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开始做一个决定或一件事情之前,通常会有个发心。
开始做之后,遇到阻碍或困难,如果在开始做之前没有完全想明白的话,通常很容易怀疑自己。或者是一段时间内的结果不如自己预期,也容易出现打退堂鼓,这事就这么搁置了。
尤其是遇到那种自己只是试一试的事情,几个人前后脚开始做,但一段时间后,发现别人做的比自己好很多的时候,出现这种退缩的状态非常常见。
反观我自己,之前在抖音和视频号上发过几条内容,播放量都是在两位数左右徘徊,然后就觉得没什么意思放弃了。17年的时候看到一些报告说短视频时代要来,浅尝辄止后就没再进一步行动了。
回看那时候的自己,持续不下去的原因有几个:
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遇到困难时没有找方法、没有去向别人学习
一个人上路,没有找队友和同行的伙伴
这几个原因里,第一个是最不易察觉却是最重要的,后两个相对来说很好处理。没有想清楚就去做一件事,很容易导致去追热点追风口,一段时间里没有拿到结果,心就不会定,心态会焦躁不安,自然没办法做更加长远的思考。
因此,出发前的初心很重要,想清楚初心,剩下的就是享受过程,以平常心来对待结果
02 看的不够多不要轻易做评价以往看短视频和直播,是消遣,甚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自己都不是很认可这种内容形式,觉得是偏娱乐化为主。
直至看了各种不同风格的博主、形态节奏各异的内容,见过足够多真正平台、用户都认同的主播和内容形式,才明白长期固有的观念并不正确。
一种形式的产品能够长期存在,且保持稳中有增的形势,一定是做对了一些事情,或者是符合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尤其是符合人性的需求。
对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图文、音频播客、短视频、中长视频、直播是内容,一段聊天记录、一篇报告、一段语音对话、一次评论互动也能是内容。
图文能给人安静思考的时间,干扰少;
音频播客可以在纯文字的基础上代入更多的情感和温度,且没有视频的画面干扰;短视频传递信息和情绪的效率飞快,一刷就停不下来;
中场视频特别适合做干货与课程,但用户的观看与决策成本相对高;
直播本质上是一场围观,观众围观主播的表演,不论是知识主播还是娱乐主播,直播在互动性、信息传递及情绪密度上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其实没有所谓的好与不好,不同受众各有所好,数据是客观,人的感受是主观。
03 别被表象迷失自己记得在头几次直播的时候,对这个完全没有概念,带着玩一玩的心态就开播了,没想到首播的数据还可以,后面还有一次的数据也不错,于是就在每次开播前对数据会有一些期待。
而当数据严重不符合预期时,偶尔也会有自我怀疑,其实这样是不对的。
虽说数据是客观的,也不是个人完全能决定的因素,但每一种产品的本质,都是给用户提供价值。播放量和场观量、互动量较低时,应该去思考自己哪里没有做好,是否向平台提供了所需要的价值、是否向用户提供了期待的价值。
如果一直沉浸在数据里,数据这个表象会让我们迷失自己,而忘却了内容的本质与吸引用户的核心所在。
换个角度而言,数据也能让我们有所反思,在每一次内容的呈现和互动上,提供了进步的基础。就像跑步手表一样,步频、心率、配速等数据都能给我们在跑步这件事情上提供方向性参考。
所谓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
04 和价值观相似的人同行有红利的地方,就存在有人会走捷径,有人提供技巧,也会有人割韭菜。
就像不忘发心一样,大浪淘沙中,很容易遇到和我们同频、三观相似的人。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不论是公众号还是视频号,都是相对封闭的,冷启动期间,数据量极少。
这也是很难做起来的原因,正是挑战所在。
在前期有一群共同目标、对自己有要求、价值观接近的人一起同行,会让整个旅程更加丰富,也不再会觉得那么的孤单。
很多人在开播的时候都经历过个位数场观,发布视频就几十个播放的状态。
但只要你持续去做,十几亿人里面,总会遇到和你想法、观点相似的人,且认可你内容的人,愿意做你的铁粉。
最后,最遥远的距离是从知到行,这些感悟都源自于自己亲自下场做一遍,或许未来还会有新的感悟,感恩每一个观众与粉丝的鼓励。
随着圈层化的到来和人口红利的消失,预计未来,能够做出优质内容并让内容传播出去的能力,会越来越重要。
另一方面,企业组织和超级个体在不断地想方设法、构建渠道获取目标用户的注意力,而作为普通个体的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自己的注意力,防止被过度的信息冲击大脑,失去深度思考能力、对生活敏锐的觉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