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竹百合
#故事会#
文 原创 图 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爱吃的“三鲜馅儿”小时候生活困难,一年到头粗茶淡饭,记忆中最爱吃的是饺子。后来定居这个海滨小城,爱吃饺子的习惯没改,众多的馅料中,最爱吃的当属“三鲜馅儿”。
因为爱吃,也练就了一手包饺子的手艺,不是王婆卖瓜,我包的三鲜馅儿怎么也在中等偏上水平,凡是吃过我饺子的人都夸味道杠杠地。我包饺子有两大特点,一是皮薄馅大,再多的馅儿也能闯进去;二是极少有煮破的,绝对的原汁原味。样子嘛也不错,看上去几乎一个模子出来的,摆在圆圆的盖帘上,个头匀称,整齐划一。
三鲜馅儿一般有肉三鲜和素三鲜之分,我最拿手的是肉三鲜。肉三鲜的主料是猪肉、虾仁和韭菜,也可以放适量鸡蛋。好的饺子馅儿当然要用好的食材,韭菜最好用三个主叶的红根韭菜,鲜嫩、味美,择菜时一根根掐去根部,避免藏在里面的泥沙洗不干净;肉要选前槽肥瘦相间的,最好自己剁,以保持肉的原有纹理和肌细胞不被打碎,味道更好、营养更丰富;虾要用纯正的海水虾,生着剥出虾仁,切成小段。
和面没什么讲究,现在的面粉都很高筋,一般不会煮破,只需用冷水或温水和成相对软一点的面团即可。醒面的同时调馅儿,这也是包饺子最关键的步骤。为了让饺子更水灵儿,肉馅要打水,最好用骨汤或鸡汤,熬制时多加花椒,把高汤和花椒水的功能合二为一。汤要一点点加入,用筷子沿一个方向均匀搅拌,直到成为肉泥状。
这样的饺子馅儿不离不散、鲜嫩糯滑,咬一口汁水丰富,跟名小吃灌汤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调好肉馅后,其他馅料加入的顺序依次是虾仁、韭菜、各种调味料。如果怕韭菜出水,还可以事先用食用油拌一下,油分锁住切口处的水分,既好包又好吃。调味料要少而精,我一般只放盐、蚝油、少许白糖,最后加入香油提味。
包饺子虽然是个熟练工,讲但究调馅儿、和面、揪剂子、擀皮、包,一气呵成,所以每个人包出的饺子各不相同。有的人习惯挤、有的人习惯捏、有的人还推出好看的花边;有的人包长饺子、有的人包圆饺子、有的人包很多花样饺子;有人包的饺子很秀气、有人包的饺子很粗犷、有人的包饺子大小不一……我习惯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挤,包出的饺子大小、形状差不多,而且边沿部分的皮儿也很薄,吃起来口感更好。为了避免煮破,我一般在挤过之后再捏一遍,也从不让菜叶粘在捏合处和外皮上。如此这般功夫是多耗费了一些,但保证了饺子不破、不露、不走味儿,费点事儿也值得。
饺子是我国北方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主食,俗语“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就是佐证。饺子起源于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饺子形状多样,有月牙形、元宝形、角形等;馅料各异,分大类有荤素两种,几乎可以做菜的原料都能成馅儿;饺子做熟的方法也有蒸、煮、煎、炸、烙等多种。儿时的家乡比较贫困,除了过年过节能吃上饺子,剩下的就只在招人待客时才见得到,所以至今有“谁家过年还不吃顿饺子”的说法,一方面说明饺子是尚好的饭食,一方面也例证了以前饺子在普通人家的餐桌上难得一见。
圆圆的面团,圆圆的饺子皮,扁扁圆圆地包裹上馅心,因此饺子还被赋予了团圆、完满的寓意,是节日里一种应时而不可缺少的美味。每逢中秋、春节,人们千里万里赶回家,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一起,一边聊着家长里短、谈着逸闻趣事,一边调馅儿、擀皮儿、包饺子。饺子包进的是爹娘的唠叨、儿女的挂牵;饺子包进的是融融的爱、浓浓的情。有这样的作料添加,饺子本身好吃与否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割舍不掉的家乡味道、那份千丝万缕的亲情乡情。
一番忙活之后,饺子像身着统一服装的小朋友,整齐地排排坐,就等着下锅了。煮饺子也是个技术活儿,饺子要水开后下锅,漏勺要反过来顺着锅沿推着饺子走,至沸腾后点少许冷水再烧开,如此反复两三次方可。煮熟了的饺子漂浮在汤宽水足的锅里,一个个白胖胖、水灵灵,煞是好看又香味弥漫,令人馋诞欲滴。小时候在老家,不太会用筷子的小孩吃饺子,都用一种二齿或三齿的竹制小叉子,插在饺子上又准又稳。为此还有一个专门为饺子量身定制的谜语:“一群白狗,顺着河沿儿走,插它一叉,咬它一口。”
又过年了,因为疫情可能很多人回不了家,但那好吃的“三鲜馅儿”,因为饱含了至情、至真的妈妈的味道,依然是我们永久的向往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