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眠技术再获成功,老鼠的大脑被动手脚后,睡了整整一个星期
冬眠是自然界相当一部分动物为了度过残酷的冬天不得不选择的一种方式,不同种类的动物冬眠方式不同,有的动物冬眠前一次性吃个够,有的动物冬眠期间还会醒来再次进食,但它们冬眠的共同特点就是体内的低温降低、新陈代谢速率降低。这种普遍现象很早就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如果也能让人类进入冬眠状态,那么太空旅行不就变得更有可能吗?
根据环球科学网6月18日的新闻,国外一支科研团队近期在老鼠大脑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发现能够通过调节其大脑中的特定部位来使其进入深度睡眠状态,而且睡眠时间长达一个星期左右,这相当于进入了冬眠状态。这项研究引起了太空领域众多的科学家的关注,因为它将可能是改变人类太空旅行现有格局的关键点。
什么因素促使老鼠能够进入冬眠状态?
在这项研究之前,已经有日本科学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老鼠的下丘脑中存在一条特殊的神经回路,其能控制老鼠的睡眠状态、体温以及代谢速率。而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将促使老鼠进入冬眠状态的因素锁定在了一种名为“Q神经元”的神经细胞上。
通过实验,研究人员发现如果老鼠大脑中的Q神经元被触发之后,其体内温度会逐渐降低,且代谢速率也会出现不足的情况,这相当于老鼠进入了“冬眠”状态。
人类是否也能够效仿老鼠,进入冬眠状态?
发现老鼠身上的这一特点确实让研究人员抱有希望,但目前还无法确定人类大脑中是否也存在Q神经元或者与其相似的神经元,这可能是未来人类进行长途太空旅行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根据研究人员的介绍,老鼠在进入冬眠状态之前,经过检测其心率明显减慢,体内温度也明显降低,它先是经历了一次“麻木状态”后再进入冬眠状态。
但对人体来说,心率减慢会引起供血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体温降低可能会导致细胞失活、体内生化反应受损等问题,因此人类是否能够像老鼠那样通过调节进入冬眠状态,这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人类未来的长途太空旅行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尽管该研究发现目前还无法证明人类也能进入冬眠状态,但还是引起了太空领域众多专家的关注。在太空方面,人类进入冬眠状态的目的就是延缓宇航员在长途太空飞行中的衰老,以尽可能多地跨越距离。
但如果人类想要飞出太阳系,去到半人马座阿尔法星这颗被寄予希望的系外行星,以人类目前的速度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人类要么提高飞行器的速度,以缩短飞行时间;要么做好宇航员在飞船内繁衍子代的准备。
总而言之,未来人类要进行长远距离的太空旅行,需要考虑到人体老化、飞船速度以及宇宙辐射的防护这三个问题。
参考资料:
环球科学网 6月18日 《实验老鼠能长时间冬眠,人类太空冬眠旅行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