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衣冠禽兽”,大家都了解这是什么意思,但是极少数人知道这个词本来并不是贬义词,更不是一个骂人的词,而是一个夸人的词。是什么原因让这个词有了颠覆性的变化呢?一起了解下吧。在明代,官员服饰极为讲究,服饰规定严格,样式也是异常华美。明文规定官员服饰词语绣“禽兽”纹样,且文绣飞禽,武绣走兽。
禽兽样式多样,种类繁多,代表官员的等级差距。总而言之,官袍上有“禽兽”的都是有官职的。所以很多人都很羡慕当官的,无数青年才子奋力读书考取功名,为的就是有一天能穿上“飞禽走兽”式样的官袍。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发现清官如同海里的黄金,千淘万漉也见不到几颗金粒子。特别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官僚腐败程度急剧扩大,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官无官性,压榨民脂民膏,所以百姓一看到身穿飞禽走兽的官员,毫无崇拜之意,气愤至极。
因此有人就用“衣冠禽兽”来讽刺官员们看似衣冠楚楚,实则禽兽不如,表里不一无耻至极。明末晚期“衣冠禽兽”最早有了贬义意味,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不但衣冠中禽兽;乃禽兽中豺狼也。”
其实到了清代才被广泛使用,清朝小说家李汝珍在《镜花缘》中写道:“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
此时,衣冠禽兽已经彻底贬义,和今时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