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堕髻
亦称“堕马髻”。古代妇女发髻式样。是一种偏垂在一边的发髻样式,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汉乐府《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玉台新咏·日出南隅行》:“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晋崔豹《古今注·杂注》:“堕马髻今无复作者。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行也。”作为一种已婚中年妇女所喜尚发式,虽各代略有不同,但其大致式样至清代仍流行不衰。(刘涛)
惊鹄髻
亦称“回鹘髻”。古代妇女发髻式样。出现于东汉末三国时期,唐代流行。发髻朝天高挽,呈螺旋形向上高举,象征鹄健翮凌云之意。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230墓即张礼臣墓出土的绢画舞女图中有惊鹄髻的具体形象。(刘涛)
抛家髻
古代妇女发髻式样。唐代后期较为流行。在头顶挽椎成髻,两鬓缓长,以泽胶贴而抱面,状如椎髻。《新唐书·五行志》、唐段成式《髻环品》中均有关于长安城中流行抛家髻的记载。今京剧旦角仍有沿用。(刘涛)
半翻髻
古代妇女发髻式样。为朝一侧并向前倾斜半翻的发式,为高髻的一种,尤其流行于初唐时期的宫中。初唐时期的墓葬女俑和石椁线雕中都可见到此种发式。(龚国强)
簪花髻
古代妇女发髻式样。即先将头发梳理成某种发髻,然后将花插于发顶。尤其是唐代开元时期,女子在头顶盛插象征富贵的牡丹、荷花、海棠等花朵。著名的传世画作唐代《簪花仕女图》中贵族妇女所梳的就是这种发式。清代女子多插小花、香花。(龚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