供养人图像与供养人名,由前向后(即由南向北)依次描述供养人:
始有二款名,言祖□□乐尚口口獠供养。言弟讷言供养。
前榻上跪一男一女,二人为夫妇。男戴幞头,留胡,面向前,身着圆领长袖长袍,腰系带,恭敬跪坐,双手合十于胸前。款名:故人赵元哲供养。女留抛家髻,面向前,身着窄袖短衬,下着长裙,肩搭长巾,长巾一端裹拱手,恭敬跪坐。款名:哲妻李氏程氏供养。
后榻跪一男一女,男戴幞头,身着圆领长袖长袍,腰系带,跪在后榻一侧,一手置胸前,一手置腿上。榻上另一侧跪有一女,穿着、发型、跪式与前榻跪女相同。款名:清信士赵元方妻衡氏供养。后榻左侧跪一女,与前榻跪女穿着、发型、跪式相同。款名:女小蒲供养。
榻后立三人均为男性,戴幞头,身着圆领长袖长袍,腰系带,脚蹬靴,双手在袖内拱于胸前,站立一排,仅左边一位留胡须。款名:清信士赵元赡供养/清信士陵思□供养 /清信士王处祯供养。
三男后立有三女,头均留抛家髻,身着长袖短衫,下着长裙,肩搭长巾,其一将肩搭长巾置拱手前垂下,其二将肩搭长巾一端裹拱手。三女款名:赡妻张氏供养时/□妻桓氏国氏供养/祯妻桓氏供养/贾思?赟妻赵氏供养?赟息违通妻李氏供养/通息武归妻张氏通息长安息□□□……
▌事死如生
《荀子·礼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中国古代丧葬观念,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尤其是地位显赫、财力雄厚者,更是会耗费极大的精力和财力去装饰他们的地下陵园和地下“居所”。于是墓葬反而成为我们今天窥探古代墓志艺术的一扇窗户。陵墓石刻可分为地上石刻和地下石刻两大类。
▌盛世余晖
宏伟的陵前雕塑,行云流水的书法碑刻外,石头以坚固的特性还被古人应用于生活之中,大到园林建筑构件,小到胭脂粉盒,无一不体现出工匠们的巧思妙想。汉唐时期的小件石刻虽不及两宋、明清石刻的数量庞大与细腻精巧,但是它传习着汉唐的风骨,每件作品都极具神韵,被工匠赋予着鲜活的生命。
汉开母庙石阙碑拓片
石阙位于河南登封嵩山南麓万岁峰下。该碑铭文记述鲧和大禹治水事迹。篆书与《少室石阙铭》近似,唯字体稍小,体势方古。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茂密浑劲,莫如《少室》《开母》,汉人篆碑,只存二种,可谓世之鸿宝,篆书之上仪也。”可见其稀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