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塞是在和平时期根据国家的设防方针构筑的。战时边防要塞和海防要塞可以迟滞和制止敌方长驱直入,以便争取时间,掩护国家进行战争动员和组织主力部队反攻;内陆要塞用于掩护重要目标,其中江防要塞主要用于战时封锁江河,防敌沿江河从水路入侵内地。欧洲一些著名的要塞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后来逐渐被连绵起伏的防线取代。
列日要塞是比利时为阻止德国的进攻而修筑的防御工事,位于默兹河与乌尔特河汇合处,北邻荷兰边界,南靠阿登森林,是德军取道比利时进攻法国的咽喉。要塞周围筑有12座炮台,环形炮台群周长50余公里,炮台间隔3~6公里,部署有各种火炮400门,各炮台筑有厚度为2.5~3米的钢筋混凝土永久工事。要塞口径达12厘米、15厘米和21厘米的大炮是由德国克虏伯公司制造的,并被安置在来自法国,比利时和德国的公司制造的装甲钢炮塔内。每个堡垒都配备一个蒸汽动力的供电发电设备,水泵和探照灯。堡垒的总体成本是2900万比利时法郎。炮台上又装有探照灯供夜间指示射击,和炮塔一样能够升降,还有速射炮及机枪封锁炮台周围的旷野及附近的死角。炮台之下,修有四通八达的通道与各式各样的地下室,储存有大量的粮食、饮水、弹药、医药用品及供电设施。每座炮台周围还挖有很深的防护壕,壕外布有大量带刺铁丝网及障碍物。守卫每座炮台的比利时军队一般为2个炮兵连和1个步兵连,共400人,在各炮台之间的旷野上还有机动的步兵连队防守,总兵力为2.5万人。整个列日防御体系被认为是欧洲最坚强的要塞,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914年8月4日,德军前锋共10万余人,携带200门大炮,在司令官艾米赫的指挥下进攻列日要塞,苦战数日损失惨重。8月6日,德军的巨型攻城武器之一运到。8月12日,攻城的巨型臼炮 “大贝尔塔炮”运到。“大贝尔塔”巨炮长7米,重达42吨,口径足有420毫米,光是每颗炮弹也要1吨重,能够穿透坚硬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威力极其巨大。8月16日,比利时的12座炮台都被摧毁。列日之战终于以德军取胜而告终,但德军在要塞前伤亡惨重,损失超过了1.5万人。此后德军直扑法国边境,拉开了马恩河大战的战幕。
埃本.埃马尔要塞地处荷兰与比利时国境德比利时一侧,位于马斯特里赫特城和维斯城之间。该要塞是艾伯特运河防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奇诺防线北面延伸部的强大筑垒和重要支撑点,同时也是比利时东部防御体系的核心。其炮兵火力可以控制艾伯特运河和马斯河16公里之内的所有渡口。要塞建筑在一个花岗岩的小高地上,高地南北长900米,东西宽700米。它的东北和西北面几乎是垂直的断崖峭壁,高约40米,水势滔滔的艾伯特运河经崖下;南面横隔着宽大的反坦克壕和7米高的防护墙。要塞的各个侧面都被所谓的“运河带”和“堑壕带”包围着,并筑有钢筋水泥碉堡,里面配有探照灯、60毫米反坦克炮和重机枪。要塞东面的马斯河与艾伯特运河平行,形成外围障碍。人们普遍认为该要塞固若金汤,坚不可摧。在这座现代化要塞的建造上,尽管比利时军队绞尽了脑汁,但因要塞主要是为了防御地面进攻,所以有一点他们没有考虑到,那就是敌人有可能来自空中,降落在炮台和装甲炮塔之间的空地上。埃本.埃马尔要塞的防守部队共1200人,由桥特兰少校指挥,属第7步兵师。全部人员均可处于距地面25米以下的掩体内,并备有可供长期使用的饮水、食品以及大量弹药。要塞的武器配备齐全,沿着要塞的外缘,在壕沟和河旁,还有很多掩体和掩蔽壕,以及互相支援的火力发射阵地。对于一般的炮击,埃本.埃马尔要塞无疑是可以经得住的。
1940年5月10日至11日,德军派出82名突击队通过滑翔机从要塞顶部发起偷袭,使用炸药和火焰喷射器瘫痪在要塞外的守军,1200多名比利时守军惊慌失措被迫投降。
布列斯特要塞是沙皇俄国和苏联的重要军事要塞。1833年开始从布列斯特城区修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部建成。该要塞坐落于穆哈维茨河和布格河两河支流及渠道分割成的4个小岛上,由中央工事和3个桥头堡组成。中央工事为环形封闭式,长1.8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要塞外围又增筑了两道堡垒地带,变得更加坚固。1939年苏军重回布列斯特,以前数公里外的防御工事不属于苏联领土,因此,苏军开始重新加固和修复要塞的主体部分,遗憾的是,修复要塞防御工事的任务被交给了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部队,到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这个要塞的工事还没有完工,许多应该放置重型火力武器的地方仍然是空空荡荡,造成一些守卫要塞的部队没有重型武器:防空部队没有高射炮,炮兵部队没有大炮,士兵们只能使用轻武器和敌人搏斗。
1941年6月22日德国偷袭苏联,并德军第45步兵师在炮火支援下进攻布列斯特要塞,以肃清从华沙前往明斯克、莫斯科方向的公路。6月22日中午德军完全围困住要塞,守军3500-4000人被孤立分割在要塞的4个堡垒内各自为战。6月27日,德军使用可以发射重达1.25吨炮弹的540毫米臼炮和专门对付钢筋混凝土工事、可以发射重达两吨炮弹的600毫米臼炮,德国空军则向要塞投掷重型炸弹。德军又从预备队调来第82工兵营,专门使用炸药来爆破未被炮火摧毁的建筑物,为进攻的步兵专门配备了火焰喷射器。6月30日,在德军绝对优势火力进攻下,布列斯特要塞绝大多数地区被德军占领。7月23日,布雷斯特要塞最后一支部队停止抵抗,历时1个月的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结束。保卫战迟滞了德军步兵的进军速度,造成大批德军步兵无法及时参加别尔斯托克-明斯克战役,使许多苏军部队能够从德军的包围圈中突围撤退。
喀琅施塔得要塞是是建造在从芬兰湾浮出的科特林岛之上的要塞城市。东距圣彼得堡29公里。人口3.9万。彼得大帝在很早的时候,就注意到这一小岛对防卫圣彼得堡的重要性,于是从1703年在建造圣彼得堡的同时,也开始建造这一要塞工程。一年后,应急要塞的建设完工,还有了一个德语名称“喀琅施塔得”,意思是“皇家之城”。1703年大北方战争,彼得大帝从瑞典手中夺得科特林岛后建立喀琅施塔得。1704年5月18日第一座要塞开始启用。喀琅施塔得的要塞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建成了。芬兰湾本身不很深,在冬季它完全被冻结。工人用马将上千载满石头的橡木箱从冰上运到当地,沉入冰洞里,由此建造了数个人工岛屿,然后在这些岛上建造了堡垒。这样完全封锁了通向圣彼得堡的水道。只有两条很窄的水路依然可以行船,而它们的两侧则有非常坚固的堡垒守卫。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它们成功地击退了英国和法国的联合舰队。所有这些堡垒全部非常低,由极厚的装甲保护,装备着重克虏伯炮塔。喀琅施塔得的要塞被看作是世界上防卫最好的滨海要塞,从外部它从未被攻克过。喀琅施塔得依然保留了一些过去人工造成的堡垒岛屿。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是俄罗斯黑海舰队基地,位于黑海北岸克里木半岛南端。塞瓦斯托波尔是当地最合适的港口,也因此成为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而在这里有一个度假村,以此要塞而建立。黑海是土耳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诸多国家的共有内海,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价值,一旦掌握了黑海的制海权,就能向沿海周边国家施加政治压力。而塞瓦斯托波尔是当地最合适的港口,也因此成为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从1854年英法与俄国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开始,塞瓦斯托波尔已随着战斗不息的时代而演化成一个要塞都市,大量的堡垒、壕沟和故意制造的迷宫隧道围绕市区。所有要塞周围都被永久混凝土装甲板覆盖,用地下通道和小型铁路连接,在山地部分更设置难以数计的暗堡、火力点,所有的要塞炮塔都是下沉式安装且具有绝对优势射界,理论上不可能对该防御地带进行地面攻击。而且设计者将要塞的基本弹药存放在塞维纳亚湾南岸地下深达30米的“库拉贝”主弹药库中,可谓万无一失。守卫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士兵比较特殊,除了普通的红军(陆军)外,还有海军陆战队和苏联内务部队(秘密警察),这些特殊部队战斗力和武器装备、军官素质都很强。当时守城兵力约为10万人,但坦克仅40辆。
1941年10月31日,3个德国军、2个罗马尼亚军,共计11个师35万大军进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为了攻占塞瓦斯托波尔,德军调集了超过600架作战飞机——其中约半数为轰炸机——及100台装甲车辆在周边地区待命,此外,德军地面部队还集结了205个炮兵连、重型迫击炮连和火箭炮连提供火力支援,共配备75毫米以上口径野战炮约700门,反坦克炮655门,80毫米以上口径迫击炮约720门。1942年3月,德军派遣了新组建的第672重炮营前往彼列科普地峡,该营装备了人类历史口径最大的实战火炮——古斯塔夫列车炮。为了便于列车炮作战,德军工程部队在通往塞瓦斯托波尔的铁路中途修葺了一条专门的双轨支线,还制造了相应的假阵地。1942年7月4日,最终塞瓦斯托波尔因后勤不济而陷落。战役中,苏军在刻赤半岛损失约17万人,在塞瓦斯托波尔损失约7万余人,合计24万余人。曼施坦因因此战的胜利晋升陆军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