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是鲁迅笔下的人物,她是小说《祝福》里的悲剧角色,也是旧时代里农村女性的缩影,经由命运齿轮的无情碾压,祥林嫂最终死在一片风雪里。
1、祥林嫂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艰辛早年嫁的第一任丈夫,比她小10岁。在一个春天,丈夫不幸死了。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再嫁是极其不光彩的。因此,祥林嫂没想过再嫁人。但是婆婆为了给次子娶媳妇,便盯上了祥林嫂,想把她卖掉换钱。祥林嫂听到风声,便连夜逃去鲁镇,到鲁四老爷家做工。
可后来,婆婆将祥林嫂抢走,逼迫她与贺老六成亲。本以为好日子来了,可没几年,贺老六便得了伤寒死了。更惨的是,不久后儿子被狼吃掉了。等祥林嫂再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鲁四老爷认为祥林嫂连死2任丈夫,是伤风败俗的女人。从此,祥林嫂不能碰祭品。
另一名帮工柳妈给祥林嫂出了主意,捐门槛让大家接受你,捐门槛就是找替身,让门槛被千人践踏,以此来赎祥林嫂身上不可饶恕的罪行。但实际上,祥林嫂是无罪的,两任丈夫的死不是她造成的,改嫁也是被迫的,说到底,她只是个被迫害的无辜女性而已。
祥林嫂纠结一番后,还是照做了,可没想到捐完门槛,依旧被大家排斥。最后,祥林嫂的情况越来越差,被赶出了鲁家,沦落成街头乞丐。在一个冬天,祥林嫂无声无息的死去了。
在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觉得祥林嫂死得晦气,“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短工则淡然回答,“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这为祥林嫂的死更增添了悲剧的色彩。
祥林嫂的3次反抗,体现了底层小人物对命运不公的抗争。
第1次反抗,是祥林嫂得知婆婆想把她卖掉,连夜跑掉了。祥林嫂之所以敢跑掉,并不是因为她真的想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是封建的“从一而终”的思想作祟,她坚信,丧夫就要守寡,否则就是败坏风俗、为人不齿,这导致她在根本上是无法摆脱自我悲惨命运的。
第2次反抗,是对于改嫁的抗拒。她抱着求死的决心,一头撞到香案角上,当场撞出一个大窟窿,只为了守住自己的“贞节”。可是,卫老婆子说:“太太,我们见得多了: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寻活的也有。”祥林嫂的反抗,在他人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压根不会在意。
第3次反抗,是临死前问出的那句“人死后有没有魂灵?”。祥林嫂为什么会这么问?因为她在丧夫丧子后,将仅剩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想通过捐门槛能够坦坦荡荡的活着。不料,祥林嫂花费2年的工钱,成功捐了门槛,等待她的不是堂堂正正的生活,而是继续被人嫌弃,她像一个格格不入的人,在多次的精神重压下,祥林嫂活成了行尸走肉,连眼神都变得呆滞无神。
祥林嫂死前对鬼神的怀疑,这是局限于个人认知得出的灵魂拷问,因此,她始终不明白,她这一生的悲剧是如何造成的。封建思想的重压和摧残,令祥林嫂的抗争是徒劳的,这种思想禁锢,才是促使她死亡的本质推手。
一提起祥林嫂,不少人会想到那句开头“我真傻,真的……”,紧接着就是对人诉说阿毛被狼吃掉的不幸遭遇。刚开始,人们会同情她,于是,祥林嫂像被打了鸡血般,逢人便喋喋不休地诉说。可她不知道,人们的同情心是有限的,很快就会消耗完。因此,在祥林嫂后来诉说阿毛的惨事时,大家不再关注,反而开始厌恶她。
事实上,无论哪个时代,不分时间地点的、重复性地对人大倒苦水,都是不受欢迎的。这样的人就是负面情绪的垃圾桶,走到哪儿,都想把消极情绪传递开来。更重要的是,抱怨不会改变现状,还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抱怨让人聚焦于糟糕的场景,时间一长,整个人就会陷入负面情绪里,看什么都不顺眼。
心理学上有一个“踢猫效应”,讲的是父亲在公司受气,回家对儿子发火,儿子一脚踢在猫身上。这说明坏情绪会被传染。所以,人们不会喜欢“情绪垃圾桶”,这也是他人排斥祥林嫂的原因之一。
从这一点上来看,祥林嫂的悲剧掺杂着极其浓厚的抱怨色彩。
结语:在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她具有反抗精神,但格局和眼界决定了她的认知,因此,她的下场注定以悲剧收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封建思想和环境的重压下,小人物想要跳出命运的禁锢,是很难的。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