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个框架性的分析,只讲凭什么,不论对或错。
我们先来看几段话:
货币到底是什么?货币是人们集体想象中的虚构事物,信任是制造货币史上所有货币的真正原材料,货币是一个互信的系统,是人类有史以来设计出的最普遍、最有效的互信体系。——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作者)金融危机就是信心危机。——伯克南(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与一般消费者和商家的商品买卖关系不同,保险商品的买卖是建立在合同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他是一种法律关系。保险合同又称保险契约,他是保险关系双方之间订立的一种在法律上有约束力的协议,即根据当事人的双方约定,一方支付保险费,另一方在保险标的发生约定事故时,承担经济补偿责任或履行给付义务的一种法律行为。——《保险学》(魏华林 林宝清主编)上面的话,分别讨论了货币、金融危机、保险合同,金融服务和消费者的信心或信任是紧密相连的。
客户信任的建立,是一切金融服务的基础。
我们买了车能开,买了房能住,买了饭能吃,还能分出个口味,体验、舒适性。可我们购买金融产品,往往就是一张纸,一份早已写好的复杂的格式合同条款,有时候收益率都是预估,什么都不保证。
对于保险产品,尤其是人身险,往往长期的合同,甚至是一份终身合同。
花了几万块,买了一张纸,管我一辈子???!!!
绝大多数的普通客户,在面对这种复杂的金融保险产品时,心里特没底才是一种正常的状态。
那在这种形势下,大家可以思考一下金融保险机构是如何向客户传递信心,让客户信任的?
简单概括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上而下的高举高打,施加的是面儿上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一些操作或形式:
各地CBD的地标式建筑是否往往都是各大银行、保险公司大楼?2018年7月23日,118层、高达600米的深圳新的第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刷新深圳新高度。
热衷于重大体育赛事或热播娱乐节目的品牌赞助商是不是金融机构居多?2018年中超联赛的全名叫:2018年中国平安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2018年《中国好声音》每一期节目都有一个环节,叫:中国人寿与您见证“托付”时刻。
金融保险行业参与公益活动的新闻或消息是不是经常看到?2017年5月27日,中国平安宣布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用于2017年平安支教行动升级;中国人寿设立的“国寿慈善基金会”将承担所有在汶川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成长至18周岁的相关费用。
综合金融为何吸引了那么多金融保险集团参与?题主认为和综合金融没多大关系,其实关系还是很大的,具体解释暂略。
保险行业为何普遍建立“拉人头”式的百万销售大军?从理论上说,每一个销售人员都有自己线下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人脉资源,当这些销售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保险公司就有机会将客户对于销售人员的人际信任转换为对平安的品牌信任。
此外,各种平面、电视、新媒体广告都不必再说了,金融保险机构要有“实力”、要让人听着“耳熟”、亲友之中最好有“业内人士”。虽然这些面儿上辐射的人群暂时可能不需要金融服务,但只要某一天,这些人想买保险了,第一时间脑子里想起的品牌,一定不是那些小众、不为人知的公司。
这部分被影响到的人,是金融保险机构潜在目标客户的基础。
如果在搜索引擎上、微信、APP输入“平安保险”的人比其他保险品牌的多,
给平安代理人打电话的人比其他品牌得多,
就说明平安在获取潜在目标客群的市场竞争中,赢取了主动。
这一点,可以跟大家确认,平安保险的品牌关注度、客户搜索指数等关键指标都是行业独一档的存在。与之相适应的是,平安的投入也是行业独一档的存在,不论广告费用,仅拿出其入股平安银行、运作平安陆金所的综合金融布局来说,马明哲的远见和魄力,哪家公司又能相比?
下面再来说传递信心,获取客户信任感的第二种方式,就是自下而上的精准传递,讲究的是定向突破。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当潜在目标客户关注平安的产品之后,多数人都会进入比较和筛选的过程。
而能进入筛选名单的公司品牌通常不超过3-5个,让公司入围这个名单,就是第一种高举高打这种信任获取方式的价值。
客户筛选的关注点,从个人经验上来讲,
线上的保险客户可能更关注产品的“性价比”,
线下的保险客户可能关注的点更多、更杂,我总结为三个字:“少操心”。
产品类型多,保险科技水平高、线上服务一键搞定、线下服务网点多、理赔效率不错、有销售人员随时咨询、有人跑腿儿代办、产寿险能一把搞定、信用卡开卡有优惠,能送上海家化的化妆品大礼包·········这些都可能成为符合某类客户“少操心”的一个关键点。
能把“少操心”这一客户需求分解清楚,并精准的予以满足,就是第二种传递信心的关键能力。
相比那些是和平安类似的舍得投入能进入筛选名单且有众多线下代理人队伍的大型保险公司。
平安的主要优势有3个:一是体制、机制灵活,领导层决策高效;二是运营模式全国集中,IT能力高出一档,平安推出一账通和万里通玩转互联网的时候,有些公司的线上保单查询还没实现;三是在综合金融、科技支撑和“狼性”考核重压下的销售队伍能力和收入水平,要强悍一档。这三个优势长期下来的结果,就是平安能更有效的满足客户各种“少操心”需求。
像国寿、人保这些大公司的产品定价也往往低于平安的产品,其实保险公司哪有不想赚钱的,产品好设计,牌照大家也都有,但卖的动才能赚钱。
而那些没有进入筛选名单的中小公司,往往是线上关注产品“性价比”客户愿意去深度挖掘和了解的。我们也能看到,在知乎平台上,很多业内人士一直在为这些相对“小众”的产品点赞和发声,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保险“小白”而言,可能没有那么多精力、耐心甚至有效的途径去获取这些信息。即使看了,了解了,会从一篇”不知是否广告贴“的文章形成对一个从没听说过名字的小保险公司的信任么?
相比较而言,当他的一个同学是平安代理人,如果他信任这个同学,又能给他一点“优惠”,申请一些额外“福利”,提供一些增值“服务”,保费的差异未必会影响购买决策。
只能说,互联网保险,还处于并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总结一下,金融服务的关键在于客户信任关系的建立。在两种获取客户信任的方式中,第一种平安高举高打舍得投入、布局也早,处于行业绝对领先地位;第二种平安定向突破能力强,满足客户“少操心”需求方面又能领先多数有成熟队伍的大型公司。
这些信任关系建立的环节,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广告费只是冰山一角。
所以,即使平安的产品贵一些,还是能卖得动。
如果某家公司能在这两方面胜过平安,而且产品还比平安便宜,那平安是不敢这么定价的。
平安的高定价策略,是目前市场平衡状态下的一种理性选择。
中小公司,可以通过定向打靶,将“高性价比"产品做到极致。
大型公司,可以通过不那么强悍的销售队伍和科技水平,将”便宜些“的产品卖给目标客户。
有赚得到更多钱的能力,却不全力输出是不明智的,不符合资本的本性。
年报出来,大家看看利润率,平安真是太可恶!!
羡慕嫉妒恨,说的就是行业多数公司面对平安的这种状态吧。
保险市场,可以被卖方引导,也可以因买方的群体觉醒而改变,但需要时间和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