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案例:《爱在黎明破晓前》《迷失东京》《如晴天,似雨天》《爸妈不在家》
主持人:辣黍黍
参与人员:南岛电影小组(辣黍黍、老李、黎明扎尔、小红)
特邀嘉宾:刘夏
本文共12000余字,谨慎阅读,若能看完,收获定丰
1
观点陈述
主持人:请大家轮流发言。
//
老李
//
我先看的《如晴天,似雨天》,然后又看了《爱在黎明破晓前》,然后是那个《爸妈不在家》,然后是《迷失东京》。才开始看的时候,心里犯嘀咕,我以为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这个话题是讨论爱情的,因为我之前这四个片都没看过,我以为会是像那种《花样年华》或者是《一夜风流》那种,然后看完这四部,发现它们说的其实不是爱情,可能这四个片儿里,涉及爱情的就很少。
《爱在黎明破晓前》算是看得比较认真。开场镜头就是一个铁轨,然后火车的轨道突然出现了交叉,就是这两个人的命运相连了,然后就开始叙述他们的故事。
可以看出来的是在视听方面,两个年轻人心灵上逐渐向对方打开,这时候使用的景别也是逐渐推进的,在一场谈话里面,他们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感越来越近。
然后就产生了爱情,影片结束的时候,把他们去过的场景全都重新呈现了一遍,并没有告诉观众他们在半年之后到底有没有再见面。
这样一个开放式结尾,我觉得这两个年轻人谈话的话题虽然是一个互相了解的过程,但我觉得更多的其实是导演自己的世界观。
然后就是《爸妈不在家》了,我看电影之前先去看了豆瓣的影评。发现里面说那个小男孩儿和保姆有一点暧昧。但我觉得其实应该还好,我觉得这个男孩儿更多的是对保姆有点儿像母亲的那种依恋,我没太看出来导演有爱情那个方向的暗示。
这片子独特的地方就在于它花了很多的笔墨去描写新加坡动荡时期每个人的命运,有一种息息相关的感觉,他的父亲和母亲也都有自己的一条线索,不仅是小男孩儿和这个保姆的感情,还有他妈妈和这个保姆还有他爸爸和这个保姆,其实更多地呈现了一种人物群像的感觉。
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个片子特别的亮,光打的很亮,但是后面就越来越暗。
保姆杀那只鸡,我没太懂什么意思。我觉得这两只鸡的死亡都在情节转折点上。
我觉得《迷失东京》除了他们两个的婚姻不幸福之外,更多的推动因素其实是两个在异乡的那种没有陪伴的孤独。
如果两个人在婚姻里,即使不是非常愉快,但是因为有周围的朋友啊,亲人啊,那些理解他们的人的陪伴,所以就不显得那么的难熬,但是在一个孤独的没有人理解自己的地方,他们尤其是斯嘉丽的婚姻问题就会被无限的放大。然后另一边用非常多的描写铺垫了男主,他在异乡时感到的不仅是孤独,而且是非常的不舒服。
这四部电影都是在一段很特殊的时间之内,而且这个时间非常短暂,人与人之间产生的这种感情我觉得很难分辨出到底是亲情,友情或者是爱情,更多应该是人与人心灵上的一种沟通和互相理解。
//
黎明扎尔
//
我是先看的《迷失东京》,然后《爱在黎明破晓前》,最后是《如晴天似雨天》,最开始看《迷失东京》的时候,真没怎么看懂。后来看了《爱在黎明》还有《如晴天似雨天》之后我就有点儿明白东哥说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是啥意思了。
我主要说一下《如晴天似雨天》吧,看到这电影的时候,我就想,这不就是国产的很多那种霸道总裁爱上灰姑娘的故事模式吗,但是把他整个影片看完之后,就发现完全不是。就在想到底是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区别。
觉得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比如说爱情或者是友情。小男孩儿和女主之间的关系,不能说是完全的友情,更不能说是爱情,也不能算是亲情,我觉得这种说不清的情感才会有那种震撼的感觉。
小男孩儿和女主之间的情感,用完全不同的比较营造出来,就像他们之间的年龄差,还有他们家境的对比,经历的对比,小男孩儿生在富裕的家庭,女主她没有,甚至穷困潦倒,经历了失业、失恋,小男孩儿虽然特别聪明,但是毕竟还是在温室中的花朵,什么都没有经历过。
我觉得这种感情更多的是小男孩对女主的依赖。十二三岁的时候刚好是青春期开始,对于异性有一种欲望的萌芽吧,有一个镜头体现的也特别明显,女主走了之后,小男孩儿就坐在树下长椅上,前景是几个女生的腿走过去。我觉得其实就是对于小男孩青春期欲望的一种表达。
两个人之间产生了感情之后,最后却不得不分开。还有一个处理的特别好,这几部电影都是,没有说最后走向一个美好的结局,最后走到一起了,而是遵循了生活自身的发展。他们之间产生了感情,有了火花,但是生活还要继续,你要过你的生活,我也要继续我的生活。但是彼此之间给对方带来了改变,这就够了。
我觉得这就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的力量所在吧,你不能说他具体是一种什么感情,你要说他真正给你的生活带来了怎样具体的改变,其实也没有,就是各自的生活还是继续下去,但是它就是这样,看似波澜不惊,反而会给人更多的触动。
《如晴天似雨天》我还有一个问题,我觉得女主和小男孩之间感情的这种萌芽是不是进展的有点儿快,女主好像突然进入了小男孩的世界,小男孩儿好像只是和女主一起回了一次老家,在宾馆里度过了一个晚上。我就觉得感情是不是进展的有点太快了。
然后就是《爱在黎明》,台词好多呀,它的情节全都是靠台词来推动的,他们的情感我觉得比另外两部电影更加浓烈,更加明确一点儿。
我感觉东哥挑的这几部电影,对于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我有点儿理解了,我觉得这种情感反而比那种说得清道得明的情感更加有感染力,就像我之前说的《如晴天似雨天》一样,这种情感不会给他们的人生带来特别大的改变,反而有种无声的感动吧。
//
小红
//
我先说我这次的分析特别不理性,我是按照我的感受来的,可能感情这个事情真的是说不清楚。
《爱在黎明破晓前》
《黎明》我认为Jesse与Celine的相遇与开始十分普通,也非常日常化。关键的是两人将一见如故的这种触动延续下去了。我感觉两人在相识之初并没有产生我要和他/她在一起谈恋爱的冲动,多的是两人身上互相吸引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是两人共存的。认识一个陌生人很容易,难得是做好一个倾听者。所以在相识初期,两人是将对方视为知己一般的存在的,他们聊到儿时的故事,互相的经历,对于未来的观点以及最后才提到的爱情观。这种好奇心理的延续,就催生了后来发生的爱情。
两人做了男女产生感情过程中应具备的东西,无论最后两人是否于半年后见面,我认为在这一天的时间里,两人度过了两人之间存在的一生,这与爱情的相濡以沫的概念不同,他们笃定的是存在与你我之间的每一秒钟,拥有彼此存在于时间缝隙的每一个模样。影片中存在大段的对话来描摹两人的感情线,说真的我更希望两人不再见面,好让这更甚于爱情的感觉留存,让彼此久久回味。这种感觉真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说清楚了,这种感觉也就不复存在了。
《如晴天,似雨天》
这部影片首先给了我们一个定义,就是雷吉与Eleanor的年龄差距。在大众已知的概念中,很难去在这样两个人的感情中插入爱情这一个概念而抛弃世俗阶层的定义。我也一样,在观看的时候并不认为两个人可以产生爱情。
我认为很有意思的一点是,Eleanor的前男友有着成年人的一切外表特征,可内心却像孩子一样。雷吉则相反,孩童的外表之下是洞悉成年人一切的心理,这种设定对于Eleanor来说是有着心理反差的,她所遇到的理解者与倾诉者,来源于一个儿童。
我认为这并不是爱情,就像有句话说,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难的是遇到了解。我更喜欢两人用朋友这个概念来界定彼此的关系,我懂你,你也了解我,这种默契可能是恋人之间很难去培养的东西。导演没有刻意渲染两人的年龄差距,大多是利用平拍角度来拍摄两人,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刻画。影片定义的是不包含性的吸引以及世俗目的的美好,不讲爱情,两人仍有很多的情感可传递。
《迷失东京》与《爱在黎明破晓前》有些相似,《黎明》利用时间来界定感情的维度,《迷失》则是在孤独中寻求共鸣。从迷失到不再迷失,只是因为两人相遇后寻求的自我释放。
两人之间产生的感情更不能定义为爱情,我认为只是孤独的人在迷失的旅途中所产生的共鸣,思想的交汇。正如哈里斯与夏洛特相遇前的生活所描绘,两人都是对当下生活产生质疑,对自我定位失去方向才来到东京,新鲜感所产生的对各自人格的吸引,才是最好的解释。
这与《黎明》结尾两人没有交换联系方式不同,《黎明》中的两人是相对对方产生更进一步的了解,是对于知己的怜惜与爱情的向往,《迷失》多的是突出孤独的意境,突出在孤独迷失背后仍要对生活充满期待的被动性。夏洛特迷失的是自身在家庭中作为女性应有的位置,而她与哈里斯的相处,就是肯定她女性身份的途径,也起她重拾信心的机会。所以两人的感情更像是两个孤独者的相互渗透,相互鼓励的过程。
《黎明》和《晴天》中都出现了男女主角躺在草地上的俯拍画面,无论是从灯光,还是两者间的距离来说,前者更突出暧昧的关系与氛围,而后者则是将两人心灵的交流置于中心。
看完这三个电影最让我产生感触的就是,同类人心理上的交互,旁人无法理解,这种近乎爱情又不能定义为爱情的碰撞,太令人羡慕了。还有就是我想知道老师定这个选题和选这几个电影的初衷是什么,非常想了解一下。
老李:真好!我觉得小红说的如晴天似雨天抓住关键了。
//
辣黍黍
//
这个选题是当时你们东哥给我的。接到这个选题之后我也有点儿蒙,但也没跟他具体聊。我先谈谈我的看法,时间非常紧张我只看了三部影片,而且都只看了一遍,包括《迷失东京》,我也是第一次看。我先说一下这个选题,我觉得所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都可以称之为暧昧。
这一点和之前老李说的这个概念我是不太赞同的。我认为其实这三部影片都是爱情,但又都还没有进入爱情的阶段,所以就是一种暧昧的处理。
看完这三部片子之后,对我的爱情观念是有一些颠覆的,因为我一直是觉得爱情应该是一种由自私到无私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首先应该是自私的。因为我爱你和我要你和我想拥有你,这是一个概念,在我看来,首先是自私的,然后才能到一个无私的状态,或者是说一种高度吧。
然后我继续说暧昧的问题,这三个片子其实都挺成人化的,即便是《如晴天似雨天》,里面也是很成人化的,因为那个小孩儿,你很难不把他看作是一个比成人甚至还要聪明,思维,甚至还要成熟的这样一个角色。
暧昧我觉得有两种性质,一种是主动的暧昧,一种是被动的暧昧。那很显然,这三部影片都是属于被动的暧昧。我们没有看到哪一部影片当中有某一个角色在极力的去争取什么,除了《爱在黎明破晓前》开始的时候,男主本来要下车,然后又回到车里,邀请女主陪他一起下车,其他的基本上都没有这样的一个态度,就是说说我想要与你有一段暧昧的情感,然后去产生的一系列的行为。
三个片子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人物对于当下生活的环境是不满的,或者是说是有冲突性的,在这种冲突的推动之下,人物在偶然间与暧昧的对象产生了一个交集,而且往往是这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如晴天似雨天》都喜欢音乐,《爱在黎明破晓前》都喜欢看书,《迷失东京》两个人在酒吧里的场景是非常多的,即便是不在酒吧里相遇的时候,他们彼此之间也都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失眠,比如孤独,经常坐在阳台上,经常坐在床上,看着无聊的电视。
所以说,他们是被他们身边这样的一种生活现状推向相识相知的这样一个过程,这就是所谓的被动暧昧吧,本来没有想要去产生一段暧昧的情感,但是在偶然之间遇到了惺惺相惜的人,然后,产生了这样一种所谓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
我觉得这种情感对于以前的我来讲是很难赞同的,也很难会产生共鸣,这三部片子一个是恋父的情结,一个是姐弟的情感,只有《爱在黎明》是一对年龄相仿的年轻人。
而且我特别受不了那种彼此之间感觉都很好,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在一起。在我的观念看来,你喜欢一个人就应该去占有,你爱这个人,她又刚好又爱你,那就是彼此之间的占有。如果你爱这个人,对方对你的情感不是爱情的话,那就想办法转化成爱情,如果不能转化那就放手,让她去找寻自己的幸福。
这是原来的我对爱情的一个界定,或者是感受,但是现在来说,其实尤其是我看《迷失东京》的时候,我觉得这种感觉是很强烈的。怎么说呢,《迷失东京》像小红说的,里面有非常非常强烈的孤独感,而且我也一直认为,即便是在爱情当中,人的孤独依然是存在的。
另外,再单独说一句,就是这三个片子的水平,很显然,《迷失东京》是要更胜一筹的,她描写的非常细腻,一开始看《爱在黎明破晓前》我几乎都要看不下去了,幸好影片所营造出来的感觉还是比较浪漫,剩下的就是这两个人喋喋不休的对话,一直在推动情节的发展,然后镜头相对来说,又没有那么多的变化,所以那个片子我看到一半儿的时候,几乎就看不下去了。
再就是《如晴天,似雨天》,我觉得是有一点屎了,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又没有表达的很到位,主人公之间的暧昧,很难去继续下去,因为是类似姐弟的关系啊,而且年龄的悬殊还比较大,我说的是影片把男孩的家庭呈现出来了,然后女孩儿的家庭也把它呈现出来了,但是你看《迷失东京》,就很不一样。
《迷失东京》并没有去把两个人各自的生活的现状,直接展现出来,即便是斯嘉丽,也没有把她的完整的生活的现状展现出来,我们更多的时候是看到她自己,而她男朋友的镜头并不多。但是《如晴天似雨天》对于女孩儿的家庭的展示,还有女孩儿和她前男友之间的这段情感的展示,我觉得有点儿太实了。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
//
刘夏
//
《迷失东京》是我经历过的情感,这必然不是爱情,舒服是一种状态,不必非要归类,或者没法归类,他们背叛了自己的伴侣或者家庭吗?
《爸妈不在家》,你听过结发夫妻,听过结发母子吗?
《如晴天,似雨天》,讲的也是一种状态,巨婴男友是一定要抛弃的,因为不舒服,可是Reggie 虽然舒服,也是一定要放弃的,因为只有舒服是不能支撑生活的,甚至因为两个人千差万别,作为朋友的相处也是不能长久的。
最后,《爱在黎明破晓前》,你有过这样的瞬间吗?
所以,起哥(辣黍黍)暧昧这个词用的好,但是这种暧昧一定不止于爱情的范畴,或者换一个词:微妙,微妙无处不在。
这些导演一定是有过独特的生命瞬间,可是他们无法给出答案,也无法说服自己回避。所有的感情都值得被铭记。
鲁迅对于阿长是什么样的情感?只是雇主与保姆吗?
不是。
我这次采访李睿珺,他说,什么是普通人?我们讲出这个词语的时候,其实是默认了阶层的,是带着偏见的。
所以,我们看到什么它未必是什么,但是你看到什么却一定是你的无意识。
所以,评论者能不能失去立场?很难,但是没有立场才最有可能接近真实。
这几部电影我个人是喜欢的,因为电影没有答案,可是又让我看完以后似乎是有答案的。
完毕。
下次讨论话题
还没想好,不妨大家给点意见?
-END-
文 | 南岛电影小组
编辑 | 辣黍黍
版权归南岛电影小组所有,辣评社整理发布
转载请联系辣评社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