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纯在《幻乐之城》里的表演堪称惊艳。
她诠释的主题是:伤心欲绝的爱,让思念成狂,泪水成河。
表演一个天人相隔的恋人,只能通过录像带传递思念。
这需要极大的张力。
也必须得克制情绪。
马思纯独自坐在沙发上,拿着录像带,盯着曾经的照片和那枚还未戴上的戒指。
泪眼婆娑。
录像带放到他们曾经说过的誓言,马思纯笑中带泪。
嘴唇都在颤抖。
那是一种绝望的、凄厉的、颓然的,又满怀希翼的神情。
是对逝去男友窒息的想念。
突然,魏大勋饰演的男友魂归而来,她又喜又惊又忐忑。
笑靥如花的同时涕泗横流。
全程近景拍摄,几乎全是脸部特写。
一落泪,一眨眼,甚至耸一下眉毛,都清晰可见。
马思纯用她的表演,震撼了全场。
高冷的王菲忍不住夸赞:“真的非常的牛。”
郑钧也说:“确实是牛,太牛了。”
对于马思纯的表演,王菲只说了四个字:演技炸裂。
马思纯似乎还是当年的黎吧啦,又好像早已长大。
而立之年的她,变得轻巧了,丰盈了,清澈了。
或者说,一直都是这般透彻。
马思纯演过很多嚣张的、叛逆的、野性的角色。
如阿宁、七月、叶昭等。
每一个角色,都具有两面性,有轻柔,也有刚毅。
李静曾问她:是不是一直都是这样的性格?
马思纯喃喃道:“我是个思想很叛逆,行动很保守的人。”
就像《七月与安生》的七月。
表面风平浪静,内心汹涌澎湃。
身体一直在“正轨”中行走,思想上却总渴望忤逆一回。
哪怕一次也好。
她坦承,自己就是这样的性格。
对李静这样说,对媒体、主持人也这样说。
《七月与安生》选角那会,她刚演完黎吧啦。
《左耳》里的黎吧啦很是叛逆。
早恋、辍学、逛夜店、跳艳舞、赌博、狂追小男生。
别人安静,她就捣蛋。
别人被动,她就主动。
别人骂她“臭婊子”,她回以热吻,眼神桀骜不驯。
而这些,在马思纯过往的人生,简直是闻所未闻。
她跑通告时说:“我和黎吧啦是相反的,我不泡吧,也没去过夜店。”
她承认,自己没有黎吧啦的果敢,从来不会主动,唯一主动过的,就是高中时追过的男孩。
为了追他,每天上课都给他写信,一写就是三年。
但他还是拒绝了。
采访的主持人问她:“为什么?”
“因为胖啊。”
高中时,她很胖,是别人眼里的胖姑娘。
一直到拍《左耳》,还是如此。
演《左耳》她体重严重超标,不是导演心中的合意人选。
试镜体重不达标,意味着随时可能被替换。
她想演。
她说:“这是这么多年来,我唯一渴望演的角色。”
为了角色,一天只吃一顿饭。
每天跑六公里。
实在饿了,就喝藿香正气液。
要是再被说胖,就减。
拼命地减减减。直到达到角色要求。
短短半个月,她成功瘦下15斤。
塑造了黎吧啦,黎吧啦也成就了她。
豆瓣网友评价:看到她穿白裙出来那刻,我就知道,她是我心中的黎吧啦。
他们说得也不对。
现实里的马思纯,和黎吧啦的浪荡不同,她喜静,爱看书,是个文艺女青年。
黎吧啦只能想象,不能成为。
她也只能进步,不可后退。
陈可辛看了她演的黎吧啦,让她去试镜《七月与安生》。
她自信能演安生。
因为,黎吧啦和安生太像了。
当时周冬雨正好也在,她觉得冬雨会演七月。
像静秋一样的七月。
温婉、娴静。
陈可辛看了马思纯一眼,“你更像乖巧的七月。”
当时她还有些诧异,自己不是更应该像安生吗?
陈可辛为了反差效果,让两人颠覆表演,她从叛逆黎吧啦变为温吞七月。
周冬雨从温雅静秋,变为嚣张安生。
她们像对方的一面镜子,相互羡慕,也互相伤害。
现实生活里,她们也确实如此。
周冬雨像个假小子,常常在马思纯面前说:“这都不是事,那也不是事。”
马思纯内心五味杂陈,都快急死了,她却觉得不是事儿。
她说:“我和冬雨是两个极端的人。”
像极了七月和安生。
不同的是,七月最后学会了放肆,她学会了接受。
她说:“接受是人这辈子最需要学的事。”
人生前20多年,马思纯还没有这样的心境。
她不认可自己,内心总有种匮乏感。
她总说:“黎吧啦之前,我从未想过主动争取角色。”
就连当演员,也是受到姨妈蒋雯丽的影响。
在那之前,她是个乖乖女。
只知听妈妈的话,学着她爱的播音主持。
家教非常传统,每年过节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向家里老人磕三头。
她在学校也很散漫,没什么目标,因为觉得一切都没意思。
机缘巧合下接触表演,才有了兴趣。
“觉得拍戏很有热情,愿意吃苦,其他的吃不了苦。”
但是,母亲极力反对,她是经纪人,见多了娱乐圈的繁华与腐败。
她不愿自己的女儿趟进去。
蒋雯丽是过来人,她极力劝说马思纯的母亲,“孩子自己选择的路,就让她去走吧。”
母亲终是松了口。
自此,她像沉眠已久的的狮子,一梦觉醒。
一头扎进戏里。
用演戏来释放被压抑已久的灵魂。
《他来了,请闭眼》里的简瑶,和霍建华搭档。
《盗墓笔记》里的阿宁,果断又英勇。
《将军在上》里的叶昭,帅气又坚毅。
他们大多马思纯的性格不符。
特别是《将军在上》,扮演有着女人装扮的爷们。
但她,诠释得很好。
搭档盛一伦夸耀:“她其实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舒服。”
是的,是舒服,不是束缚。
她给人的感觉,是静的。
从7岁入行,到与欧豪的恋情,悄无声息,不动声色。
好像是娱乐圈的局外人,置身其中,但不迷失其间。
她作客《奇葩说》那会,马东打趣:“你和欧豪是怎样的?”
马思纯扯开话题,不愿多说。
只想静静地拥抱自己的幸福,不愿成为别人的议论点。
得金马奖影后那会,她也是如此。
一听到自己的名字,激动得大喊。
她说自己从未想过得奖。
得奖感言,第一个致谢的人,就是母亲。
原本母亲一直反对她走这条路,觉得太辛苦。
但她坚持走下去。
她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得奖时母亲没哭,得奖后也没哭,只是在她临走前,语重心长地说了句:我的女儿,终于不用被选择了。”
她说,自己终于不用被别人挑剔了。
母亲哭了,她也哭了。
盛一伦说:“马思纯需要人去慢慢打开心扉。”
她的情绪,就像她的性格。
与她饰演过的任何角色都不同,需要在时间的沉淀下,慢慢去开发。
今年,她30岁了。
一个女人最沉静的年华。
25岁那年,李静采访她,问她觉得自己怎么样。
她回答:“有时候太拘谨,放不开。”
30岁这年,《理娱》采访她:“这么多年,你觉得自己长大了吗?”
马思纯说:“以前特别关注自己,现在关注别人。”
以前只能看到自己,现在试着让阳光洒进心田,温热潮湿的心。
这蓬勃而静谧的一路,不正像大多数的我们吗?
活得太稳妥,却总渴望潇洒走一回。
皮囊很平静,内心却沸腾不安。
总想成为另一个自己。
这是一段平静而曲折的路。
内心的斜风细雨、惊天动地,没有人能够读懂。
只能自己体会。
就像马思纯, 表面平静,内心狂热。
但不会真的去成为坏女孩,只会用角色来诠释另一个自己。
这是心灵的成长,也是灵魂的救赎,不抵触,懂取舍。
有时候,对抗≠自由,规则≠不自由。
心灵的长大,才是真正的自由。
马思纯说:“这世上比我美的姑娘很多,比我有才情的姑娘也很多,比我贤重的姑娘还是很多,可这并不令我沮丧,因为我比从前的自己好了很多,羡慕从不盲目,知足也知火候。”
浅淡的生活,炽烈的热爱,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优秀一点,又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呢?
这样的姑娘,才是岁月该有的模样吧。
“你已亭亭,无忧亦无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