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按:作为中国人,不能不有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在为民请命、埋头苦干的人中,在传统典籍中,在琴棋书画中,也在传统建筑中。建筑作为时空的艺术,昭示着古人的民族精气神。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和西方传统的石结构完全不同。而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则是整个建筑的精华所在,有人说,中国古建筑的最佳视角就是鸟瞰屋顶。预知屋顶详情,且听小编一谈。
引子屋顶是房屋最重要的部分。可以遮避风霜雨雪,也可以遮挡阳光曝晒。人类建筑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怎么建造屋顶的历史。在西洋则有拱形屋顶和哥特式屋顶,在中华则为木构件屋顶。
上古时期,人们都是"穴居而野处",统治者也没有宫室可住,只能"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半坡村原始社会房屋想象图,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商周时期年代久远,实物难存,暂且不多谈。不过这时已经有瓦屋顶,河南洛阳出土的东周瓦当可以作证。
东周瓦当图,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到了汉代,建筑屋顶的形式已经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囤顶、攒尖等五种样式。限于篇幅,本文将先行介绍庑殿顶,其余部分后续再谈。
四种屋顶(梁思成《中国建筑画》)
汉代庑殿顶汉代的建筑,目前能见到的只有东汉末年石材所制的墓阙,比如四川雅安的高颐阙。木结构的房屋建筑都已化作尘埃消散在历史长河之中。建筑的屋顶样式,在出土的明器中,可以找到一些痕迹。
汉代明器中的庑殿顶造型(《刘敦桢全集》第6卷)
汉代明器庑殿顶(梁思成《中国建筑画》)
庑字,繁体为廡,说文解字解释为:堂下周屋,从广,无声。而广字旁解释为:因广为屋象,对刺高屋之形,凡广之属皆从广。
《说文解字》关于"廡"的解释
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意思是四个方向都有斜坡,区别于普通两面斜坡的其他屋顶。庑殿顶共有五条屋脊,所以也称"五脊殿"。
庑殿顶是等级最高的屋顶,一般只有帝王宫殿、寺庙大殿、祭祀建筑中才允许使用。
汉代南郊礼制建筑,其屋顶样式是后人复原的想象图。因为是高等级的建筑,所以全部假定为庑殿顶。
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复原图(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唐代庑殿顶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已经占领东北三省,华北也是岌岌可危,中国大地一片萧条。日本学者曾不无得意地断言:"中国已经不存在唐代的木结构建筑,要想开眼界就必须要到大日本的京都和奈良去。"
古建筑的研究,靠营造学社苦苦支撑,梁思成、刘敦桢二位先生,分别掌管法式和文献两个团队,各自率领一组学者对河北和山西的古建筑进行了全面的实地考察。以期在大战来临之前,抓紧时间调查和测绘古建筑的数据,不使我国建筑曾经辉煌的历史,变得毫无根据,变得如浮萍,似流水。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在应县找到宋代木塔,在河北蓟县(现属天津)发现辽代观音阁之后,终于在1937年6月底(卢沟桥事变前夕),梁思成、林徽因发现了佛光寺这个唐代建筑遗珠。
梁思成后来回忆道:"那高大的殿门顿时就给我们打开了。里面宽有七跨,在昏暗中显得更加辉煌无比。在一个很大的平台上,有一尊菩萨的坐像。它的侍者们环它而立,有如一座仙林。"
梁思成拍摄的佛光寺
如今的佛光寺
唐代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大殿(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佛光寺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面阔七间,柱高较小,且屋檐挑出较大(接近4米),所以感觉斗拱的尺度比实际要大很多。另外,坡顶的坡度为1:2,较为和缓,站在殿前看不到屋面,这样斗拱在立面上显得更为突出,给人稳健雄丽的印象。
佛光寺大殿
宋辽时期的庑殿顶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以及其山门,建于辽统合二年(公元984年),在佛光寺发现之前,一度被认为是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山门面阔三间,单檐庑殿顶。台基较矮,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有唐代建筑的遗风。
此山门修建时,唐朝才灭亡77年,而宋代李诫《营造法式》的刊行,还要到116年之后,所以山门建筑风格处于唐宋之间的过渡阶段。
山门南门及侧面(梁思成《蓟县独乐寺山门考》)
辽代蓟县独乐寺山门(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元明清时期的庑殿顶元代比较短暂,元大都的皇城宫殿已经毁于兵火,难觅踪迹。曲阳北岳庙德宁殿和山西永济县永乐宫三清殿,应该是现存比较有代表性的庑殿顶建筑。德宁殿为两层屋顶,即所谓重檐式,可见规格还是很高的。
山西永济县永乐宫三清殿(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北岳庙德宁殿
朱棣在靖难之役后,夺得皇帝之位,为了摆脱南京旧势力的束缚,也为了践行"天子守国门"的诺言,将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耗时十四年,征用20多万军民,修建了紫禁城。
明清两代庑殿顶有代表性的庑殿顶建筑,为紫禁城中的太和殿和乾清宫。明清时期,屋顶的样式已经完全规格化。重檐庑殿顶,代表了最高规格。庑殿顶和其他的歇山顶宫殿,构成了故宫庞大的建筑群,代表了皇家的威严,也昭示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
太和殿(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