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的第3955 篇文章
毫无疑问,新冠病毒横行两年多来,主观上人们认为病毒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客观地讲病毒仅仅是一个名词,无任何褒贬含义。病毒能在地球生命形态中来回穿梭,扮演着将各种遗传基因信息片段相互传递的使者角色,促进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同时也伴随着达尔文(Darwin)所述的物竞天择的进化论效应。
我国科技工作者曾经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成功利用病毒趋利避害创造了医学奇迹。1958年“上钢三厂”的青年炉长邱财康被掉落的钢水包烧伤,全身89 %皮肤面积被灼伤,三度灼伤面达23 %。他被上海广慈医院(现改称瑞金医院)收治之后,由于伤口面积过大并发绿脓杆菌(现改称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在没有庆大霉素(中国,1967)、亚胺培南(Merck,1985)的年代,绿脓杆菌唯一的克星就是多黏菌素。但当时制药工艺还不成熟,毒副作用大而且还买不到药。上海第二医学院(现改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微生物教研组参考国外文献,组织师生从阴沟洞(下水道)的微生物群中分离提取到了一种能杀灭细菌的病毒——噬菌体(bacteriophage),将这种病毒培养扩增后接种到患者身上后很快就控制了感染,为后续的植皮创造了条件。在当今21世纪,当人类面对细菌、真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增加,多重耐药微生物(MDRO)挑战时,使用噬菌体病毒控制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策略仍有借鉴意义。除了噬菌体外,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于1960年上海麻疹流行期间经过麻疹病毒减毒传代建立了中国第一株麻疹病毒减毒活株——“沪191”株,1965年获批使用,1978年获得中国科学大会奖。“沪191” (r-MV-Hu191)株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疫苗株之一,为我国控制和消除麻疹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严格落实各项防疫政策,科学消毒,积极接种,人尽其能、物尽其用,防治并举,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基本原则,一定能尽早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注:本文引用的历史资料摘录自《上海医药》、《新民周刊》以及闻玉梅院士2019年在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年会作的大会报告,特此鸣谢!
作者:李平,主管药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药学部
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耐药防控专委会、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会员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