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小北/摄
文 | 张听雨
6月12日,指挥家李心草执棒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演出了“致敬经典”瓦格纳歌剧音乐会。音乐会选取了瓦氏创作时间毗邻的三部作品——《漂泊的荷兰人》《唐豪瑟》《罗恩格林》中的合唱与独唱部分,既有意义又颇具难度。
取题《青春瓦格纳》原因有三,其一是这三部作品恰逢格纳风华正茂之时,彼时他还未完全蜕化至整体艺术观念的统摄之下,创作《罗恩格林》之后才开始了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构想,而《漂泊的荷兰人》与《罗恩格林》都受到了海涅文本的影响,《罗恩格林》与《唐豪瑟》又是他大型浪漫歌剧的代表;其二是指挥家李心草的指挥风格经常以清新脱俗的青春气息感染听众,于这场演出中亦有许多如是的时刻;其三这套曲目也是国家大剧院合唱团所属的国家大剧院对于青葱岁月的回顾。而这场音乐会难度亦有三:其一是瓦格纳的作品本身便难唱;其二,脱离他歌剧中重要的管弦乐队,以钢琴伴奏演唱合唱音乐会,除了缺少情节性的支撑外,有时音量平衡与表演氛围很难控制得当,于是合唱演员在没有舞台背景的舞台上表演容易显得尴尬;其三在于这是合唱团这轮疫情后复工复演的第一场,“时间紧任务重”可想而知。
牛小北/摄
音乐会上,《漂泊的荷兰人》选择了三幕中的三个场景——“海上风暴”“纺车之歌”和“岸上狂欢”。相对于整部歌剧的神秘主义色彩,合唱的部分是更具有世俗性、更为纯朴的。表演的优势在于戏剧性原境的处理:音乐会一开始,李心草独自伫立于舞台中心指挥着一架钢琴,而后在海上遭遇狂风暴雨的水手奔跑着冲上舞台,很有戏剧效果;“纺车之歌”中,在纺车轮般的循环音型中惟妙惟肖,玛丽与女工们欢实地嬉笑也表现得天真烂漫;“岸上狂欢”中粗犷豪迈的水手舞,甚至有些粗野但形象的口哨声都非常具有现场感染力,合唱团中很大一部分人参加了作品全剧的演出,在这方面可谓收放自如。李心草曾于2009年指挥过这部歌剧的音乐会版并客串了导演,可以听出对这部戏中的整体架构与动机性格都有所把握。
水手动机的铿锵在有力的多点击拍上可以看出,森塔动机的缠绵感在李心草左手上充分体现,整体的处理热烈而纯朴。
合唱于歌剧中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是情节性的,这其中合唱的角色多是群众,需要热烈欢腾的情绪,一如“荷兰人”;另一种则是诉诸精神性的,朴素纯真的人声经常能表达器乐所不能至的净界,《罗恩格林》第一幕中“这难以想象的景象”与第二幕的“祝福”便有如是的段落。蔡俊演唱的罗恩格林声音干净而具有穿透力。李心草出乎意料地在一些段落中执指挥棒演出,这在合唱指挥中是不常见的,可以看出一些他对和声走向以及力度对比的着意调整,对弱力度的精致表达为音乐蒙上了神圣的面纱。
下半场是《唐豪瑟》三幕的多个选段,合唱团从歌唱角度来说可谓渐入佳境,一些语言咬字与演唱上略显仓促的问题进一步得到改善。第一幕中“牧童与朝圣者之歌”中,音乐在庄重与灵动中交替,合唱团很好地表现了两种情绪。伊丽莎白的演唱者周与倩在咬字与高音区的控制等方面有着不错的表现;第二幕“大厅向你致敬”是法国大歌剧式的大合唱,合唱团在李心草的调动下展现出蓬勃的声响。第三幕是重头戏,“晚星颂”中刘栋的演唱可圈可点,从带有绘词法特质旋律到瓦格纳有特点的半音进行,沃尔夫拉姆忧虑复杂的心情被表达得十分充分。有一处很好的设计,沃尔夫拉姆独白时,指挥与合唱团离开舞台,空旷的场景更暗合了寂寥的心绪。其后的“欢呼新生命的诞生中”,合唱团重新登场,在李心草的指挥下发出穹窿巨响,恢弘的“朝圣者之歌”是全场的亮点。
音乐会返场了《罗恩格林》中著名的“婚礼合唱”。当晚的处理清新怡人,合唱句法的延绵,钢琴句法的伸展共同构筑成富有“生长性”的处理,青春气息化作纯朴洁净的声音洋溢于音乐厅,恰让人想到《唐豪瑟》中“圣洁的大厅”。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