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咳嗽给家长们带来无尽的烦恼, 治疗咳嗽的药物铺天盖地,可就是难止孩子的咳嗽,影响孩子和父母的休息,有的咳嗽把吃进的饭菜都吐了出来,父母的心让孩子的咳声揪得紧紧的,药疗、食疗,雾化治疗,针灸、推拿,偏方用了一个又一个,可哪一个也不灵验, 久治不愈的小儿咳嗽困扰着爸爸妈妈。父母们最关心的,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止咳。
中医认为,本病证候复杂,不可执一方而通治,必须辨证选方用药,特提出宣发、肃降、燥湿、涤痰、消风、化滞、益气、养阴之八法,八法或单用、或联用,又当根据证候灵活施治,方能取得良效。
一、肺气上逆,肃肺止咳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且小儿具有“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故易感外邪,如风寒、风热、燥热之邪反复侵袭肺卫,或痰浊蕴肺,进而闭阻气道,影响到“肺主气,司呼吸”的正常生理功能。当肺气失肃成为疾病发展的主要矛盾时,肃降无权则上逆,发为久咳。
证候:咳嗽迁延难愈,每因复感外邪而加重,咳嗽阵作,连咳或呛咳,喉中痰音显或不显,舌红苔薄或稍腻,指纹隐于风关或脉滑、紧。严重者可伴胸闷、喘促,或可见胸胁刺痛、目睛红赤、咳痰带血之肝火犯肺证候。
此证当以肃肺止咳为基本治法。
偏寒证用三拗汤加味,偏热证用泻白散加减。药用炙麻黄、杏仁、白前、桑白皮、地骨皮、前胡、枳壳、炙甘草等。
方义:取麻黄降逆止咳,以复肺气肃降之常;杏仁味苦降泄,亦能肃降肺气;桑白皮、地骨皮泻肺清火;白前、前胡、枳壳降气化痰;炙甘草调和诸药。若有发热,可加生石膏、黄芩清肺泄热;咳痰黄稠,加天竺黄、黛蛤散清化痰热;肝火犯肺,加栀子、青黛清肝泻火。
肺为娇脏,其性清肃,上连咽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外邪袭肺或痰邪壅肺,以致肺气失宣,浊气难呼,发为咳嗽。
证候:咳嗽以声咳为主,其声不扬,或为清嗓咯咳,喷嚏时作,时有鼻塞,或有流涕、咽痒不适,喉中痰少或无。感邪加重时可伴身痛、头痛,或恶寒发热、汗出不畅等复感表证证候。舌红苔薄或稍腻,指纹隐于风关或脉浮滑。
此证当以宣肺止咳为法,常用验方桑杏前桔汤加减。
药用桑叶、杏仁、桔梗、前胡、蝉蜕、炙麻黄、连翘、一枝黄花、炙款冬花、炙紫菀、炙枇杷叶等。本证病程虽然较长,但往往与反复外感有关,治疗仍应宗“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策。
方义:方中桑叶、蝉蜕甘寒质轻,能宣散外邪,疏散风热;杏仁、前胡、炙枇杷叶宣肃兼施,使肺气调畅;麻黄宣肺止咳,临床应用以“无汗用生、有汗用炙、多汗不用”为原则;桔梗宣肺利咽;炙款冬花、炙紫菀润肺止咳;连翘、一枝黄花清宣肺热。咽红肿痛加土牛膝、板蓝根;鼻流浊涕加辛夷、胆南星。
三、肺蕴痰浊,燥湿化痰
患儿若素体脾虚,运化失健,则易内生痰浊,蕴阻于肺。
证候:久咳不止,咳声重浊,痰多色清,或见胸闷、脘痞、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肢体困倦,舌苔白腻,脉滑。
《幼幼集成·咳嗽证治》指出:“有声有痰谓之咳嗽,初伤于肺,继动脾湿也。”所以,痰湿咳嗽乃是外感引动脾湿、痰湿上泛蕴肺,以致久咳难止。此证当以燥湿化痰止咳为法,常与宣肺之品同用,方选二陈汤加味。药用法半夏、陈皮、茯苓、远志、桔梗、百部、桑叶、苏叶、冬瓜子等。
方义:方中法半夏、陈皮既能燥湿化痰,又能降逆和胃止呕;茯苓健脾化痰;远志、桔梗、百部化痰止咳;桑叶、苏叶宣肺止咳;冬瓜子利湿化痰。若痰液色黄,加浙贝母、黛蛤散、黄芩、金荞麦清化痰热;胸闷脘胀加枳实、苏梗;食滞纳呆加莱菔子、焦山楂。
痰浊久酿,壅阻肺络,气道不利者,则肺气上逆而久咳难止。
证候:咳嗽痰多稠黏,色黄或白,难咳或咳吐不爽,或伴干呕、胸膈痞满,舌苔腻,脉滑数,重者咳剧呕吐、喘促不安。
此证当以涤痰降气止咳为法,常与肃肺之品同用,方选清气化痰丸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药用桑白皮、前胡、紫苏子、莱菔子、葶苈子、杏仁、炙麻黄、瓜蒌皮、枳实、黄芩、栀子等。
方义:方中炙麻黄、杏仁共调肺气之宣降;葶苈子、紫苏子、莱菔子降气涤痰;枳实下气除痞;前胡、瓜蒌皮肃肺化痰止咳;黄芩、栀子清泄肺热。痰液黄稠难咯者,加胆南星、竹沥、远志清化痰热;咳逆气促者,加射干、青礞石、僵蚕解痉降逆止咳。
五、风邪内着,消风解痉
外邪犯肺,循经入里,引动伏风,夹痰阻于气道,内着不解,气机失畅,气逆而上,发为咳嗽。此证多见于伴有鼻鼽、湿疹、哮喘等患儿,称为“风咳”,即所谓“过敏性咳嗽”者。
证候:痉挛性咳嗽,夜间或清晨发作,遇冷风或活动后加重,干咳无痰或有痰,咳剧易喘,咽痒,或伴鼻痒、眼痒、肤痒,晨起喷嚏、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弦滑。因风痰阻于气道,致气道挛急,肺气上逆,故咳嗽不止。
此证当以消风解痉为法,方选三拗汤合苍耳子散加减。药用炙麻黄、杏仁、桔梗、辛夷、苍耳子、僵蚕、地龙、胆南星、生甘草等。
方义:方中炙麻黄、杏仁宣散风邪,调理肺气;桔梗宣肺利咽,化痰止咳;辛夷、苍耳子祛风宣窍;地龙、胆南星、僵蚕消风化痰解痉;生甘草调和诸药。干咳无痰,去僵蚕、地龙、胆南星,加南沙参、天门冬、百合、五味子润肺敛阴;鼻咽作痒,加蝉蜕、玄参疏风利咽;肤痒湿疹,加蒺藜、地肤子祛风止痒。
小儿脾常不足,加之喂养失当,肠胃积滞极为常见。乳食积滞壅于胃肠,则碍滞气机,升降失司,再加外感风邪,则肺气宣肃失司,咳嗽难解。
证候:咳嗽迁延,每因饮食不节而加重,或伴恶心,咳剧易吐,口中常有异味,脘腹饱胀,嗳气,大便不调,或便中夹不消化物,舌苔白或黄垢腻,脉滑。
此证当以化滞消积、止咳化痰为法,方选杏苏散合保和丸加减。药用紫苏叶、紫苏梗、杏仁、前胡、陈皮、法半夏、枳实、莱菔子、焦山楂、焦六神曲、炙枇杷叶等。
方义:方中紫苏叶、紫苏梗宣肺理气;杏仁、前胡止咳化痰;陈皮、法半夏运脾化痰;枳实、莱菔子行气消滞;焦山楂、焦六神曲消积化滞;炙枇杷叶和胃止咳。兼脾虚者,加茯苓、白术健脾益气;脾弱乳积者,加炒谷芽、炒麦芽;大便秘结者,加槟榔、瓜蒌子导滞通便,重者加生大黄。
七、肺脾气虚,益气固表
久咳易耗气,又因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故肺脾气虚证常见于本病。临床多见于素体脾虚、久咳不止的患儿。
证候:咳声低沉少力,常呈单声咳嗽,咳痰清稀,食欲不振,面色少华,动则汗出,反复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此证当以健脾益气,补肺固表为法,方选玉屏风散合异功散加减。药用炙黄芪、白术、防风、茯苓、太子参、陈皮、百部、远志等。
方义:方中黄芪为君,加白术共用益气固表,防风御风达邪;茯苓、太子参健脾益气;百部、远志、陈皮化痰止咳。若汗多且不温,加川桂枝、白芍、炙甘草温卫和营,煅龙骨、煅牡蛎敛汗固表;痰多清稀,加法半夏、白前燥湿化痰;食欲不振,加焦山楂、焦六神曲、炒谷芽健脾开胃助运。
本病属热证咳嗽者,迁延日久,易于灼伤肺津,形成肺阴亏虚证,阴津亏虚,肺脏失于濡养,又易于滋生内热,以致久咳不已。
证候:咳嗽日久,以干咳为主,无痰或痰少黏稠难咯,或有声音沙哑、盗汗、咯血、低热延绵,舌红少苔,脉细数。
此证当以养阴清热,润肺止咳为法,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药用南沙参、麦冬、桑白皮、玉竹、天花粉、百部、天门冬、炙款冬花、炙枇杷叶等。
方义:方中南沙参、麦冬滋养肺阴,生津润燥,吴鞠通称此为“甘寒救其津液”之法;桑白皮肃肺止咳;玉竹、天花粉养阴清热;百部、天门冬、炙款冬花、炙枇杷叶润肺止咳。久咳无痰者,可加五味子、炙乌梅敛肺止咳;咽干音哑者,加蝉蜕、玄参、胖大海滋阴清咽;兼咽红肿痛者,加蒲公英、土牛膝、芦根清利咽喉;咳嗽咯血加阿胶、白茅根润肺凉血;低热加银柴胡、地骨皮养阴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