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接开心果的时候,有一位姥姥吐槽自家孙子,就是个白眼狼。
这个男孩叫浩浩,从小就是姥姥姥爷带大的,虽然和爸爸妈妈也生活在一起,但是加班非常多。
前一段时间,姥姥的亲姐姐去世了,便和姥爷回了一趟老家。然后奶奶和爷爷便来“接力”带娃。
姥姥在事情处理完之后,大概4天左右时间,便急匆匆赶回来。姥姥很担心,孩子从没有和奶奶爷爷一起单独生活这么久,会不会不适应,是否还吃得惯、睡得好。
回来后,姥姥发现自己想多了。
爷爷奶奶要回老家的时候,浩浩哭了好久。走了之后,姥爷问浩浩:“这么舍不得爷爷奶奶啊,那你有没有想姥姥姥爷啊?”
浩浩回答:“不想,我还是想要爷爷奶奶!”
虽说童言无忌,但是姥姥姥爷听到孙子这样的话,难免会伤心,所以,姥姥觉得浩浩就是个白眼狼,自己辛苦拉扯他长这么大,竟然不如只带过他几天的爷爷奶奶。
真的是娃太“渣”吗?并不是。娃是姥姥姥爷带大的,为啥和爷爷奶奶更亲近?果妈结合身边无数个例子,分析了一下其中的原因,然后发现,原因一个比一个扎心。
原因1:姥姥姥爷划了“界限”
“要不是你爸爸妈妈要上班,我们也不用跑这么大老远来照顾你!”
“你跟你爸姓,又不跟你妈、跟我们姓!”
“你是我外孙,又不是我亲孙子!”
有些老人在生气、开玩笑的时候,就喜欢说这些话。虽然说者无意,但是孩子听者却有心。孩子会觉得:原来,姥姥姥爷和我并不是真正的一家人,他们并不是真正的爱我!
此外,姥姥姥爷若是说出类似的话,其实也代表他们内心有类似的想法。因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传宗接代等这些想法,已经在他们脑海里根深蒂固了。日常的话语难免会夹带这些思想,孩子是敏感的,自然能够感受到这份“距离”,从而更亲近爷爷奶奶。
因为自己的缘故,导致孩子是个“白眼狼”,是有点扎心。
原因2:姥姥姥爷化身为“严师”
不少家庭,姥姥姥爷对孩子的严厉程度,其实比爷爷奶奶要大。
就像浩浩,姥姥是一位退休教师,女儿也是名牌大学毕业。姥姥肯定不能让浩浩每天就这么瞎玩,经常会带着浩浩认字、学英语、看绘本这些。
对于规矩、行为习惯这一块,姥姥姥爷也比较严格。他们觉得女儿将孩子交给自己带,自己是要负责任的。
相比较而言,爷爷奶奶就对浩浩没任何要求,看到浩浩会背古诗、会认字,就一个劲儿夸。
好好觉得,在爷爷奶奶身边,自己更随性、自由些,所以,即便爷爷奶奶没带过他几天,他还是偏向了爷爷奶奶。
明明是为孩子好,但是孩子还不领情,这个原因,更扎心了。
原因3:爷爷奶奶“利诱”
平时都是姥姥姥爷带,宝妈提要求就更方便,比如不能吃糖、垃圾食品不要吃等等。为了孩子更好,姥姥姥爷一般都会听。
但是,爷爷奶奶就不会这么容易遵守了。
果妈有位认识的爷爷奶奶,孩子一回去,就全是孩子爱吃的炸鸡、糖等等。妈妈说不能吃这些,奶奶说:“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孩子吃什么?孩子都被你们拘成什么样了!在奶奶这里,什么都能吃!”
其实,爷爷奶奶真的是心疼孩子吗?并不是,他们只是担心孩子和自己相处不多,会和自己疏远,而和姥姥姥爷亲近,就想用这种“利诱”的方式,去接近孩子。
只是,爷爷奶奶不知道的是,自己这样的行为与话语,直接将孩子妈妈的努力、姥姥姥爷的坚持白费了。
这个原因,最扎心了,因为牵扯的已经不是亲情,更是家庭关系。
不得不说,这些原因着实常见,而且原因一个比一个扎心。尤其是最后一个原因,让宝妈、姥姥姥爷很憋屈,他们对孩子的爱,经过爷爷奶奶的行为,就如同“害”。
孩子成为“白眼狼”该如何教育?
其实“白眼狼”的孩子很多。
记得开心果有一次看到同学吃巧克力,但是果妈不让她吃,她就觉得:妈妈不爱我,不给我吃巧克力。即便果妈和她讲过很多遍,吃巧克力的各种危害。
这能怪孩子吗?要怪,只能怪孩子此时的“心理发育”还不完善。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一个“三山实验”。
实验中,2-7岁的孩子去观察三座大山模型,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然后让孩子指认,其他孩子看到的是哪一张图。毫无例外,孩子都选的自己角度看到的图。
也就是说,2-7岁年纪的孩子,是没有“同理心”的,他不会站在别的小朋友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角度,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图片。
所以,孩子就成为我们口中的“白眼狼”,其实,孩子只是还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罢了。
对于孩子是“白眼狼”这件事情,家长也无需太多额外的教育,只需要将事情的“真实情况”再告诉孩子,就可以了。
当然,如果孩子确实有非常“不喜欢”的地方,家长们也要适度做出调整,让整个家庭更为和谐!
果妈寄语
孩子长大之后,自然会明白,谁,才是真正对他好的人。
作为家长的我们,只需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他加以引导,养成正确的三观,良好的品格,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