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而满清一朝,却是以小说为鉴,把《三国演义》奉为神作,努尔哈赤命人把“三国”翻译成满文,先是把“三英战吕布”、“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等故事,当做军事战例来研究;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二爷千里走单骑,就是最好的忠君榜样,特别是关羽关二爷,在清朝皇帝眼里,简直就是“天下第一神”。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不过,从宋朝开始,关羽关二爷就已经走上神坛。
宋哲宗赵煦封关羽为显烈王,“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赵佶,则把他老人家封为义勇武安王。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如此推崇,民间更一发不可收拾。
祭祀关羽的关帝庙在全国各地陆续建立起来,各种关二爷显灵的传说,也不断涌现。
只是当时关羽有了“王”的称号,但仍是归张天师领导,或者作为高级武将,配祀姜太公。
到了元朝,关羽再次加官进爵,被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名号比宋朝长了不少了。
后来罗贯中先生完成《三国演义》,彻底把关羽“国民化”,成为从上到下、全民景仰的偶像。
明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加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天圣帝君”,把抗金名将岳飞岳爷爷,划给关二爷当元帅,唐代名将、门神之一的尉迟恭,则充当“帝君”伽蓝护法神。
怀揣玉玺、背着南宋末帝赵昺崖山跳海的陆秀夫,担任左丞相;另外一名抗元名将、民族英雄,与文天祥、陆秀夫并称为宋末三杰的张世杰,担任右丞相。
在万历皇爷一番运作之下,以关二爷为核心的神仙体系,算是正式创建了。
经过宋元明三代,就算没有《三国演义》,关羽也是“义勇英武”的代表。
不过,和历朝历代相比,满清皇帝们在神化关羽方面,依旧是最卖力的,没有之一!
满清揣着《三国演义》入关,作为奴隶主的八旗贵族,则有意向“奴才们”灌输“三国世界观”,把关羽推崇到历朝历代名将之首,甚至有传说关羽曾协助清兵入关。
如果关二爷在天有灵,肯定会告他们污蔑诽谤。
满清以前,关羽已经封神成圣,连先祖、妻室都有封赏,随着关二爷神位一起享受香火祭祀,于是,各位爱新觉罗皇帝,只能在名头上动脑筋。
顺治九年册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到了光绪五年,关二爷的封号,已经累积达二十六字之多,全称是“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经过皇帝实力认证,关二爷成为护国保民、维持人间秩序、综理万事的大神。
满清12代,从努尔哈赤开始所有皇帝,都是关羽的小迷弟;上下官员也极其崇拜关公,视关公为道德楷模、精神领袖,每年要举行非常隆重的祭祀活动。
民间也极为推崇关二爷,随着徽班进京,京剧火爆异常,“三国演义”也搭上这趟快车。各大小戏园子里,常年演出的三国连台本剧,高达四五十出,其中,专门表现关羽的“老爷戏”,占了将近一半。
清代焦循在《剧说》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儿:“吾郡江大中丞兰,每于公宴,见有扮演关侯者,拱立致敬”;甚至还出现过这种情况,台上唱戏台下官员把酒言欢,结果关二爷一出场,当官儿的呼呼啦啦跪倒一大片。
那么,问题来了,官员拜的是象征忠义报国的神尊关羽呢?还是舞台上扮演关羽的演员?
关二爷超凡至圣,而当时扮演关二爷的戏子,可都属于演艺圈的下九流,鉴于这其中的悖论,满清皇帝忍不了,大笔一挥全国禁演“关公戏”。
《清稗类钞》中有这样的记录,“优人演剧,每多裹渎圣贤”,“至雍正丁未,世宗则并禁演关羽”。
雍正皇帝直接下令禁演“老爷戏”,但戏还是要演的,最后有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凡有“老爷戏”不演全本,只演到封汉寿亭侯之前,优伶们扮演级别尚低的关二爷,身份上说得过去。如果实在需要二爷他以“五虎上将”的名义出马,只好由关平代劳,儿子替老子出场应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