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还记得小时候打预防针很疼,打过之后会给我们喂一种叫做糖丸的“糖”。
那个时候年幼无知,以为这是奖赏打针不哭的糖果,亦或是给小朋友打针的奖品。甚至有的网友回忆,小时候如果家里人是医生,自己还会偷吃这种糖丸。
可是这个好吃的入口即化的糖,其实是一种疫苗。而这个疫苗,不但守护了几代国人的健康。也把一位病毒学专家和一位香港天王巨星联系在了一起。
1、临危受命1955年时一种疾病在国内绵延,这种病学名叫做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一旦得病就很那治愈 。
当时江苏省南通市1600多人得病,其中大多为儿童。随后疾病蔓延到江苏以外的地区。
这种病对现在的我们是非常陌生。但是亲眼见过的人都觉得它就是噩梦。
它通过皮肤接触就能传染,而且主要是传染 7 岁以下的儿童。孩子感染这种病后,大都关节异常肿胀,四肢严重变形扭曲,直至终生瘫痪。
不管是脚关节,膝关节,还是手臂,甚至是手掌,全部变形扭曲,甚至会影响智力和生命。
195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所的一位31岁年轻人,临危受命,研制对抗疾病的疫苗。他就是开篇提到的病毒学专家——顾方舟。
当时国际上有两种疫苗的研制方法——“死”疫苗和“活”疫苗。
死疫苗的技术比较成熟,但是前后要打三次针,可能有的患者还要打第四针。每针要花费5美元。
上世纪50年代,一个人每月能有七八十块钱收入,都算是中上等的工薪阶层。一针几十块钱的疫苗,还需要培训给孩子打疫苗的专门团队,从成本上来说是不容易实现的。
而活疫苗是死疫苗成本的千分之一。美国Sabin教授用9000只猴子、150只猩猩进行研究。但是疫苗的药效如何,不良反应有多大,谁都不知道。因此美国一直不批准进行临床试验。
最后顾方舟选定活疫苗的技术路线,随后一支他带领的疫苗研制团队成立。他们日夜奋战,从大家都不愿意接触的便便中,提取了重要的制造疫苗的信息。
没有实验场地和生产场地,经国家卫生部批准,在昆明把正在筹建的猿猴实验站改建立了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这个研究所地址在一个叫花红洞的地方。现在看来绿草如茵,那个时候就是个鸟不拉屎鸡不下蛋的地方。只有简陋的猴舍,没有人住的地方,更别提实验室了。
团队只能自己搭建生产实验场地。用9个月时间,建成1.37万平米的疫苗生产实验基地。
在研发过程中,又赶上自然灾害,每天只能吃几两粮食。饲养员只能偷吃猴子的粮食,令人既愤怒又心酸。
2、以身试药1959年底,第一批减毒疫苗终于诞生。但是谁来做第一期的临床试验成了难题。
因为要在健康人身上尝试疫苗,观察疫苗是否安全。但是那个时期不像现在,可以网络发布信息招募受试者。不进行这第一期实验,就不能推行后续的两期临床试验,疫苗上市就会遥遥无期。
顾方舟作为团队的领导者,以身试药,先喝下疫苗,成为第一个受试者。一周过去他安然无恙。
顾方舟回忆说:“当时即使有点风险,豁出去了!只有这样,不然没法进行实验。谁也不敢吃,你自己不敢吃,能让别人去吃吗?”
但是小儿麻痹多发病于儿童身上,所以必须在孩子身上做实验。最后顾方周不满一岁的儿子顾烈东成了中国第一个尝试疫苗的孩子。
经过漫长的一个月,每一次的咳嗽都引来关注。但孩子各项身体指标正常,第一期临床试验终于顺利通过。
3、最土的高技术1960年12月,首批疫苗生产成功。在北京、上海等11个城市投放,病情得到控制。
但是这时候新问题又来了。要保证活疫苗的活性,又要储存和快速运输,这在现在看来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在那个没有冷链运输的年代,谈何容易。
后来团队想出了对策。用摇元宵的办法,把液体的疫苗包在糖和奶粉中做成糖丸。再装在保温瓶里,放入冰块低温储藏。这样就能顺利的送到需要的地方。
免疫学专家巴德年院士对这个方案评价是:“能解决问题的技术,就是高技术,能彻底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就是最高技术。”
1965年,全国农村逐步推广疫苗,从此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明显下降。
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中国成为无小儿麻痹状态。顾方舟作为代表,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上签字。我觉着这是对他最大最大的褒奖。
顾方舟说:“可以跟老百姓说,你们的孩子再也不得这个病了。”
4、弱者找理由,强者找方法成功的人都有相似的地方。顾方舟与很多老辈的科技医疗工作者一样,面对困难会想办法解决,而不是抱怨客观条件不足。
都说有钱好办事。如果真是腰缠万贯,我们当然去收购技术就好了。但是现实中,资金总是有限的,条件总是有艰苦的时候的。
面对临床试验的困难,诺奖获得者屠呦呦也是相同的处理方法。
在研发青蒿素进行动物实验时,屠呦呦的老伴李廷钊至今都记得,那段时间她每天回家一身的酒精味,因亲自服药试验,导致肝中毒。
面对研发条件艰苦的困难,强者总是想办法去解决。因为不想办成一件事情,什么困难都可以是退出的理由。相反的,如果想办成一件事情,什么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5、天王的善举同时期,黎明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1993年也发起过一个在中国消灭小儿麻癖的项目。
1993年至1995年期间捐款350万美元,成功帮助8000多万儿童购买疫苗。
网上也仅仅就这一点点相关报道,在联合国网站上也只能扒到一页内容的介绍。
黎明在去年7月1日,获特区政府颁发的“银紫荆星章”。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获授勋。
前两次分别于2003年获颁“荣誉勋章”,2009年获颁“铜紫荆星章”,这次再升级得到“银紫荆星章”,用于表彰其对公益事业的付出。
6、尾声
顾方舟在去年2019年1月去世,没有看到70周年大庆。
用他的话说:”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粒小小的糖丸。”
在对外发布了一则讣告中写到:
顾方舟同志,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原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原校长,北京协和医学院一级教授。
这些官方的抬头,比不过“糖丸爷爷”这个更加响亮的名号。
虽然糖丸现在已经基本被更安全的疫苗取代,但人们永远会记住那最好吃的糖。
不仅仅是那甜甜的味道,而是包含在其中无私的爱心。
—END—
作者:米兰之翼。一手搞科研,一手带娃的奶爸。图片来自网络,文章欢迎留言指正。
更医学的内容,可以参看以下文章
小小糖丸,大大成就——谈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的消失
参考资料: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官网《缅怀顾方舟先生》
今晚报《历史上的今天 | 他一生做了一颗小糖丸,成为亿万中国孩子心中永远的甜》
天下宁波帮 宁波帮文化《 顾方舟:糖丸爷爷的一生一事》
新京报《“糖丸之父”顾方舟:一辈子只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