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评论员 阳柳昨晚的央视3·15晚会上,绿源、小牛等多个电动自行车品牌被点名,一个业内“公开的秘密”呈现于公众眼前:厂家利用解码装置,可以轻松化解限速规定,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电动车时速达到多少超标?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电动车时速达到多少超标
澎湃评论员 阳柳
昨晚的央视3·15晚会上,绿源、小牛等多个电动自行车品牌被点名,一个业内“公开的秘密”呈现于公众眼前:厂家利用解码装置,可以轻松化解限速规定。
根据2019年实行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俗称的“国标”),电动车设计速度最高不超过25公里/小时。但很多人都有感受,生活中遇到的“疯狂电动车”很多,怎么看都不像时速只有25公里。
原因就在于,厂家提供了一种解码装置,能让电动车轻松提速到时速35公里甚至更高。更“精妙”的是,仪表盘上始终显示不超过25公里,“警察来查也不怕。”据报道,这是电动车生产销售领域的普遍操作。
其实,“国标”里还有一条规定:电动自行车的软硬件均应当具有防篡改设计,防止擅自改装或改动最高车速、功率、电压、脚踏骑行能力。换句话说,厂家不仅应按照规定,严格设计生产最高时速25公里的电动车,还应当配备防止篡改最高车速的设计。这等于是“双保险”,本可以让时速25公里这一底线牢牢坚守住。
但实际是,厂家不仅省去了防篡改设计,还主动向经销商(等于是间接向消费者)提供解码装置。这让“国标”的规定沦为一纸空谈,更对公共交通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一个广被引用的数据是,2019年我国涉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死亡8639人,致伤44677人。形象地说,平均每小时就有1名电动车骑行者死于道路交通事故,有5人受伤。而超速行驶是造成死伤的重要原因之一。“国标”在这一年落地,本就赋予了根本性扭转电动车事故频发且高死伤率的期待。
生产厂家为何视规定和现实于不顾,不惜“顶风作案”?“车速太慢,消费者会不买。”这或许道出了一部分消费者盲目追求车速的心理,但若说大部分消费者都愿意选择以安全换速度,只怕是厂家的自欺欺人和甩锅。
更真实的理由是,厂家无底线追求利润最大化,主动迎合少数消费者的需求,又在行业竞争的“摆烂”语境中找到了某种护身符。这是对“国标”的漠视,更是对消费者人身安全和公共安全赤裸裸的挑衅。
可以说,很多电动车事故的根源就在设计生产环节。严把出厂关至关重要,违规提速的第一责任人只能是生产厂家。
此次3·15晚会曝光后,相信各地都会迅速对被点名的厂家进行排查,短期内这一痼疾会有所纠正,但严格规范生产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对一些黑历史不断的厂家,依法处置要贯彻到位,彻底戳痛其麻木和侥幸心态。
而且,由此延伸出来的一些善后工作,也要尽早安排上。比如,对那些安装了解码装置的超速电动车,如何精准查处?生产和使用解码装置的场景,也应有明确规制。
责任编辑:甘琼芳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