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婚和二婚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我在网上看过一部分自述,基本都集中于,初婚更多是为了爱情,二婚主要是权衡利弊,多了戒备,算计,同床异梦等等。
这种叙述会让人觉得很奇怪,如果初婚真的那么纯粹,二婚就勾心斗角,那为什么还要把初婚离了再结一次呢?
去好好维护那段有爱情的,浪漫美好的婚姻不是更好吗?
所以很显然,这些说法或许有道理,但并没有触及到本质。
大部分人对二婚的集中讨论在于,二婚更现实。
现实是个中性词,不完全等于算计,等于不真诚,不真心,甚至不能完全等于“物质”。
男人抱怨女生太现实,通常想表达的,都是女生太注重物质条件,非要找个有钱人。
那如果按照“二婚更现实”的标准,是不是意味着二婚的时候,女生一定会比初婚更看重物质条件,更加“非有钱人不嫁”?
实话实说,二婚女生有那么容易找到有钱人吗?
我们对离婚没有任何歧视,但客观地讲,“离过婚”对于找对象来说,怎么也不是个加分项——这点男女通用,我相信各位女生如果有得选,也肯定更愿意选没有婚史的男人。
那么,一个女生初婚都没有找到有钱人,或者没能和有钱人一直过下去,二婚(说不定还带个小孩)找到有钱人的概率会更大吗?
恐怕不是吧。
要是按照“女生二婚更现实,更看重物质”的推论,二婚女生择偶就应该坚守住“现实”的红线:
要么找有钱人,要么不结。
然而那些女生并没有这么做。
这能从侧面说明,要不然女生并没有因为二婚就更现实,要不然女生所谓的“现实”,并不完全等于“看重物质条件”。
为什么我们会下意识地觉得,现实=看物质条件?
因为人活在现实中,就离不开物质条件,吃穿住行哪样都离不了钱。
但有一定生活经历的人才能悟到,“现实”中也并不是只有物质条件。
钱能让日子过得更好,但并不是钱不够多,日子就绝对过不下去。
现实,是先把日子过下去。
什么意思?
就是说,当一个女生离了婚,又想要再婚的时候,她所谓的现实,一定是“先把日子过下去”,再考虑过得好不好。
所以物质条件她会考虑,能找有钱的她肯定不会傻到选个穷的。
但在此之前,她可能更要先考虑,什么样的男人能够接受她,接受她离过婚,接受她可能还带个孩子,愿意不计较这些事,和她一起把日子过下去。
哪怕这个男人没什么钱,但他真心实意接受她,愿意踏踏实实跟她把日子过下去,甚至愿意帮忙照顾她的孩子。
那他就比对她挑三拣四的有钱人更值得她嫁。
发现了吗?这才是“现实”。
只看单一的物质条件,图眼前挥金如土,不管之后日子会不会过得鸡飞狗跳,会不会给未来埋雷,反而是不够现实。
再强调一遍,用二婚女生举例子没有性别歧视的意思,换成二婚(尤其是还带孩子的)男人也一样。
我认识几个二婚男人,他们普遍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再去找对象,“离过婚”肯定是个劣势。
他们也喜欢年轻美女,但真要讲到再婚,女方是不是年轻漂亮肯定不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部分。
能不能好好过日子,经营一个完整的家出来,才是“适合结婚”的首要标准,也是二婚男的现实考量。
毕竟都结第二次婚了,谁也不想奔着再离一次,再去三婚四婚地折腾。
现实是搭伙过日子。
搭伙过日子有很多方面的标准,经济条件是其中之一。
但也包括两个人的人品,经营生活的能力,处理矛盾的能力,对生活标准的需求是否一致,甚至包括忍耐力,脾气好不好,能忍受对方多少缺点等等。
长远角度来说,这些重要性也都不亚于经济条件。
不同的人对“过日子”的需求不一样,以上这些标准对她而言的占比也不一样,但本质都差不多——要把日子过下去。
所谓“二婚更现实”,其实也就是更多地考虑伴侣的这些方面,从而得出一个“这个人适不适合结婚过日子”的结论。
也许有敏锐的同学会发现,上面提到的这些标准里,似乎基本没什么感性的成分:
没什么外形要求,连“志趣相投”,“聊得来”,“有生活情调”这些部分都不怎么提了。
是的,这也是“现实”的一种表现形式——
跟“爱情”强相关的元素,在二婚择偶中会大幅降低。
注意,我不是说二婚没有爱情,也不是说二婚的人都不需要爱情,只是通常他们找对象,不以“爱情”作为出发点了。
大部分人初婚的时候,“爱情基础”排在“过日子”之前,我们找个相爱的人,然后考虑怎么搭伙把日子过得更好。
二婚正相反——找个能搭伙过日子的人,再慢慢培养感情。
当然,这里探讨的是普通人,如果是大S,那完全可以有钱任性,恃靓行凶,离了婚照样找初恋重温旧梦。
写到这里,或许有些没有结过婚的同学会不理解:
搭伙过日子,有这么重要吗?
二婚的这种现实,听起来实在是有点悲凉,爱情也不是第一位了,经济条件也不一定更好,只是为了把日子过下去——
那一个人就不能过吗?
这伙非搭不可吗?
说好的高质量的单身强过低质量的结婚呢?
一个人当然可以过日子,我也完全相信,至少我的读者们绝对有独立的能力,一个人也能养得起自己,甚至有能力做单亲妈妈,养得起小孩。
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并不是每一个离婚的女生都要再婚的原因。
也有些女生经过考虑,觉得自己并不需要再跟人搭伙了,那就自己过,最多孤独了找人谈谈恋爱。
但我们也要承认,依然存在另一部分人,或者说依然会有人到了某一个阶段,有“需要跟人搭伙,组成一个家庭单位”的需求。
这也不能代表她们就不独立。
我之前发文章,说独居的人“阳了”之后会有种种生活不便和情绪脆弱,评论区就有个女生提到,比起独居,单身阳了还得照顾一个“阳娃”才是真的累。
这个女生说自己已经坚持过去了,她很厉害。
但我相信,她在这个过程中,总是会有那么几个片刻,会想要有人搭把手。
这些片刻累积得多了,就会构成想结婚的意义和愿望。
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更不觉得这就说明她依附于人,软弱无能。
因为归根结底,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有对“归属感”,对“互帮互助”的需求,而在我们当下的文化中,这种需求,通常都依托于家庭。
可以是原生家庭,也可以是成年之后,我们通过婚姻再次组建的家庭。
我知道现在网络上会充斥着一些抱怨,说结婚没有用,说男人照顾不了你,还得你伺候他,说婚姻离心离德,二婚更是人均800个心眼子。
我不能说这些抱怨完全不真实。
但我也想说,他们有他们的视角,我同样有我对周遭的观察——在无法获取更权威数据的时候,我认为对身边样本的观察也是个不错的信息来源。
我看到的,还是更多普通的家庭:
男人和女人,丈夫和妻子是互相照顾,互相扶持的。
婚姻有磕磕绊绊,但也有相濡以沫,同舟共济。
无论是初婚,二婚,每个人做出的,也都是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优选。
大家过的,都是自己冷暖自知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