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急中能生智”“静极能生慧”
看到这,也许有人就会问:智和慧这两者难道还有什么区别不成?其实,智和慧是有很大区别的,只是现在的人都不讲这个区别了。不过,我只要说两个成语大家就能知道它们之间的不同了。一个是“急中生智”,另外一个是“静极生慧”。一个是在着急上火的时候迸发出的灵感,一个是在极度安静,无欲无求的状态下达到的一种人生境界。两者完全不一样。
再深入一点来说,智不带“心”,它不动心,也不动神。智也就是“知日”,意思就是说它研究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就像一个明晃晃的太阳挂在那儿,大家都在讨论它,除非你是瞎子,只要是长了眼的人都能看见。所以,肉眼凡胎的人都可以讨论的学问叫智。
比如说楚图南,图南就是出自《庄子·逍遥游》第一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这只鲲后来变成了一只大鹏,往南飞,就叫“图南”。再比如说马三立。这个马三立指的就是“立功”“立德”“立言”。儒家把“立言”当成人生的一大任务来做。所以,这个“言”不是指随便的说话聊天,而是指能够出口成章,讲出一些非常经典的话。古代很多书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传下来的。这种口传心授传下来的东西,就是现在落实在《黄帝内经》里面的那些经典之文。
在古代,男子20岁称之为“弱冠”。黄帝在20岁之前就能出口成章,说出一些很经典的话,这种本事叫“弱而能言”。
天生聪明也需拜师学艺——“幼而徇齐”
“生而神灵”说明你天生聪明,但是,如果你能“幼而徇齐”,得到名师的指点提拔,你就能上更高的台阶。
“弱而能言”后面一句是“幼而徇齐”。有句话叫循规蹈矩,还有一句话叫见贤思齐。这两句话的意思跟“幼而徇齐”差不多。也就是说你光“生而神灵”还不够,你还需拜师学艺。当然,你本身这个胚子也要好,否则就是“磨砖成镜”。
你生而神灵,可能说明你有点小聪明,或者是有点特殊本领。但是,如果你得到了名师、名家的指点,你就能上很高的台阶。所以,“幼而徇齐”的意思就是说黄帝自幼得到了很多名师的灌顶、提拔、言传身教、耳提面命,这是他求学的一个过程。所以,《黄帝内经》始终贯穿着黄帝问、岐伯曰这种形式。岐伯就是天师,天子的老师。
黄帝的年代距离我们大概有4,500年左右,而“上古”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三皇五帝的开始,伏羲、女娲的那个时候。所以,按南怀瑾先生的说法:中国的文化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那是很深远的。那个时候的生活状态正是道家理想中的生活状态,是最自然纯朴的状态。在那种状态下,人没有虎豹的爪牙之利,没有兔子和鹿的奔跑速度,他还能在地球上生存,靠的是什么?凭什么他就成了万物之灵?在人类发明武器、弹药、弓箭之前,他也还是个人,他靠什么生存?靠的就是“生而神灵”,一种与天地沟通的本领,一种对未来灾害的预知,这就是通神。
人得天地之全气,所以通神、通灵。动物、草木得偏气,它们是部分通灵。所以,为什么在母系社会,人们是靠体力去干活、去狩猎、去耕种,却要女性来领导氏族和部落。之所以选一个女人当头,就因为她是一个能与天地沟通的人,她能预测未来。比如说要地震了,女巫就说,咱们走吧,离开这儿。她有这种能力。而其它动物没有这个能力,然后就“哗”的被埋进去了。所以,黄帝虽然“生而神灵”了,但他还是怀着无比诚敬的心情去请教老师岐伯。
据我的考证,岐伯是现在的巫山人,是西陵峡一带某个部落的一个大巫师。而黄帝后来娶了嫘祖。嫘祖是四川人,养蚕的鼻祖。
他们这些部落通婚合并以后,黄帝就把西岭氏部落的天师请到中原做了他的老师。到现在,巫峡还保留有古代的观星台。为什么叫巫山、巫峡呢?因为那都是古代大巫聚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