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为什么被历代文人视为楷模(文学大师陶渊明)
陶渊明为什么被历代文人视为楷模(文学大师陶渊明)
2024-06-01 10:59:27  作者:路其实很宽  网址:https://m.xinb2b.cn/tech/inr105564.html

隐士是中国社会的特产。其含义是“清高孤介,洁身自爱,知命达理,视富贵如浮云”。所以隐士又是君主时代的产物,因而隐士一般指的是有能力或有资格当官,却因为客观的环境因素,与主观的个人想法,而不愿踏入仕途的理想主义者。

他们基于对理想的坚持与追求,宁可放弃官场上可以获得的优越生活,而选择过着物质上贫乏困窘,但精神上自由闲适的日子。特别是在政治失轨的乱世之中,他们将无力改变世局的无奈,与不愿同流合污的坚持,循着孔子“无道则隐”的训示,实践着“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的生活。他们虽然未能力挽狂澜,达成经乱世、济苦民的使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高尚的节操与傲然的风采,依然彰显着道德的价值,与生命的美感,成为后人歌咏的典范。

陶渊明为什么被历代文人视为楷模(文学大师陶渊明)(1)

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心路历程,也大致如此。但他之所以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获得后世的赏誉,在于他虽然隐居,却不似大多数的隐者,尽是悲愤无奈的消极逃避。渊明固然有其不满与无奈,但他在田园生活中很快地找到了化解这些生命困境的方法,并真的在隐居生活的种种真淳体验中,获得至高无上的心灵享受。

可以说,渊明的隐逸生活,从扬弃“大伪斯兴”的官场开始,在可爱宁静的农村景观与人情中,发现真淳的美,进而体悟真淳的奥义,使他成为真淳的化身,将真淳弥漫在他隐居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美感典范,并把这些美感与智慧,化为一篇篇隽永的文字,辐射出不同于以往诗人的审美境界。

陶渊明为什么被历代文人视为楷模(文学大师陶渊明)(2)

(一)固穷守节的高洁人格

一位作家因有美好的心灵世界,才能在诗文中营造美好的天地,正如一位隐士因能坚持其理想的人生抉择,方能展现不凡的生命风采。“作为隐士的陶渊明,他不是巢父、许由的再生,他在精神上更多的是秉承了庄子、嵇康的一脉,而又极鲜明地表现出了自己独立的隐逸人格”,远离污浊官场的渊明,孤独地耕读于东晋的贫瘠农田中,坦然面对接踵而来的困窘,对于仕途的邀约与诱惑,皆视为无物。

在饥苦愈甚的晚年,宁可乞贷以求一饱,也不曾动过复仕的念头,而忘记最初“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的喜悦。这样的人生体验与坚持,使他的诗文一字一句如肖像画般,透显着他的生命智慧,宣示着他的志道守节,流露着他的真爱挚情,散发着他的率真无伪,使他的“素朴心灵”、“无悔身影”、“无戚容颜”,透过诗文传唱千秋,散播芬芳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上。

陶渊明为什么被历代文人视为楷模(文学大师陶渊明)(3)

1.素朴心灵

陈师怡良说:“渊明之为人与处世态度,除『自然』之外,亦可以一『淡』字,加以概括”。故渊明以“委运大化”为其宇宙自然的运行观,故对于人生遭遇的喜怒哀乐,最终皆能平淡视之,纵使在生活上遭遇许多困窘之境,亦能由“不足”转化为“自足”,将物质欲望尽销于其素朴之心灵深处,而将生命的视野,集中于精神涵养的提升。他在《时运》云:

洋洋平津,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载欣载瞩。人亦有言,称心易足。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诗人一生为生计奔波劳苦,难得的暮春独游,藉自然无染之河水,洗去沉重的俗虑。此际,夫复何求的喜悦,交融于满目美景与胸怀之间,再多的冲突与困境圂,皆于此时化为乌有。诗人的快乐在酒香的催化中升华,并于内外皆静的情境中,灵魂深处获得满足的悸动。

清‧钟秀说:

陶渊明一生自乐,未尝徇己屈人。有时独乐,自乐也;有时偕乐,亦自乐也;有时期于偕乐,而终于独乐,尤自乐也。 诚然,渊明的快乐来自于淡泊易足的无华心灵,所以,他的快乐看似简单,但若无深厚的哲学涵养,与高洁的人格操守,遭此乱世际遇之折磨,恐怕只能如大多的名士一般,陷于痛苦的泥淖之中,无法自拔。

故渊明诗文之妙境,亦极为符合渊明性格里,那份宁静中求自足的淡泊之美,可谓将隐士与诗人的形象,以真淳作了完美的结合,“隐逸诗人之宗”的美誉,确非虚名。

陶渊明为什么被历代文人视为楷模(文学大师陶渊明)(4)

2.无悔身影

渊明曾言“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视农耕为维持生计最佳的途径。所以,他在《归园田居》其五云: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道尽躬耕田园的辛劳,但也宣示对于归隐抉择的无悔。渊明不仅陶醉于田园宁静、淳朴的美好气息,对于一般读书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躬耕苦差事,他亦甘之如饴,更以修行般的虔诚,将心灵安顿于田园耕作之中。或许是经历了官场的黑暗污浊,即使生活再怎么穷困,皆不曾动摇渊明“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的意志。

所以,他坚定地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旱稻》),在欣欣向荣的春光中,诗人播下的不仅是种子,也是日后细心呵护的承诺,更是对秋收时的欢欣期待,以及人生理想的坚持。

这不但是维生之计,更是一种与大自然共处的修行,所以苏轼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欣”时说:“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世之老农,不能识此语之妙。”在田间耕耘时,无论是为他带来畅快的凉风,抑或以汗水浇灌之新苗,渊明皆以充满情感的喜悦之心对待,其善于体物之心,由此可见。

渊明在清新淳朴的田园中,让他高洁的人品愈发精纯,躬耕守节之心更加笃定。他坚信只要滴下汗水,生生不息的大地,就会给他一个自给自足的尊严生活。因此无怨无悔的渊明,高咏“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从此,渊明荷锄下田的身影,成了他真淳感人的形象之一,并使其成为“农村美的化身”。

陶渊明为什么被历代文人视为楷模(文学大师陶渊明)(5)

3.无戚容颜

渊明对于人生,曾经有所领会而自陈:“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有会而作》)道尽诗人的饥饿穷苦,对于饮食“但愿饱粳粮,岂期过满腹”;对于衣着只求“御冬足大布,麤絺以应阳。”(《杂诗》其八),但这么简单的物质要求,在“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的连年天灾袭击下,竟然经常“收敛不盈廛”(《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碍于“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的生活窘境,只好“投耒去学仕”。他清楚地知道官场的俸禄,比起看天吃饭的耕作收成,来的轻松且稳定,但违背本性实在是难以忍受的事,所以他宁可忍受“饥冻虽切”的痛苦,也不愿“违己交病”的苟且于官场。

陶渊明为什么被历代文人视为楷模(文学大师陶渊明)(6)

(二)洞悉世情的旷达智慧

陶渊明在每日的生活体验中,一点一滴感受与思索着世事人情的样貌,以及天地生命的奥秘,并汇聚成他旷达任真的人生观。因此,他的诗文中,焕发着一股隐者洞悉世情的智慧,与超然观物的心灵之美,将其对自然运化、人生百态的体悟与应对之道,融入诗文中,使其诗文如哲学与文学结合的光芒一般,闪耀于魏晋南北朝无序与黑暗的世局里。

所以,胡适指出:“他的意境是哲学家的意境,而他的语言却是民间的语言。”点出了渊明的哲学意境,源于生活实境与真淳心灵的激荡,而如家常语般的自然。

陶渊明为什么被历代文人视为楷模(文学大师陶渊明)(7)

1.进退抉择

陶渊明曾自述:“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诗》其十六),可知渊明的功名思想,自幼即奠基于儒家典籍,加上受其曾祖陶侃功业的激励,所以,早年的渊明“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颇欲于东晋乱世中,实现经世济民的理想。但正如近人李辰冬所描述的“做官要圆滑,而他性刚;做官要矫厉,而他任真;做官要逢迎,而他耿介;做官要结党,而他好孤独;做官要资本,而他家贫;做官要进取,而他固穷;做官要活动,而他好静。他的个性恰恰与仕途相反。”垶将渊明性格中那股与官场格格不入的铮铮之气,彰显得淋漓尽致。

尝试了几次的任官经历后,渊明渐渐对险恶的局势感到绝望。最后,渊明为了“五斗米”的薄俸,及“足以为酒”的“公田之利”(《归去来兮辞并序》),担任彭泽县令。但前后不过八十余天,就在渊明“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的话后,彻底与官场告别了。

在多次的仕退过程中,原本“猛志逸四海”的渊明,在“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感士不遇赋》)的官场中渐渐失望了,他明白“自量为己,必贻俗患”(《与子俨等疏》),也觉悟“击壤以自欢”的生活,才是他人生的归宿。从此,他开始了躬耕田园、笔耕诗文的隐居、修行生活。

可以说,相较于那批招权纳货之徒的朝不保夕之忧,渊明因为坚定的归隐抉择,使他保有真淳的心,故能潇洒地吟咏于园田陇亩之间,并获得后人的敬爱。

陶渊明为什么被历代文人视为楷模(文学大师陶渊明)(8)

2.心远素养

渊明最为人赞赏的修养功夫,表现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诗》其五)的理趣之语中,虽然未见严肃的说理,但深刻之哲理,已浑然于其间,深具警俗醒世的作用,具有超然高旷之美,且颇具禅味。

世人去追求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对他而言,只要心能排欲而无所待,神仙世界就在他的心中,就是这可爱的人间。而对于政局的混乱,渊明虽然满腔的愤懑与无奈,但人卑言轻力薄的他,知道自己只能看着乱象毫无节制地发展,而无能为力改变什么。

所以,与其继续留在官场,而无端陷入可能的杀身之祸中,不如选择隐身于田园,盖“地之喧与偏,取决于心之近与远。隐士高人原不必穴居岩处,远离人世,心不滞于名利,自可免于尘世之干扰”,而此方是乱世中洁身自适的安身桃源。

陶渊明为什么被历代文人视为楷模(文学大师陶渊明)(9)

3.委运理念

“寓形宇内,能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并序》),为渊明一生秉持不渝的重要观点,故其善于与自然接轨,处处显现其平淡旷达之美,与委运任化之趣。所以他说:“穷通靡攸虑,顦顇由化迁。”(《岁暮和张常侍》)历经人生各种风雨的渊明,对于际遇的贵贱穷达、外貌的憔悴衰老,皆能以自然化迁的必然结果平淡看待,故能悠游于人生万象之中,不疑不惧地享受生活的乐趣。对于世事百态,他亦能以凌空观照的气度,俯瞰人间的哀乐。

陶渊明为什么被历代文人视为楷模(文学大师陶渊明)(10)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的洒脱襟怀中,感染了无数的文人,也为一颗颗迷惘的心灵,点燃了一盏指引的明灯。这正是“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忘怀世俗荣辱得失的渊明,用欣赏的眼、旷达的心,体悟这有情有味的人生,所以胸次自有俗人难以企及的气度。

陶渊明为什么被历代文人视为楷模(文学大师陶渊明)(11)

(三)直抒胸臆的率真性向

庄子云:“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又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渊明无论是对待自己人生的种种抉择,或与人相处,皆本其率真之性而为,其于诗文的表现亦复如此。渊明在诗文中曾多次自叙对“真”的向往,如“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

所以,渊明的隐士形象中,含有一股浓厚的率真风格,对于人、事、物、理,皆能直抒胸臆而无拐弯抹角、扭捏造作之态。同时,他以率真化解生活中的种种窘境,让他在远离政治风暴的隐居生活之中,不仅隐的飘逸、隐的自在,也隐的动人。

陶渊明为什么被历代文人视为楷模(文学大师陶渊明)(12)

1.安归之叹

陶渊明经世济民的大志,之所以落空,一来固然由于“渊明并非是具雄才大略、气魄磅礡之英雄典型人物,而是具诗人气习,半为书生,半为农民之人物,能力不足以成大事”娊,二来实由于其率真之本性,与当时的虚假风气格格不入。干宝《晋纪总论》对魏晋时代之歪风,曾加以批评:

朝寡纯德之士,乡乏不二之老。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俭。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是以目三公以萧杌之称,标上议以虚谈之名。刘颂屡言治道,傅咸每纠邪正,皆谓之俗吏。

可知,当时朝野上下,皆弥漫于玄风的浮诞虚妄中,令渊明感慨不已地发出悲叹云:

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故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感士不遇赋并序》)

面对时代的沉沦,渊明感叹官场已无正洁之士的容身之地,所以,他毅然“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再也不愿让自己率真的灵魂,沾染任何大伪之风气。

陶渊明为什么被历代文人视为楷模(文学大师陶渊明)(13)

2.应对真诚

《宋书‧隐逸传》记载渊明:“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

我醉欲眠,卿可去。”宧可知,渊明不因自己的身份低微、家境清贫而羞赧,相反地,他用“诚恳”结交各种身份的朋友,用“热情”弥补家中物资缺乏的窘境,用“率真”化解世俗多余虚矫的人情,直率地以他的真性情,处理人际间的应对进退。

《宋书‧隐逸传》另外记载了一件事:“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着之。”将渊明的真淳自然表露无遗,与当时名士的风流神韵相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宬仕与隐在渊明看来,并无高下之分,自己的出处,完全以能否称心自适为考虑。一个心胸坦荡、任真自得的人,方能自俗世的纷扰与羁绊中超脱,并了悟生命的真谛与价值,获得世人的推崇。

陶渊明为什么被历代文人视为楷模(文学大师陶渊明)(14)

3.困境直抒

对于自己的生活实况与心路历程,渊明往往直言不讳,诉诸于诗文。如《五先生传》中,渊明便直言其家境“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从不隐瞒自己贫穷的家境;同时,在赞语中则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来肯定自己,不在意旁人可能的讥讽,但求“乐其志”。而最经典的,莫过于他的那首《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我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陶渊明为什么被历代文人视为楷模(文学大师陶渊明)(15)

尽管生活处境咄咄逼人,但渊明自然无伪的性格,使他坦然去面对,亦是他获得后人尊崇的重要因由。

陶渊明为什么被历代文人视为楷模(文学大师陶渊明)(16)

(四)欣重人伦的仁爱襟怀

渊明在隐居其间,未如遁迹山林的隐士们那般铁石心肠,无视亲友的声声呼唤,执意远走人间。山林隐士们远离的结果,既无妨于统治者的野心,反而徒留亲友的伤感,陷自己于违背人性的煎熬之中。因此,这种穴居岩处之隐,除了彰显人格的可贵外,实无生活美感可言。对于渊明之隐于田园,近人戴建业曾云:

他归隐后仍然“结庐在人境”,执着于人际的是非,挂怀于人间的冷暖,所以他又高于那般岩居穴处冷漠弃世的僻隐之流。他归隐田园固然是对人际利害的超越,又何尝不是出于对人间的至爱与关怀。

的确,渊明之隐,除了消极抗议纷乱的政局之外,更是积极循着本性发展的生命升华之隐,故能呈现一个有情有爱的美丽人生。

陶渊明为什么被历代文人视为楷模(文学大师陶渊明)(17)

1.挚爱亲人

渊明虽然乐于游赏庐山的美景,但“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和刘柴桑》)为了亲朋好友,他婉拒了隐居山林的邀约,足见渊明对亲友之情的热爱与重视。在渊明的仕宦阶段,曾经历“行行循旧路,计日望旧居。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即知其归心似箭与怀亲之情。

2.素心文人

渊明选择躬耕田园,甘愿做一个“所业在田桑”(《杂诗》其八)的农夫,但他毕竟是一个饱读诗书之士,整天与野老话桑麻的日子,难免会觉得孤单。晋安帝义熙四年,诗人的草庐,在正夏的长风中焚毁殆尽,第三年迁居南村,并作诗陈述当时的心情: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为什么被历代文人视为楷模(文学大师陶渊明)(18)

对于住宅的舒适与否,并非渊明在意的事情。移居南村的主因是当地有许多“素心人”,他们的相处模式,大致如渊明所述的“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移居》其二)平日各自忙于农作,闲暇时则登高同游、聚酒为欢,赋诗共赏。

这些诗文之友,指的是在“渊明集中,或史传曾载有与渊明性情较投合,明示乃以道义相交,或有赠诗之朋友者,如庞主簿(遵)、邓治中、丁柴桑、戴主簿、郭主簿、羊长史(松龄)、张常侍(野)、殷晋安(景仁)、周旋人、颜延之等。”峱渊明在《读史述九章》其三云:

知人未易,相知实难。淡美初交,利乖岁寒。管生称心,鲍叔必安。奇情双亮,令名俱完。

诗人对管仲、鲍叔牙间亲密的友情,给予赞美,正如他对于朋友也都真诚相待,表现真切的关怀。如“物新人唯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对于庞参军的远行,渊明表达了诚挚的祝福,也流露淡淡的忧心。对于朋友殷晋安的出仕,渊明则抱持“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的态度,正如任真看待自己的仕隐一般,他也尊重朋友出处之路的选择,所以仅叮咛他:“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不舍之情尽在言中。

这些与朋友酬答的诗文,显示渊明虽然对政局的纷纷扰扰失望透顶,但他对朋友的诚挚之情,却无丝毫减损。

陶渊明为什么被历代文人视为楷模(文学大师陶渊明)(19)

3.邻曲农人

归隐田园的渊明,在农耕时结交了一些“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的农友。清‧温汝能曰:“『相见』二语,逼真田家气象,陶诗多有真趣,此类是也。”峷相对于官场的尔虞我诈,渊明就在这么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环境中,享受着他的隐居生活。渊明与他们“日入相归,壶浆劳近邻”(《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杂诗》其一)、“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杂诗》其五),一片和乐融融的农家景象,近人孙立群云:

田园的清新素野,山中农人的淳朴随和,都与陶渊明的自然、真率的天性相契,使他返自然、求真朴的夙愿在这里得到了实现。

渊明以平淡之语言,写浓郁之人情,故字里行间,散发着带有泥土香味的亲切情感,描绘了一个人情和乐的淳朴农村。

陶渊明为什么被历代文人视为楷模(文学大师陶渊明)(20)

(五)交融物我的悠然气韵

陶渊明以艺术家的纯净心灵,在浊酒、琴声与田园山林的相伴中,品赏着大自然的优美静谧,让他得以超尘绝俗的襟怀,暂时放下种种人生困境带来的烦郁,并激起他的审美灵感,创作了许多雅淡清新的诗歌,以美学的方式,呈现他在隐逸生活中的思考与感受。

1.日涉田园

陶渊明享受着游目、亦游心于山水田园之间的快乐,并透过心灵将之化为美诗篇篇,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其一),诗人欣赏着知还的倦鸟,也反照自己内心对“吾庐”的眷恋,漂泊的心灵,就此平歇于田园之间并于赏游天地自然之际,神与诸象会、情与众景融,一股喜悦之情,流转于物我之间,而臻于交融无间之境。

所以,诗人不仅把自己安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也把情感投注于田园稼穑之中,用艺术眼光欣赏“大钧无私力,万物自森着”(《神释》)所呈现的各种情与趣。正因为诗人的精神,如此契合于田园风光,故能谱出如此的美感,使诗人的世界,里外融合为一片宽阔、欢欣的美境。

朱光潜说:把自己的胸襟气韵贯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这种物我的回响交流,有如家所说底千灯相照,互映增辉。

陶渊明为什么被历代文人视为楷模(文学大师陶渊明)(21)

陶渊明将物我间的回响与交流,行诸于诗文,故字里行间有一番自然的真趣与理趣。这些无需透过形名之争,也无需透过性情之辩,只要透过渊明满眼的爱赏之意,与满腔的纯洁之情,自能化为情采篇篇,还原天地万物真实的面貌,并赋予更加动人的情感。如: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高洁的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却甘心为了采菊而屈身篱边,此时高洁之气,回响于诗人与菊丛之间,构成一幅悠然淡远的美丽画面。在田园悠闲的生活里,渊明沉淀了济世理想落空的悲哀,而醉心于宽广无际的美丽世界,并在饱满的诗文之中,留下了美好高妙的意象,以及顿悟生命的悸动。心灵与田园对话的方式,而他的田园诗,则是对话后的美结晶。

2.寄酒为迹

有人统计,渊明诗文中与饮酒有关的文字达十多个,标明与酒有关的作品共二十三首庪。他曾自称“性嗜酒”(《五柳先生传》),颜延之称其“性乐酒德”庬,沈约《宋书‧隐逸传》中,则收录了“公田种秫”、“王弘同饮”、“延年留钱”、“重九无酒”、“欲眠卿去”、“葛巾漉酒”等与酒有关之事弪,以及“慧远许饮”诸事,皆呈现了渊明好饮的形象。借着微醺的酒意,渊明可以“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

在一觞一挥中,便将出处、进退、穷达、贫富、生死以至于儿子不成器等种种世情一一化解”弰;也可以“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连雨独饮》),而达物我冥合的胜境。更可以如《饮酒诗序》所云:“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吐露隐藏于肺腑的真言。近人袁行霈云:“酒已成为陶渊明的生活与文学的标志”彧,藉由酒,渊明可以“与神话仙人相对相晤,与天地古今相出相入,这是多么超脱逍遥的人生境界。”

陶渊明为什么被历代文人视为楷模(文学大师陶渊明)(22)

可以说,酒丰富了渊明的隐逸生活,也酝酿了渊明的隐逸形象。因为渊明的出现,酒和诗的组合,酿出了更有深味的隐逸之美,也酝酿了“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恚的诗文。

3.抚琴寄意

渊明曾自云:“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知渊明自幼即受琴、书之教养。在其成年后,虽可藉浊酒寄其欣慨之心,但依然常与琴、书相伴,而吟曰:“清琴横床,浊酒半壶”(《时运》)、“衡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爰得我娱”(《答庞参军》),故即使“息交游闲业”(《和郭主簿》),他依然在“卧起弄琴书”(《和郭主簿》其一)、“觞弦肆朝日”(《杂诗》其四)的生活中,藉由书、酒、琴三者的陶冶,化解其生命中的种种愁苦。

陶渊明为什么被历代文人视为楷模(文学大师陶渊明)(23)

他的胸中自有无限,所以不拘泥于一切迹象,在琴如此,在其他事物还是如此。昔人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诗的胜境,渊明不但在诗里,而且在生活里,处处表现出这个胜境。

的确,渊明长期在书中智慧、酒中深趣、琴中大音,以及田园景物的涵养之下,渐次摆脱生命困境于其心中的酸楚,进而拥有超脱的心灵,故能与天地之美声直接契合,而达此“得鱼忘筌”的高超境界,甚而成为天地自然之美的一部份,绽放着真淳之美的光辉,成为其隐士形象的重要元素。

陶渊明为什么被历代文人视为楷模(文学大师陶渊明)(24)

结论

渊明的归田隐居,无论是出自对政治乱象的抗议、避祸远害的全生之计,或是修真养生的称心保淳,他都未像当代的许多朝隐之士,为了摆脱精神的空虚、身心的不安、以服药养生、酣饮为常等扭曲人格的方式,让自己的生命,陷入痛苦的深渊。

热爱人间的他,也没有选择极端的穴居岩处,自虐般地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渊明顺着真淳的人性原貌,以最朴实的谋生方式,归耕于自然田园,既不涉官场的名利之争,也不受释、道教条的束缚,而在田园中,开创了一方可爱清新的天地,并诠释了一幅真淳感人的隐士形象。

渊明以质朴流畅的语言,记录这些隐逸生活中的辛苦与趣味,也呈现切身的欢乐与悲愁,当中有自然的原色,也有令人神往不已的哲学意境,皆焕发着一道道清新恬淡、质朴率真的流彩,使隐逸的情境,由消极的逃避悲愤,转为积极的品赏。

陶渊明为什么被历代文人视为楷模(文学大师陶渊明)(25)

在一幅幅恬静淡远、美不胜收的田园诗中,款摆着诗人高妙的性灵和神韵,引领着国人,在诗与生活中,往更高的美学境界摆渡。于是,隐逸不再是生命面临无可奈何时的悲歌,而是生命美学的创作与展现。

拿着锄头的渊明,不畏日晒雨淋,虽然未能在贫瘠的农地上年年丰收,让他的生活远离贫困;却在荷笔而耕的岁月中,埋下了种子,长出日后风姿飘逸的奇树,绽放恬淡、清新的花朵,不仅引导着中国诗作的审美方向,他潇洒的身影与真淳的形象,亦成为隐士中最令人向往的典范。

陶渊明为什么被历代文人视为楷模(文学大师陶渊明)(26)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小书蠹,带您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 光遇礼包码怎么弄(光遇礼包码怎么获得)
  • 2024-06-02光遇礼包码怎么获得官网领取:现在大家可以进入到官网上面进行预约,等到游戏开放了公测之后,那么就会给大家发放一个公测大礼包,等到大家预约了游戏之后,还可以拿到官方送出的公测大礼包,都是可以直接在官网上面进行领取的微信公众。
  • 形容日出的唯美诗句
  • 2024-06-02形容日出的唯美诗句1,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乌上碧空——出自唐代:韩偓《晓日》白话文释义:天边霞光映入水中,一时水中映出的天际一片通红只要在泰山日观峰一直等到三更以后,就会看到第一轮红日被。
  • 电车趋势成为时代主流 传统车企的电动车答卷
  • 2024-06-02电车趋势成为时代主流 传统车企的电动车答卷随着新能源市场的快速扩张,不少传统车企开始推出了自己的纯电动品牌欧拉和几何便是其中的代表,以设计感见长的欧拉好猫和以科技感为主的几何C是两款售价、定位十分接近的车型作为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时代的两份答卷,。
  • 皮蛋瘦肉粥早餐菜谱(早餐店用了十几年的老做法)
  • 2024-06-02早餐店用了十几年的老做法家里楼下有个早餐店,售卖各种粥,他家做的皮蛋瘦肉粥是我最喜欢的,早上总是爱去喝上一碗,搭配两根现炸的油条,泡在粥里稍微软化一下,咬在嘴里酥脆香,再喝一口熬得软糯光滑的皮蛋瘦肉粥,人一天都精神皮蛋瘦肉粥。
  •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
  • 2024-06-02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怎么样泸州职业技术学院(Luzhou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综合性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同时该校也是四川省示范高职院校学校前身为190。
  • 黄子韬最近几年在干嘛(那些口碑从黑料满天飞)
  • 2024-06-02那些口碑从黑料满天飞文:坦荡半夏黄子韬:如果黑我那么开心,那我愿意是一万年2015年黄子韬因为身体原因跟韩国SM公司解约,一回国就遭到群嘲!事情还要从2014年吴莫凡率先跟SM解约回国,黄子韬气愤的称其为“叛徒”!没想到。
  • 鬼泣5神秘演示(可曾听过恶魔哭泣)
  • 2024-06-02可曾听过恶魔哭泣中文名:鬼泣5原版名称:DevilMayCry5其他名称:恶魔猎人5、魔颤5、恶魔五月哭5游戏类型:动作游戏平台:PC/PS4/XBOXOne开发商:CAPCOM发行商:CAPCOM发行日期:2019。
  • 幸福树怎么养才能开花多呢(养幸福树有讲究)
  • 2024-06-02养幸福树有讲究养幸福树有讲究,教你几个小技巧,枝繁叶茂还开花,寓意好极了幸福树是很多花友都喜欢的花卉,这种花卉是很不错的盆栽植物,叶片肥厚油绿,看上去生机勃勃的,非常好看,有幸福美满的寓意并且还有净化空气的作用,摆。
  • 老年大学的课程应该怎样安排(实探重庆某老年大学的课程后)
  • 2024-06-02实探重庆某老年大学的课程后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谁说只有年轻人才能上大学?最近GO妹发现,除了带娃、喝茶、打牌、坝坝舞之外,有不少叔叔嬢嬢们又重新踏上了求学的道路老年大学跟一般大学有什么不一样?都学习些什么?带着这些疑问,。
  • 梨型脸是不是特别丑(脸上有这4个特征的妹子)
  • 2024-06-02脸上有这4个特征的妹子美是大家都向往的事情,这个颜值即正义的年代,一个人如果长得好看,不仅能让自己在面试工作的时候得到更多的关注,而且即便是在生活中也会得到很多陌生人的帮助可以说,长得好看也算是一块"敲门砖"。
  • 所有动漫中最惨的瞬间(动漫史上最崩的动画场景)
  • 2024-06-02动漫史上最崩的动画场景动漫史上崩坏的极致——同心圆卷心菜事缘2006年冬番《夜明前的琉璃色》第3集,内容讲述两名女角的厨艺比赛,两人拿出不知名的「青绿色的圆形球体」切割这一幕「同心圆卷心菜」便成为了动画史上最崩坏的场景,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