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老人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源于《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现代成语多运用执手偕老,形容爱情的永恒. 而在种种承诺面前,爱情的承诺应是最动人心魄的了,平凡而真诚的诺言最为感人。两千四百年前的承诺至今在耳久久回荡,令人感慨岁月所难以磨灭的记忆与回答。
而原句中真的是指爱情吗?《诗经.邶风.击鼓》原文如下:
诗经.邶风.击鼓
通篇所述,皆为战友之间的约定。接下来不得不说下从战友情逐渐变为爱情过程。
到了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在《毛诗笺》中说:
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志在相存救也。执其手,与之约,示信也。言俱老者,庶几俱免于难。
他明确指出,这首诗写的是战友情。
后来宋朝的欧阳修却有不同的看法,他在《诗本义》中指出:
《击鼓》五章,自“爰处”而下三章,王肃以为卫人从军者与其室 家诀别之辞,而毛氏无说,郑氏以为军中士伍相约誓之言。今 以义考之,当时王肃之说为是,则郑于此诗,一篇之失太半矣。
而基本盖棺定论为“爱情说”的却是朱熹修订的《诗集传》。近代学者钱钟书先生和闻一多先生也都是支持“爱情说”。
到了现代,大众普遍认知,基本也就是“爱情说”。争论并无对错,我们学习也并不是在有人说“爱情说”的时候去反驳对方,从而嘲笑他人的“无知”,而是要“和而不同”。毕竟,无论是“爱情说”还是“战友说”都是没多大问题的。
正所谓:诗无达诂。不管是彼时共赴生死的“战友情”还是后来抒发爱意的“男女情”,感受其中的美则是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