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替代的两位恩师(四位中师生的风流)
无人替代的两位恩师(四位中师生的风流)
2024-11-24 08:54:29  作者:河风曳莲  网址:https://m.xinb2b.cn/tech/xsd424815.html

按:《中师生》公众号得天下中师生的关注和支持,致力创建一代中师生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分享王申好老师的文章《乡村小学的四位名人》


原题:乡村小学的四位名人

作者:王申好

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在清溪乡出了王郑徐李四位名人。他们同是恢复中高考后前三届中师生,又同在乡村小学教书,关键是他们经常在一起活动,搞得乡村小学热热闹闹的 。

王郑徐李四位名人让乡村小学生机勃发,活力四射。他们是本乡本土人,初中都是佼佼者,中考都是高分考进师范的。跳出农门,如今又跳进农门,真是戏剧性的事,叫人啼笑皆非,他们成了吃皇粮的农村人。他们不畏乡村艰苦,吃住在校,自烧自煮,勤奋教学,他们不光文化知识丰富,而且运动音乐,琴棋书画都很擅长,可以说给乡村小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他们个个有专长,人人有特点。乡村小学气象为之一新。


一、

在他们回到乡村小学的时候,学校体育文艺几乎没有,整天除了文化知识学习,还是文化知识学习。毛主席时代的轰轰烈烈,锣鼓喧天已荡然无存。那时候,毛主席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学校都学工,学农,学军。这个“学军”就是野营,打篮球,游泳,做操。每年,公社都要举行篮球比赛,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游泳比赛。每个学校都有篮球场,就是土场地,木球架。到他们回到乡村小学的时候,时代已变,崇尚“知识就是力量!”“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学校原来的操场变草场,有的还开辟出来种了庄稼,原来木球架全部朽烂。全社会都在学习,都在挣钱。

很幸运,清溪乡教办领导郉麻子(因满脸麻子,人背后以此称之)对体育文艺情有独钟。在他们回到乡村小学以后,先后把多所小学的篮球场修好,做了篮球架。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小李所在的永安小学,村领导十分支持修建篮球场,用公路边上的大白杨做球架,要多少就砍多少。那大白杨多么高大,多么挺直,做出来的球架十分牢固结实。

小王所在的关山小学就用校舍换下来的大柁做球架。木匠师傅站在大柁前,迟迟不肯下锯。小王问其因,答曰:“舍不得!这大上等江木做球架日晒雨淋烂脏掉了,多可惜!”小王这时候是学校校长,说:“不要舍不得。不是好料不经烂!”老师们还把这事反映到乡里去了,郉麻子说:“大柁屋上不能用,用来做球架未尝不可!”

小王书法在省级竞赛获过二等奖,而且个子近190厘米,篮球是师范学校主力,回到乡村就无人能及了。有一年元旦,清溪乡举行篮球比赛,清溪乡教育队首次击败沙溪村级队夺冠,小王是绝对的主力。小王在1982年暑期教师学习班上,给全体老师上了两节语文示范课,小李上了两节数学示范课,影响都不小。乡村老师知道课原来是这么有条不紊,把学生当朋友一样,乡村老师大开眼界。

每当散学以后,小王就抱起篮球一个人在操场上打,一直打到看不见篮筐才歇。接着自己烧锅煮饭做菜,一个学校就他一个人,民师们都早已回家种田的种田,做家务的做家务,还有个把公办老师也早已自己做了饭吃过了,甚至睡下了。小王吃过了,在煤油灯下看看书,听听收音机。那一年秋,小王代表区队参加庐江县首届“丰收杯”篮球比赛,也算是乡里的名人啦!那时候乡村还没有通电,煤油台灯是最好的照明。煤油都要节省着用,学校是定量的,超过了要自己掏钱,当时每月工资是33.5元。自己在学校烧锅煮饭用柴草都是各人买各人用,米和菜就不用说了。

学校里写标语,小王大笔一挥,洒脱热情的标语就成了。每年,教师们家的过年门对子也是小王手笔,亲戚朋友看了春联都说字写得像刻板刻的。学校出板报,小王选材,设计,排版,画刊头,都是行家里手,还经常安排优秀的学生参与制作,不仅让学生学到许多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小王每天晨跑冲冷水浴,在当时的乡村是稀奇之事。每天早晨天还没有亮,小王就起来啦,短裤背心,在小学的山岗上,小村的土公路上,跑,跑,跑,黑黝黝的身子大汗淋漓,就像乡村里不停奔跑的黑狗。村民们见之,都睁大眼睛看着,那目光分明在说:“哪里来的大疯子?”跑过后,他就在学校的走廊上,脱掉背心,就着短裤,用一盆冷水从头冲到脚。夏天无所谓,秋天冬天也这样照做如常,就让人惊叹不已了。特别是下霜下雪天,穿着棉衣棉裤的老师见之,不由得打冷颤颤,立即惊呼:“哎呀!不冷啊?我看了都浑身发冷!”

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大地一片白茫茫,积雪足有15厘米,小王照样在雪地里奔跑,太冷了,如一头发疯的黑熊,拼命地跑,跑,跑。只见前面山岗上一个起早闹狗屎的老农,甩掉粪筐和屎筢子,掉头也拼命地连滚带爬,生怕被小王这样的疯子追上,打死了不值,命要紧,狗屎不要了!小王见之,边跑边纳闷:这老农见到我,甩了粪筐屎筢子拼命地跑干什么?哎,不管他,照样跑。小村里,漫天风雪里,有个穿背心短裤的奔跑者,谁见了都会吓一跳。

第二天,民师老宛一见到小王第一句话就说:“你昨天把我队宛勤练差点吓死了!他跟我说,从没有见过那么大的疯子,狗屎没闹得,小命差点吓死了!在家里吭了半天气才回过神。我说,那是我校小王老师,不是疯子!”这事成了老师们茶余饭后的一个谈资,多年后还有人说起。

二、

小李个子矮,人聪明灵活,乒乓球在师范学校运动会获过冠军,小学数学知识一摸不挡手,有什么难题都请他来解决,在那电都没有的时代,没有资料可查,他就是高手。

另外,小李喜欢音乐,给乡村小学带来了一股港台校园音乐之风。什么《校园的早晨》《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外婆的澎湖湾》《三月里的小雨》……一支支美妙的歌曲在乡村小学悠扬,是多么令人感叹啊!他自己还买了吉他,只要一闲下来就抱着吉他,自弹自唱,乡村校园里整天歌声袅袅。每到散学时分,夕阳染红乡村的时候,小李便抱着吉他,坐在小学后面的小山坡上,自弹自唱,和鸟儿一起共鸣,是乡村里一道别样风景。

小徐富有表演之才,吹笛子,拉胡琴,说相声是其擅长。他在师范学校代表学校参加县里举办的文艺汇演,说相声获得过一等奖。他笛子吹得响亮悠扬,《扬鞭催马运粮忙》《牧民新歌》可比原创。《二泉映月》《听松》可与阿炳一比高下。记得那年六一,小徐老师为学生表演相声《醉酒》和他自创的相声《打乒乓球》,逗得学生个个捧腹大笑。好一阵学生课下三五成群模仿小徐老师的相声精彩片段。学校搞庆祝活动,他是活跃分子,编排,指导,忙得脚不沾地,学生都愿意跟着他学,乡村小学文艺生活一点也不亚于城里的小学。小徐教学生唱儿歌,唱校园歌曲,小小的乡村小学成了歌声的海洋。

小郑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都会,尤其好与人争执,而且固执己见。

那时候,子顶父职是国家政策,乡政府的干部,乡村老师有许多都是子顶父职,吃皇粮,拿工资,而且他们很有优越感。清溪小学有个子顶父职的小张老师,经常发表伟人评论。别人听了无所谓,有的甚至跟着胡说八道。

小郑老师听了义愤填膺,说:“错误也是伟人的错误,轮不到你指手画脚。子顶父职就是对的?没有真才实学,干部就要祸国殃民!老师就要祸害学生!”小张老师带学生读古诗“万条垂下绿丝绦”,将“绦”读成“条”。将课文内容中“荡涤污垢”读成“荡条污后”。

别人听了背后说,小郑老师听了就在小张老师当面指出,毫不客气。这种事是经常的,还有数学知识错误,比例,方程,算术许多题,许多老师都解错了。他也当面就说,不顾情面,但是,老师们对他都是很看重的,并没有打击报复,这就是乡村老师的过人胸怀了。小郑后来当了中心小学教导主任。

小郑象棋在乡村里也是无人可敌,别人只看到两步棋,他能看到四步棋。别的老师都想打败他,却一个个败下阵来。有时候他处于劣势,观棋的叫他这么走,他却不这么走,两招就就扭转局势,战胜对手。他这时总是手舞足蹈,滔滔不绝:“你都看到棋,我这是诱敌深入!”人家不再说什么,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有时候,一招出手,对手的大車被他的马踏翻了,对手要回棋,小郑哪肯?说:“那怎么行?举子无回!”抓住大車迅速装进口袋。对手怎么也找不到,一步失算,步步失算,只好告负。

小郑自己买了口琴,也会吹口琴,能吹好多曲子。像《兰花草》《大约在冬季》《月光下的凤尾竹》《偏偏喜欢你》……只要一闲下来就吹上一曲,音乐课就让学生跟着他的口琴曲节奏唱歌,嘹亮的歌曲响彻整个乡村小学,传到更加广阔的乡村田野。

有一年春,区里教研组搞语数竞赛。教研组陶组长来到清溪乡教育小组,点名要小郑出语文竞赛试卷,小李出数学试卷。那时候无电,更无网,也没有什么资料可查,除了教材教参,还是教材教参,都是靠自己把握教材,自己编写。他们成功完成任务,而且反响很好,没见过这么富有特色的竞赛试卷,与往年大不相同。


三、

他们先是在两所村小,一年后,他们四个人分别在四个不同的村小,都是村小的教导主任,也算是村小的中层领导。这时候,他们都先后买了自行车。你可知道八十年代买自行车比现在买轿车还要艰难。先要有票,后要有钱。

小徐的父亲是乡政府官员,搞到自行车票,最先买了自行车,是上海永久牌。其次是小李买了自行车,是凤凰牌轻便的,他二哥在铜陵搞包工,人托人,宝托宝,才搞到自行车票。他们买的自行车是名牌车,要四百多元,花了一年多工资,不吃不喝才买了自行车。你算啦,一个月工资就33.5元,当然不吃不喝是夸张,小徐是家里支援的,小李是向二哥借的钱。

小王和小郑他们家没有门路搞到自行车票,是在两年后才买了自行车,还是在市场开放了,上海永久和凤凰跟合肥不知是什么厂联营生产的自行车,不需车票,只需钞票。小王买了王冠牌自行车,小郑买了美奇牌自行车,价格便宜不少,也要300多元,也要花大半年工资,同样要不吃不喝。那时候,只有乡里干部下乡才骑自行车,老百姓家连大板车都很少。他们紧跟时尚,在乡村小学老师队伍里,敢为人先,买了自行车,骑着自行车是多么风光!你要知道还有好多老师是骑不来自行车的。

在买了自行车之前,他们每个礼拜都要聚会一次,买了自行车之后,就几乎每天下午散学后相聚,每个礼拜天相聚,轮流做东,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月光族。每当夕阳西下,就见乡间土公路上,一群骑着自行车的年轻人,衣角飞扬,歌声袅袅,如同电影《敌后武工队》里的一群武工队员,洒脱飘逸,神出鬼没。引来多少乡亲们注目赞叹啊!

他们先是打球,不是打篮球就是踢足球。不是打羽毛球就是打乒乓球。打过球,自烧自煮,各执一行,炒菜做饭,喝酒猜拳。酒足饭饱,吹拉弹唱齐上阵,整个乡村小学在骚动,附近乡村在颤动,连树上的鸟儿都吵醒了,也跟着鸣唱。附近老百姓不是怨声载道,也颇有微词。就听说:“小学里有疯子,半夜了还在闹。”“学校里出鬼了,晚上听到哭阴阴的。”

四人相聚活动玩闹归玩闹,教学还是专心教学的,从不负学生。每学期在清溪乡教育工作测评中都是名列前茅的,而且他们都是带高年级主科。那时候,小升初只有90%升学。1987年春,小王和小李都在溪川小学,而且带五年级毕业班,小王代语文,小李代数学。那年他们放了卫星,创了记录,升学率100%,48名学生全部考上了初中,小王代的语文和小李代的数学均分都是全乡第一,在清溪乡前所未有,创造历史,以后多年里也无人比肩,多年里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四、

那时候,乡村文化生活是贫乏的,他们每个礼拜天都到小县城看电影。四个人骑着自行车,穿着那个时代很流行的红色小褂,黑色喇叭裤,在乡间公路上真是一路风光,一路潇洒,不说“农人忘其犁”,也是让路人惊叹不已啊!他们看了《牧马人》《骆驼祥子》《少林寺》。看了《少林寺》后,他们也加入到全国的武术热潮中,每天在校园里学小和尚单腿飞脚,小徐学得最逼真。

还看了外国电影《魂断蓝桥》《哈姆内特》《大篷车》等。在看了《大篷车》后,每个人都学电影中的拉兹,穿如大笤把扫地般的喇叭裤,很是时尚迷人,他们也穿起了扫地喇叭裤,看不到脚尖,走起路来,如女士长裙飘飘,乡村老奶奶看见了好奇又慈祥的笑了。

电影《人生》给了他们深刻的震撼。高加林在农村时,跟巧珍恋爱得如胶似漆,高加林到了城里吃皇粮就和巧珍歇了,是多么的现实!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高加林又回到农村,巧珍这时成了别人的老婆,高加林还是光棍一条,多么的命运弄人啊!电影《红高粱》又是一番风味,与样板戏,与战斗片,爱情片相比,风格迥异,让他们为之神往,红高粱的世界会更加浪漫,更加迷人,更加真实!

五、

他们成了形影相随的乡村小学四大名人,也成了乡村小学别样的风景。然而,这样的风景被无情的现实逐渐打倒。这现实是什么呢?那就是成家。

浪漫时尚是美好的,生活现实是骨感的。他们这样相聚月光,几年下来,婚姻大事摆在了他们面前,抬头一看,那些吃皇粮的女孩早已被当官的抱走了。俗话说:“水向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不是专门对男孩说的,也是对女孩说的。吃皇粮的女孩是多么精贵!小学老师是不如大队干部,甚至不如生产队长!有句话说:“粮站有米头,食品站有猪头,供销社有布头,学校里有粉笔头!”教师工资低,社会地位低,落得个粉笔头,既不能吃又不能喝,多么悲惨!

婚姻是非常世俗的,也是非常人性的。自古以来就是“门当户对”,就是“金花配银花,西葫芦配南瓜”,“龙配龙,凤配凤,卵视眼配独窟窿铳。”

小徐的婚姻在四人中是最令人羡慕的,是个标准的双职工家庭,老婆也是中师毕业的乡村小学老师。这之前,小徐与初中同学小汤相处甚欢。小汤与小徐同是清溪小街上人。小汤的父亲是铜陵锅厂工人,小汤高挑白净,眼亮嘴甜,几乎每天都到小徐的河西乡村小学,为小徐洗衣做饭,看书聊天,打球唱歌,老师们对小汤也是赞赏有加。认为小汤贤惠能干,知情达理。然而,小徐的父母却不接受小汤,因为她没有工作。

小徐老师的父亲是马场乡政府的干部,在特殊时期受到冲击,砍回家种田,后平反复职,乡政府专门为他家在庐江县郊区建了一座两层别墅。父母知道小徐与小汤恋爱之事,就将小徐调进马场乡,硬是将一对正在垒窝的小鸟打飞了。然后,就在马场乡介绍了一个刚从师范毕业的小柳女老师,顺利组建家庭。也是最理想的家庭,双职工,夫妻俩人都吃皇粮。不光是小王,小李,小郑羡慕不已,别人也是很眼红。小徐要是没有一个官爸爸,这等美满的婚姻是很难追求到的。正应了俗话:“不学数理化,只要有个好爸爸。”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十几年过去,小徐老婆小柳患乳腺癌,医治无效,不到四十就去世了,十分不忍地丢下独生儿子。小徐后来又续娶了,女方是死了老公,也带了一个独生儿子,组建了新家。最让小徐头疼的是自己的独生儿子,如今36岁还是光棍一条。妈妈早逝,给他心理留下悲伤和阴影,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东讲东不成,西讲西不就。继儿早已成家,孩子大的已上三年级,小的已上幼儿园。小徐满头白发,十足的小老头子。如今小徐在庐江县城南小学教书,相声不说了,歌不唱了,球也不打了,在家里开了补习班,节假日也不休息,挣着不菲的外快。外人见之,背后说:“有什么屌用?挣再多钱都捧给人家了!”

现在,小徐的父母早已去世,那套别墅也在县城开发中拆迁,小徐分得三套安置房。富得不算滴油,也算富得可以。

小郑情商在乡村四人中是最高的,与人交往总能找到话题,从不冷场,每次见了同事的妈妈都会叫一声“方妈妈”“张妈妈”,亲滴滴的,比叫自己的妈妈还要亲。见到年长的女性就叫“阿姨”,年轻的就叫“小妹”,同龄就叫“姐姐”,嘴巴甜蜜蜜的,尤其跟领导相处融洽。每年他都到教办主任邢麻子家拜年,每年农忙的时候,还会和其他老师一道到邢麻子家种田种地,还把学校厕所的大粪也跟老师们一起挑到邢麻子家稻田里。邢麻子也很关心他,就主动出面做媒,把乡信用社会计小张介绍给小郑。虽然小张有些嫌弃小郑家庭贫寒,但是有邢麻子这个硬媒,也就没再说什么,小郑的婚事就这么顺顺当当的成功了。

更可喜的是一年不到小张给小郑生下双胞胎儿子,轰动清溪乡教育界。人家教师大都是一胎女孩,计划生育,老师生二胎就要砍回家,他一胎生两个儿子,人家想得齁哼都想不到,他是多么美满啊!

计划生育是国策,是红线。小郑老婆小张给他一胎生二宝是天大的喜事,也给他带来了麻烦,属于二胎,违反一胎化国策,必须结扎,否则,砍回家!小郑百口莫辩,找乡里的同学小华书记也通融不了。俗话说:“小褂子在他的衣柜里。”小郑也无可奈何,老婆小张生一胎也结扎了,你是两个小孩啊!人家吃皇粮的都是只有一个小孩,你要结扎就是顺理成章了。这在清溪乡成了家喻户晓的新闻。

小华是小郑的初中同学,小华考进六安农校,小郑考进庐江师范。毕业后,小华分配在乡政府当团支部书记,小郑与之关系很是密切。在后来的工作中,小郑就跟着小华走,小华调店桥乡副乡长,小郑也调过去,借调在乡政府办公室任主任,负责政府文稿写作。小华调七桥乡政府任书记,小郑也跟着调过去继续任办公室主任,老婆孩子也跟了过去。到小华调县城任园林局长时,小郑也跟着调进城关镇,这时候他又操起了老本行,在一所离县城不近也不远的乡村小学任教。

这时候,老婆小张已经退休,拿着退休工资,还在苏州一所幼儿园打工,早晚还做饭给两个儿子吃。两个儿子都在苏州,一个在银行工作,一个在供电公司工作。小郑夫妻早就给两个儿子在苏州各买一套房。在庐江小县城也有他们自己住的一套房。早年,小郑与弟兄分家还分得两间砖墙瓦房,至今闲置在老家。有道是“狡兔三窟”,小郑已属“狡兔四窟”,令人羡慕不已!

去年春,小郑又大喜临门,一年之内添了三个孙子,大媳妇生了龙凤胎,小媳妇生了龙孙。这是人生巨大的喜事,可以说是千载难逢,可遇而不可求,偏偏给小郑遇上了,这是多么的幸运!他自己一胎生了两个儿子,他儿子一胎生了一男一女。一代更比一代强,人丁兴旺,子孙满堂。

现在,小郑夫妻在小县城的家里专职带孙子。儿子媳妇们都在苏州上班。他也不到公园散步了,退休还有年把,早出晚归到乡村小学上班。家里还请了两个保姆。夫妻整天忙得脚不沾地,屁股不沾板凳,纵然这么忙,心里总是甜蜜无比啊!

而今的小郑已是满头白发,雪白雪白,找不到一根黑发,连一丝黑影子都找不到。最叫人惊讶的是眉毛也是雪白雪白,长长的,向两边翘起。人还是那么白白胖胖的,整个人透着一股仙风道骨,就差没有长长的白胡子,要是有长长的白胡子,出演一个仙人,或是道人,都不要化妆的。

有一次,小李偶遇小郑,虽然多年未见,老样子还在,小李还是认出来了,见他这副形象,很是惊讶:“怎么眉毛也白了?卵毛可白了?”

小郑很是坦然,道:“都白了!大街上没法让你欣赏!”

大家都笑了,路人不知他们笑什么。怎么这两个小老头子发神经啦!

小李先是看上了亚岗头供销社营业员小梅姑娘。这是通过同样在亚岗头供销社工作的表爷认识的。小李课一上完,就背上吉他,来到亚岗头供销社,嘴上说看表爷,心里是看小梅。小梅也会唱歌,小李边弹吉他,小梅边唱歌。表爷嘴巴都笑歪了,别人见了赞叹不已,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小两口。小李经常在亚岗头买肉和豆腐,在表爷家烧了,把小梅也叫过来,一起吃。你要知道,那时候,猪肉烧豆腐是过年才能吃得到。

“没有不透风的墙”。时间一长,小梅父母知道了,竭力反对小梅与小李来往。因为小李个子不高,家庭又不优越,关键是个教书匠。小梅嫁给他,那是下嫁。供销社是当时最红的单位,生活用品,生产资料都抓在他们手里,教育是什么单位?是靠人家吃饭的,只有“百无一用”的粉笔头。开年,小梅就被一个在部队当连长的小伙子带走了,成了军嫂。

小李转而与在学校临时代课的小芳谈起来。不到半年,因病康复的侯老师到校复教,小芳重操旧业,在清溪小街上给人理发。小芳这时又跟清溪村团支部书记小洪谈恋爱。要知道,村干部比教师好,不光是挣钱多,更主要的是地位高,老百姓见了村干部都点头哈腰,有事要办,还要请吃送礼。小芳选择村干部小洪,不选教书匠小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无可厚非。

小李婚恋高不成,低不就。怎么办呢?那就再低一点吧!小娟子是小李从前的学生,五年级时就出落得标标致致,比一般的女小学生出挑。小李对她也是倍加呵护,小娟子也经常向小李请教问题。别看小娟子年纪不大,很有心机,一般都是一个人跟小李请教问题。小娟子上初中的时候,还经常到小李的学校来,名义上是请教,实际上是迷恋小李。小娟子初中一毕业,高中没有考上,就每天都来看小李,小李弹吉他,小娟子唱歌。傍晚时分,小李又送小娟子回家,走在乡间田埂上,手牵手,很有韵味,很是浪漫。

终于,小李与小娟子组建家庭,不久,他们的独生儿子出生,小李和小娟子一家三口就住在学校。小娟子在家里开了文具店,没有招牌,实际上零食玩具也是卖的。小娟子带孩子开小店,小李边教书边上小县城进货,小日子过得挺滋润。家里的承包田地小李给三哥耕种,小李没有下过自家承包田,小娟子也没有。他们专心经营文具店,其收益比小李工资都高。

1990年,庐江县作兴买户口。那时候的中国就两种户口: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是吃皇粮的国家人,其余都是吃苦力的农民。非农业户口是身份的金牌,是比金子还要珍贵的。如今可以拿钱买到,这不亚于天上掉馅饼。买户口的在财政局半夜就排队,走后门,插队,吵嘴,打架,屡屡发生,公安人员现场维持秩序。当时开价是农业户口人员买一个非农业户口一万元,非农业户口人员买一个非农业户口三千元。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巨大差别。

小李抓住这个天大的机会,立马花三千块给小娟子买了个非农业户口。他是最最划得来的,当时,小娟子有孕在身,花三千块钱买了两个非农业户口,孩子一出生就是非农业户口,这多么的幸运!一家三口都是吃皇粮的,真是“烧香看了尼姑——一举两得”。孩子到十八岁就在家待业,就不要种田了,等着国家安排工作。

小李的儿子读书一直成绩名列前茅,顺利考上庐江县二中。小李把清溪小街上的房子卖了,在庐江县城买了一套房子,小娟子陪读,一直到高二下学期,儿子出现厌学问题,先是偷偷溜出学校上网,老师与家长都不知情,就连小娟子也不知道。后来发现了,小娟子一直把儿子送到学校里面,才回家。课堂上却没有他的儿子,老师电话过去,小娟子就挨着游戏厅找,找到了送到学校,随后又跑掉了,就是不进教室。后来,小李又把儿子转到泥河高中就读,与那些不学习的学生小混混分开。这些小混混又找过去,在一起狗屎连稻草鬼混,小李气得头发冒火也无济于事。只好让儿子呆在家里玩游戏,以免在社会上惹事生非。待儿子拿到高中毕业证,马上就报名让儿子参军。

两年兵回来,小李又得了个天大的喜事:儿子给他们带回来一个姑娘。这姑娘还是山西大学毕业的,军训时相识的。真是喜从天降,小李夫妇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

随后,小李夫妇与儿子儿媳一起到媳妇娘家订亲,带了十二万八千元礼金和许多礼品,儿子开着私家轿车过去了,顺利谈成,年底领结婚证,开年办结婚喜宴,在庐江县城再买一套婚房。儿子大学虽然没有考上却娶了个大学毕业的媳妇,而且媳妇很优秀,生了一个小孩以后,参加县里教师选招,顺利轻松考上了,也成了一名乡村小学老师。儿子在县城开发商那边工作,小李夫妇心里很是满足。

在孙女儿要上一年级的时候,小李夫妇先后患病,小娟子患卵巢癌,早期。小李患左肾功能衰竭坏死,切除。儿子与人合伙做外贸生意不利,因疫情,货物滞留国外,无法运回,资金无法回笼,借的高利贷无法偿还,小李只好把自己在庐江县城居住的房子卖了帮儿子还债。小李夫妇搬到小西村部居住。此地原是小西小学,后来学校撤并改建成村支部。小李在小西小学工作生活近三十年,儿子在这里出生,孙女在这里出生,学校建设他也花了很大心血,他是校长,学校就是他的家。学校撤并,人家早已搬走,他的家一直没有动。这次,城里的房子卖了,他又回到小西小学居住。有同事知道小李现在的情况,说:“谁知道小李的房子卖了,还是没卖?这可能是他自圆其说,他不能把房子出租啊?在村支部里住,一分钱不花,说不定村里还给他护村费呢!”

现在,小李患病在身,每个礼拜就代八节副科,确保绩效工资和年终奖金不少,不然,他就会躺倒在家养病。就这样他也是三来四不来,天晴风和来一下,天阴下雨就不来,刮风下雪也不来,上冻结冰就更不来了。他的课都在下午,他下午踩着铃声进校门,第一件事不是上课,而是到保安室补签到,是为钱签到,散学铃声还没有响,人早已走了,如蜻蜓点水。

八、

小王的婚姻是有趣的,自己不会谈恋爱,都是别人介绍的。小王只是高,不富,不帅,话又少,嘴又笨,找姑娘说话,姑娘都懒得理他。

小王家祖上八代都是农民,都是扁担长的一字都不识。小王家的亲戚也农民,而且大多比小王家还要穷。小王的父母勤劳苦累,家里始终没有断顿。小王二姨夫家和三舅家,三四月春荒的时候,家里就断粮了,都要来小王家借粮,新粮上市再还。小王考上了中师,吃皇粮,拿工资,轰动乡里,大家都说:“小王家坟山发热,出人了!”

小王在社会上靠水水深,靠不到。靠山山要倒,靠不到。靠棵大树没长根,也靠不到。小王自己社交能力不强,不知花言巧语,见风挂牌子。真所谓“人有所长,也有所短”。

有一次,小王在银行存钱,营业员问:“你可认得字?”“认得。”存款单递过来,小王填好了递过去。营业员一看,自语:“字写得还尚好的!”

又一次,小王到县城商店买鞋,老板见之,问:“你做什么的?”小王说:“你看呢?”

“木匠。”

“不是。”

“瓦匠。”

“不是。”

“铁匠。”

“不是”

“杀猪匠。”

老板半天也没有猜中,小王怕累坏了老板就应道:“是的,杀猪匠!”

一开始,小王有个同事杨瞎子,因高度近视,大家都这么叫他。杨瞎子见小王老实本分,就想给他在瓦岗粮站里介绍一个姑娘。瓦岗粮站就坐落在杨瞎子村庄上,粮站里的小工都是杨瞎子庄上人承包了,他跟粮站里的人很熟。杨瞎子和童站长已沟通,就介绍那个小黄姑娘。她是内招进粮站当会计的,家在农村,父亲是粮站职工。

一个夕阳西下的散学以后,杨瞎子领着小王来到瓦岗粮站。童站长跟小黄姑娘说了,小黄就在房间里透过门缝看了一眼小王。童站长出来回话:“暂时不讲了!”过两天,有同事关心小王的婚事,就问杨瞎子粮站那个小黄怎么说?杨瞎子说:“就像非洲黑人!”再说,就是欧洲白人,一个教书匠人家姑娘也不愿,这是站长通的头,看一下,面子账。有“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味道。

小王有个堂兄叫更敏,人很矮,但很是能说会道,不愧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见什么风挂什么牌子,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早年就是孤儿,在小县城里要饭,感谢共产党,解放后就在城郊安了个家,娶了高高的妻子,生了两女一男。老早他的生产队就是蔬菜大队,不种水稻,只种蔬菜,是唯一的吃皇粮不拿工资的农民,也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农民——菜农。小王的母亲托更敏在蔬菜大队介绍一个姑娘,好歹也是个吃皇粮的,非农业户口,要是能成那也不错。

一天,更敏特意来到小王家,说姑娘家同意见一面,就在这个星期天,也是个双日子。

星期天一大早,小王就骑上自行车,直奔堂兄更敏家,还带了十斤花生和一些小糖。堂兄更敏带小王在他的蔬菜大队庄子上转,看看他兴的菜,望望蔬菜大队的风水,顺便走姑娘家门前转了一趟。回到家里,他一个人去了姑娘家,过一会,又一个人回到家。跟小王说:“过一下,姑娘来看看!”半天,来了两个小姑娘到堂兄家。更敏跟小姑娘们介绍小王,又跟小王说她们是姑娘的两个妹妹。大家心知肚明,漫无边际说了几句。她们两个就走了,一会儿,堂兄更敏也跟了过去,来到姑娘家,询问怎么说。姑娘父亲说:“小王要是能调进城里教书,就谈!”

小王始终没有见到姑娘!

当时,进城教书是比登天还难的事,除非你家能通天。

小王的舅老表很是热情,他庄上有个在村小学代课的老师兰芳,高中毕业,高考屡考不中。他们在老表的牵线下,在老表家堂屋里见了面,大家海阔天空的说了几句。过后,兰芳回话:“可以谈谈,书信交往。”那时候还没有电话,书信恋爱既古老又时尚。

几个月过去,他们一直书信交往。老表急了,说:“这事,谈什么?男大女大的,夜长梦多!赶快给姑娘买套衣服,给他家买点礼品,不放炮竹也要让她家人认识,初步订下来!”

于是,一个星期天,小王带着衣服礼品,跟着老表来到兰芳家。俗话说:“听话听声音,进门看脸色。”她父亲脸色发黑,如同猪肝。她妈妈早已死了。她哥哥同样脸色发青,如包公。兰芳说:“叫你们别来,你们偏来,带这些东西是什么意思?”老表说:“是来看看老表爷!”她父亲黑着脸说:“我不要你看,我有得吃,都带回去!”一家人没有一个叫他们坐,更没有一个有给他们倒水泡茶的意思,一家人都冷若冰霜。小王拎起礼品,和老表一言不发溜了出来。老表说:“我没吃过这么大塞子!”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小王婚事在高处三番跌下,也只能学水,向低处流了。小王不光认识了社会,也认识了自己有多重,有多轻。在乡村小学里,当时没有一个双职工家庭,都是一工一农的组合。民办老师就不必说了,公办老师王老秃,张胖子,姚肚子,李瞎子,杨驼子……都是半边户家庭,就连乡教育办事员郉麻子都是半边户。农村人说:“一工一农,什么年成都不㞞。”“一工一农,日子火红。”“要粮有粮,要钱有钱。”

江老师是小王的同事,他表姑子家有个女儿,叫莲子,书念得不多,是个种田种地的一把好手,栽秧割稻,料秧播种,挑肩磨担,样样都是能手。莲子父亲是个老木匠,闻名乡里,一年三百六十天都在人家做木工,没得闲,正月初二就到人家合材(就是做棺材)。老木匠也样样都会,大木细木都不在话下,家具农具,做屋上梁,木桶端瓢,都很出彩,尤其是制作农具和寿材,十里八乡都出其之手,乡亲们赞不绝口。老木匠家里八亩多承包田地一切农活就是莲子料理。

江老师牵线搭桥,一个下午散学以后,小王骑自行车驼着江老师,来到莲子的家,在她家吃了晚饭,就算相识了。后来婚事一切都按乡俗办,就是没有过礼金钱,莲子父亲母亲没有提过礼金钱。小王兄弟三个,排行最小,家里十间草屋被大哥二哥分家时全部分掉。小王父母在稻场边搭了三间土墙草棚,和小王一起居住。村庄上人家大多盖起了砖墙瓦屋,家里的钱都用完了,是大哥二哥娶媳妇,父母怎么勤劳一时半会也积攒不起盖瓦屋的钱!小王就在草棚子里举办了婚礼,成了家。莲子不嫌弃,其家人也不嫌弃。小王在四人帮中最后一个成家,也是最不合自己理想的家。正应了俗话:“富不忘本,穷不择妻。”

那时候,在乡村男孩成家第一条件早先是要有三间草屋,后来条件高了要有三间瓦屋。小王成家那时候就作兴三间瓦屋,然而,小王没有,只有三间草棚,这还是父母搭建的,自己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在当时的乡村里是最悲惨的。莲子要是跟了别的男孩,三间瓦屋是起码就有的,但是,她跟了小王就是没有,这是无情的现实。怎么办?只有自己盖瓦屋了!

于是,盖三间瓦屋就是他们的奋斗目标!

小王散学就回家,帮家里做家务。莲子一刻不停地劳作,饲养家禽家畜。一家人不添新衣,女儿到初中了,还穿着小姨给的旧羽绒服。电灯一律是五瓦,人在灯亮,人走灯息。过年就买三斤猪肉,其余就是家里养的一只鸡,一只鹅。

莲子一年养两头猪,都卖给屠户,家里一斤肉不留。所养的鸡鹅鸭都送到小县城里卖了,连鸡蛋也卖了,只是女儿每天吃一只鸡蛋,这是特例。小县城里的鸡贩子见小王经常天还没有亮就来到菜市场卖鸡,以为他是叉鸡的(偷鸡为业),悄悄的拉他来到自己的收购禽畜店,轻声告诉他:“以后有货往我这送,不给你吃亏!”

有一年,查偷电的到小王家查了三次,都是晚上九点多。最后一次来查偷电是晚上十点多。小王夫妻早已睡着,突然三道强烈的电灯光从草棚两个小窗户照进来,而且多人大声叫喊:“快起来!快起来!”“查偷电!查偷电!”“把灯拉亮!把灯拉亮!”小王夫妻懵懵懂懂,慌慌张张,电灯照得人睁不开眼。小王摸到拉线,拉亮电灯,爬起来,问:“哪里的?干什么?”“乡供电所的。查偷电!”小王说:“你们不是已经查了两次了!还查什么?”“例行公事!”小王开了门,见是乡供电所的杨所长,人称“小红头”。因为天天喝酒,天天脸都是红红的,就跟庐江特产小红头一样。

小王说:“所长辛苦!”一行人一拥而入,大电灯照着电表查看,大电灯照着进线查看,还叫电工二秃子查看床架子上情况。二秃子站上高低橱,发亮电灯仔细查看,什么偷电的蛛丝马迹也没有发现。一行人意犹未尽地告辞。小王说:“我不偷电!偷电你们是查不到的!”小红头所长很是尴尬,说:“例行公事。望王老师理解!”

事后,小王得知,那晚就查小王一家,前几次选了两家陪查,是有选择性的,有针对性的。小王家用电早已掸红,每月没有超过十度的,就连单身汉二郎神每月用电都在二十度以上,怎么叫人不怀疑?再说电表那时是安在屋里的,还没有铅封,偷电是很容易的,也是很普遍的,但是小王从不偷电,只是很不合常规的节电,节约得叫人不可思议,所以屡次三番的到小王家夜查偷电,也没有查出小王偷电。正应了古语:“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小王夫妻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他们终于攒够了盖瓦屋的钱,这时莲子改变了主意要盖楼房,当时要差一万多,怎么办?老岳父特别支持,借了钱,还出了工,所有建房木工活都是老岳父,还出谋划策,指点迷津。

那年秋季,小王家两层小楼拔地而起,在庄子上首屈一指,乡亲们啧啧赞叹。小王的庄子是个穷庄,还有多家住草屋,而周围庄子全部是瓦屋和楼房。半劳力看着小王家高大的楼房,说:“王老师为我们争了气,扳了本!”

自此,小王成了半个农民。他与农田有了割舍不了的关系,早上要到田畈闹水,看看庄稼,傍晚回家要做饭喂牲畜。节假日,他跟着老婆有做不完的农活。暑假双抢,寒假兴修。东瓜见小王在田畈里不停劳作,说:“你哪像王老师?你是王种田!”

小王虽然忙于种田,被称为王种田,但是他从不懈怠教育教学工作,他在工作中给自己两个目标,一是乡村教育家,一是乡村文学家。小王教书从不信马由缰,不光领会课标,钻研教材,更注重研究学生,因材施教。小王边教学边研究,每节课都有教学札记,一有感悟就会写下来,平时注重总结,写出论文,参加评比,积极投稿。他的论文在县市省都有获奖,《安徽教育》《安徽教育研究》《合肥教育》都有论文刊发。他申报课题在县市都有立项并结题,其中《问题教学法》课研获市级二等奖。

最让小王心酸的是独生女儿书没有读出来,读了个中专就早早的打工。小王疏于管教,顺其自然,自己的孩子没有好成绩,小王经常深深自责。当时,只顾教学,只顾种田,自己的女儿没有教好,这是最大的失败了。

闲暇时光,小王注重看书学习,从不打牌,只要有生活感悟就会动笔写下来,向报社投稿。他有多篇散文见之于报端。现在,他也向网络投稿,《我和那些消失的乡村小学》《读报.剪报.集报》在网上刊发。

现在,小王和莲子住在小县城,已有多年不种田,不种地,家里的小楼房也丢在乡村无人问,院子里长草,比人还高,墙上长树,没有人管都长得青枝绿叶的。五亩多田,四亩多地丢给大哥耕种,一分钱不要。莲子在汽车店洗车,小王早出晚归在清溪小学教书。早晚在小县城公园里散散步,看看广场舞,听听广场舞乐,欣赏花花绿绿的年轻人,捧着手机边走边看边聊天,观赏年轻人边跳舞边录像边发朋友圈。望望成群结伙的老年人打纸牌,斗地主,掼蛋升级。瞧瞧无数小孩在公园里疯跑疯喊。看着许多男人女人被各色狗宝宝拉着转圈,狗宝宝伸着舌头气喘吁吁,时不时翘起大腿在树上撒尿。还有那些穿衣戴帽,被主人抱在怀里的狗宝宝,小巧可爱。

小王已从一个乡下人变成一个城里人,当年想进城,如登天,而今自己把自己调进城,享受另一种人生时光。小王很少与另三四 联系,只在心里时常想起曾经过去的岁月,暗自回味,暗自好笑。小王已经走到工作的边上,心里积极准备退休,时常跟莲子规划退休生活,也不时感慨:“教一生小书,一无所有!”

家庭是美好的,家庭是令人向往的,但是,家庭是生活的沉重负担,也是人生的重大责任。四人帮陆续娶妻成家,生儿育女以后就聚少离多,他们只是偶尔相聚一刻,又各自为家庭分心,久之,就分道扬镳,烟消云散,很少相约聚会。当时没有电话,更谈不上手机,乡村小学连电都没有,一般是步行联动,便条交流,一旦停止聚会,很难再相约聚会。后来,大家都有各自的小家,每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聚会是不切实际了,大家不说破,心知肚明。

随着小郑调到外乡,小徐也调到外乡,他们如小鸟一样各自为食物四散奔波。后来,电信发达,电话手机普及,小王和大家一样,没有当年的兴致相约聚会,大碗喝酒,大声唱歌,大玩一场,都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是乡村小学四人聚会活动时分,现在,他们各自为政,为生活奔波,为自己打拼。虽然都在本乡本土,都在本县之内,却是如远隔天涯。

小徐一家三口,早已经在小县城的公园里散步,夕阳如血,染红了小县城,染红了公园,也染红了小徐一家三口。他们是多么惬意!小徐有时跟着广场舞哼一哼,跳一跳,独生儿子也跟着哼一哼,跳一跳,老婆小柳也看着儿子笑一笑,展开腰肢扭一扭。

小郑跟着同学书记在饭店酒楼觥筹交错,满面春风。他的脸比映照在酒楼夕阳还要红。老婆小张在乡政府大院带双胞胎儿子玩一会儿,就在家里看电视,儿子看动画片,小张看言情剧。

小李和小娟子这时最忙,夕阳西下也正是散学时分,更是忙生意发大财时分。学生要买文具,买果冻买冰棍,买糖果麻辣,小夫妻一阵大忙,连放屁的工夫都没有。过后,小李带小孩玩,带数钱。小娟子查点货品,哪些需要进货,还需要补进哪门货品,都一五一十地告诉小李,小李拿笔一一记下,明早上城进货。小李小娟子一起做饭,炒两个菜,小李还喝几杯酒。晚饭后,小李到老蔡棋牌室打一铲子麻将,他赢多输少,半夜回家是家常便饭。小娟子就带上小孩看看电视,胡乱地哼哼小曲。

小王每天带着女儿上班,夕阳西下,小王又带着女儿回了乡村的家。妻子不在家,小王打开锁,家里一群鸡飞奔而来,眼睛鼓溜溜望着小王,嘴巴咕唧唧叫个不停。小王吩咐女儿:“丹子,瓦稻,喂鸡!”小王随即来到厨房,淘米下锅,蹲锅底煮晚饭。女儿喂了鸡就写作业看电视。这时候,妻子春天还在插秧,夏天还在割稻,秋天还在播种,冬天还在兴修水利,没有一刻是闲时。几十年过去,小王最后一个住进小县城。如今的夕阳下,小王一个人在小县城的公园里散步,体味小县城的灯红酒绿,感受小县城的花花绿绿。

2010年春,小李主持工作的小西小学撤并。清溪乡九所小学八所小学全部先后撤并,只留一所清溪小学。之前,小李利用最后机会,几经折腾,搞到小郑手机号,小徐手机号,相约聚会。小王和小李是第二次一起工作在小西小学,第三次要在清溪小学一起工作了,算是梅开三度,也是难得的人生经历啊!

这次四人聚会是时隔三十年的一次相聚,是小李做东,小西小学出钱,不在小西小学,而在小县城里的一座“天上人间”酒楼。那天也是夕阳西下时分,大家陆续来到天上人间酒楼。小郑先到,骑电瓶车来的。只见他满头白发,十足的一位老者,皮肤比以前更白皙,两撇上翘的眉毛都雪白,一副仙风道骨的神采。

小徐迟迟未到,几经电话催促,最后姗姗到来,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只见他一头花白毛发,蓬乱不堪,一副娃娃脸也已明显苍老。原来他开了补习班,补完学生的课,才匆忙赶过来。大家相视而笑,慨叹岁月催人老,一个个都成了小老人,即将陆续退休。他们小杯喝酒,小口吃菜,不见了当年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豪爽。过去的美好时光成了大家心中永远的回忆,大家都心知肚明,永远也回不到从前了。几番过后,大家都相互告辞,落寞散去,都隐没在小县城的灯红酒绿里,不见了!

这是乡村小学四人最后一次聚会,只有慢斟浅饮,没有打球唱歌。没有青春飞扬,只有白发沧桑。

中国曾经的“四人”写进中国历史,他们早已死了。乡村小学的“四人”也写进清溪乡教育历史,他们至今还没有一个死掉。

2022.6.12—6.25.王申好


作者简介:王申好,1982年7月毕业于安徽省庐江师范,一直在乡村小学从事教育工作至今。高级职称。平时喜欢写作,多篇散文随笔见之于报刊。

  • 颜子菲belinda微博(33C真胸颜子菲)
  • 2024-11-2533C真胸颜子菲来源:芒果娱乐网2015-05-0718:32:13香港艺人颜子菲日前决心抽脂丰胸,成功告别30A身材!而“升Cup”至33C的她大爆随即遇上痴心狂迷,更当上对方的幻想女友:“有位(粉丝)会早、午、晚。
  • 红外摄像机是什么原理(你了解红外摄像机吗)
  • 2024-11-25你了解红外摄像机吗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值得人们关注的话题,特别是一些和高科技有关系的事情,科技改变人们现有的生活状况,也只有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才能让人们生活的质量得到相应的提高不少人们对于安全方面的问题特别关注,提高安全。
  • 郑伊健古惑仔里的风(古惑仔不是全部)
  • 2024-11-25古惑仔不是全部作者:枝子提到郑伊健,大家都会说,哦,是那个古惑仔吧,演谁来着不记得了,嗯,好像是还会唱歌贴在他身上的古惑仔标签那么牢,以至于很多人忽略也淡忘了郑伊健曾仗剑行侠,仙气逼人在香港电视剧的鼎盛时代,郑伊健。
  • 吴克群潮牌三里屯店(吴克群携原创服装品牌DEBRAND亮相郑州)
  • 2024-11-25吴克群携原创服装品牌DEBRAND亮相郑州2018年12月8日,DEBRAND带着属于华人骄傲的文化潮流设计,来到了中华文化的发源之地——”天地之中心”的郑州除了冬季新品全国首秀之外,活动更邀请到品牌主理人吴克群亲临现场,与郑州潮人们分享流行。
  • 怎么提高白条额度(白条取现上征信吗)
  • 2024-11-25白条取现上征信吗白条取现是京东金融针对白条账单制用户推出的新权益那么它上征信吗?  白条取现会上征信,当你进行白条取现时,会查询您的征信记录,且每次查询记录都会在征信报告体现,也就是说每使用一次就会在征信报告上显示一。
  • 说话不够标准怎么办(说话太硬社交差怎么办)
  • 2024-11-25说话太硬社交差怎么办小孩说话生硬,笑一笑就过了;成年人说硬话、狠话,招灾、招难;外边的人可不会像父母一样惯着你.成年人一开口,别人心里可是听得很清楚,回头了人家还得反复拿来想,要是话太硬,99%人会记在心里;这叫做言者无。
  • 印度的火车怎么在菜市场跑(关于印度火车的这十大趣事)
  • 2024-11-25关于印度火车的这十大趣事1印度铁路吉祥物印度官方的轨道交通吉祥物是一只大象,大家都亲切地称这只大象为噜噜这一形象由印度设计研究院设计,于2002年4月16日开始使用噜噜的造型是一位铁路警卫,它手里拿着一只绿色的守夜灯为什么这。
  • 想做个不一样的网红(不想做什么网红)
  • 2024-11-25不想做什么网红前言:其实,活着,寻求的不过是一种舒服的感觉譬如,遇到臭味相投的人,吃到对口的食物01.“还记得以前同班的朱绮(化名)吗?现在都成网红了!以前还觉得她才貌不惊,如今每天圈里晒的都是美颜、美食、下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