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家孩子在那蹦蹦跳跳,跟家里人叽叽喳喳的时候,有这么一群家长却独自垂泪,因为他们家的孩子到现在还不能流利地说话。
孩子是生病了吗?并不是,只是因为他们口吃。
作为一个语言问题,口吃的历史相当悠久,据说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人在想办法让口吃消失,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口吃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影响到了现在。
12年我国口吃儿童数量大概在一百多万人左右,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正因为有这么多口吃儿童的存在,所以有相当多的家长“孜孜不倦”追求着各种纠正口吃的办法。
但你们可能不知道,其实你们纠正口吃的办法,很可能一开始就做错了。
第一个:当孩子结巴时强制打断
有些家长为了纠正孩子说话结结巴巴的样子,所以每当孩子说话卡顿、中断的时候就会出声打断,一次又一次地告诉孩子:你这是错误的,不应该的,下次不能再这样说了。
打断孩子说话的做法看似是为了纠正口吃,但无形中却强化暗示了“说话结巴”的事实,于是孩子为了避免被父母说就会特意在下次表达时在卡顿的地方停顿。然而结果却是问题愈发严重了。
第二个:呵斥孩子“别紧张”
在纠正口吃的过程中,部分脾气比较火爆的家长往往会采用呵斥、喝骂的方式警告孩子,让他好好说,不要紧张。在家长们看来,自己这是“以毒攻毒”,是为了改变孩子说话紧张、卡顿的状态。
但是,口吃儿童本身就因为口吃的状态而产生了自卑、消极的情绪,如果父母这时候不采取鼓励、引导的方式,而是采用呵斥、喝骂的方式,孩子的心理状态就会愈发消极,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活动。
第三个:“忽视”口吃,让它自己消失
日本有种纠正口吃的办法叫作“森田疗法”,指的是人为的忽视口吃,降低口吃者对环境和周围人的敏感度,以此来达到让口吃自己消失的目的。
的确,口吃有自己消失的案例,但这样的例子放到整体当中微乎其微,我想家长们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赌那么低的一个概率吧?
这三个做法,基本上是目前许多家庭在纠正口吃时经常犯的错误,家长们是好心,认为自己在帮孩子纠正口吃,避免他们因为口吃在学校受到欺负。但是,如果方法用错了,可能问题还会更严重。
错误做法可能会导致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呢?
第一个后果:失去自信,不敢出门
口吃人群的身上普遍充斥着“自卑”的心理特征,这种特征往往将他们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在口吃儿童的身上:这种自卑的心理特征导致他们不敢面对自己、不敢出门,常年把自己关在家里面。即便是有父母陪伴,这些孩子也不敢跟人打招呼,一看到陌生人就躲在父母的身后。
在口吃成人的身上:自卑心理影响最大的方面就是学习和工作。因为口吃,很多人不敢谈恋爱,不敢参与活动,工作了跟同学间的交流也大多靠文字,生怕别人因为口吃而嘲笑他。
第二个后果:影响学习效率
针对口吃儿童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口吃发生2-3年或以上的儿童,他们的学习效率要落后于同龄儿童,尤其是阅读的流畅度和写作的逻辑性方面,口吃儿童与同龄儿童的差距更大。
口吃发生5年以上的儿童,在计算、书写方面与同龄人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尤其是数学运算方面,几乎呈现了年龄的断层情况。
第三个结果:性格或暴躁或消极
口吃长期存在还可能导致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儿童的性格。
因为口吃的“折磨”,很多原本性格正常的儿童会面临性格失衡,甚至是极端化发展的情况,比如有些口吃儿童可能会形成相对暴躁的性格,在家中他们可能会通过扔、砸、摔东西的方式进行情绪的表达。
这种极端性格的发生需要专业人士的引导、纠正,家庭已经很能有办法解决,所以最优解是赶紧为孩子挑选一个合适的语言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