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激励的核心在“激”,即以什么“激”、怎么“激”。“以什么‘激’”讲的是刺激源,“怎么‘激’”讲的是手段。激励有正激励和负激励之分。表扬、奖励等属于正激励,批评、处罚等属于负激励。不管何种激励,通常情况下,是以正激励为主。激励就是体现区别对待,通俗地说就是奖优罚劣。没有差别就没有激励。如果好坏不分,干多干少一个样,搞平均主义,那就不是激励。任何人都需要激励。没有激励,就没有动力。罪犯既是消极群体,又是弱势群体,与正常人相比,他们更需要激励,更需要“给力”。如果通过激励、“给力”,使罪犯对改造有了信心,有了希望,有了动力,则邪念就不会萌生,监狱的安全稳定就有了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监狱的优越性就在于始终秉承“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方针,从不把罪犯看死,并力求通过多种激励手段和措施,促使罪犯弃“恶”(是指放弃不良的图谋和邪恶的念头)向“善”(是指产生改好的愿望),积极改造。这犹如农夫对待犁田的牛,跑得快的喂草,是为了让它跑得更快;跑得慢的给鞭,是为了让它加快脚步,不掉队,一直往前走。“草”和“鞭”都是“给力”的手段。对罪犯激励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差的变好,好的更好,使他们形成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改造氛围。
一、 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是指通过真情感化罪犯,激发其积极改造。以情感人、真情感化,既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激励手段。民警要真正做到像老师对待学生,像医生对待病人,像父母对待孩子那样(当然,也需要罪犯像“学生”、像“病人”、像“孩子”,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本文不作探讨),以真情实感和负责任的态度严格管理教育罪犯。要善于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拉近与罪犯的距离,进入罪犯的内心世界,对其遭受刑事处罚的沉重打击,失去自由的痛苦,能够予以同情、理解;要善于沟通交流,倾听罪犯的心声,搭建情感互动、共鸣的平台,让其把心中的想法,尤其是不满、怨恨说出来,把“冤屈”、“苦水”倒出来,然后加以正确的引导;要善于释疑解惑,当好罪犯人生的“导师”,及时帮助其解开心结、疑团和疙瘩;要真诚关心,有求必应,及时帮助罪犯解决改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实际困难,使之度过生理、心理上的重重难关;要贯彻人道主义精神,大力实施人文关怀,将文明管理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比如,生病及时探望,重大节假日开展慰问,过生日送上一份生日蛋糕或一碗生日面条或点播一首祝福的歌曲,改造中遇到挫折及时开展亲情帮教、社会帮教,家庭遇到重大变故允其及时拨打亲情电话,并积极协调、发动、实施帮扶救济,等等,使之感觉到监狱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感觉到一切的一切都是真心为他好。
贞观四年 唐太宗李世民下了一道圣旨
李世民的做法并不可取 但也给我们一些借鉴和启示…
“民警对我如此之好,我再不好好改造,还是人吗?”(当然有时有的罪犯确实不是人不像人)这就是情感激励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和最佳状态。在实践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民警因为恨“铁”不成钢,气得浑身发抖,在不理智的情况下,狠狠打了罪犯一巴掌或踹了一脚,尽管这违反了政策、纪律,是不当甚至错误的,但是有的罪犯不仅不怨不“告”,反而心生感激,认为“打得好”,是“当头棒喝”,促其顿悟、猛醒。这就是真情打动了罪犯。情感激励要注意把握好火候,要在罪犯真心服管、懂得感恩的前提下进行,时机、方式、内容的选择要恰当,要得体,要恰如其分,不能矫揉造作,更不能过分,不能让罪犯感到心安理得,认为“这是应该的”,否则不仅没有激励作用,还会产生消极、负面影响。
莫焕晶被执行死刑时35周岁
思考题:
一、为什么说没有激励就没有动力?对罪犯激励的作用和目的是什么?
二、如何实施情感激励?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把握好情感激励的火候?
警 句:激励就是区别对待。犹如农夫对待犁田的牛,跑得快的喂草,是为了让它跑得更快;跑得慢的给鞭,是为了让它加快脚步,不掉队,一直往前走。(摘自《监狱安全论》第74页)
警 句:情感激励要注意把握好火候,要在罪犯真心服管、懂得感恩的前提下进行,时机、方式、内容的选择要恰当,要得体,要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