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保留了大量的古音古义
有一些古音古义,北方汉语己被废弃,粤语却一大量保留下来。
粤语对于古音的保留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于古入声的保留。古入声在北方方言多已消失,粤语至今仍存在。
粤语保留入声字。如:《满江红·怒发冲冠》(宋·岳飞)里面的“歇,烈,月,切,雪,灭,缺,血,阙。”全是入声字,这首词用粤语读就很好听,普通话读就逊色很多。
还有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亦是以短促的入声字作韵:
绝。灭。雪。
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亦是以短促的入声字作韵:
雪,杰!灭。月。
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亦是以短促的入声字作韵:切。歇。噎。别。
节。月。设。说。
粤语除了保留入声字外,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字,普通话早已弃用了,粤语却一直保留着古音。
如:项羽的“项”字,读作Xⅰang羽,粤语读hang羽,而非Xⅰang羽。
唐代诗人骆宾王有首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里的"项",和粤语”鸡项"都读hang。
“浮头”粤语读作为“蒲头”;蒲,
“浮”为什么读作“蒲”?
因为广东话保留了秦代的“音”,“蒲”的本字是“浮”,“浮”的中古时期(唐代之前)读音就是“蒲”。因为那时没有“f”音,如今许多f音的字,当时中州音都读为p音,广府话接受了当时传入的音韵,照样读“蒲”。因此“浮头”就读为“蒲头”;
“妇”和“浮”如出一辙,他们的白读都源于中原古音。
据清人考证,古人往往把轻唇音(如f)念作重唇音(如p或b),因而把“妇”念作“抱”,就如把“浮”念作“蒲”。
后来 这些字的古读音在中原消失后,念旧的粤人像有收藏癖的玩家,把他们珍存下来。
可见,粤语中的白读虽然登不得大雅之堂,只能出现在口语中,但文化价值却弥足珍贵。
有趣的是,把“抱”念作“步”,亦中原古音的遗留。
如伏匿匿的伏,读b仆不读f服音。
由于“古无轻唇音”,与“孵”同义的“蘄”(音步)在粤语中流传下来。后来,在简化汉字时“蘄”不再使用,他的义项和读音(作为白读)便归入“抱”中。
在古汉语中“鞋子”不读作“xie子”,而是读作“hai子”。粤语一直保留古汉语的读音。
珠江边上有一妇女惊呼"我的孩子丢到水里去了",众人下水打捞,找到一只鞋子,并没找到孩子。
有一句人们所熟知常用的俗语,“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其实,这句俗语的本来面目是“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
那么,这句俗语中的“鞋子”一词后来又怎么会讹变为“孩子”呢?
原来,在古汉语中是没有j、q、x这三个音的,现代汉语中的j、q、x一部分来自古时的g、k、h,一部分来自z、c、s。
所以,在古汉语中“鞋子”不读作“xie子”,而是读作“hai子”。
后来,“hai”音分化,一部分仍读作“hai”,另一部分则读作了“xie”,“鞋”字即属于后一种情况。
但是,在我国四川、湖北、湖南、上海、广东等地的一些方言中,“鞋子”却一直被读成“haizi”。
时间一长,人们就习惯把“舍不得鞋子套不着狼”被讹传误为“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了。(聂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