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星期最火的一件事,莫过于打马蜂窝事件了。这件事情,起源于公众号小声比比的一篇名为《独家|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的文章。这篇文章反应了马蜂窝的两个数据作假的情况:第一,抄袭其他旅游、点评网站数据。
第二:点评时间异常,主要集中在2015年中旬,到2016年又忽然集体沉寂。
为此,梓泉还收到了一份来自马蜂窝的法院通知书:
在文章的结尾,他说了一句话,令我印象挺深的:
被水军骚扰的不厌其烦的你
被软文欺骗、利用的愤怒的你 对各种虚假、抄袭深恶痛绝的你
请你关注这一场官司
因为这一场官司
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未来二十年
到底是要活在水军、造假、抄袭中
还是活在一个没那么繁荣
但诚实能得到回报
真话可以得到保护的世界?
说实话,我对这场官司的结果并不抱太大的希望。先不论这场官司能不能打赢,即便是赢了,也改变不了任何东西。
长期从事公众号写作和公关行业的我发现,造假这件事情并不是单纯是作假者本身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这里不仅仅牵涉到作假者本身,还来自于消费者的问题,以及广告商的问题,甚至跟监管的关系也不大。
首先,在中国,消费者对于造假者的容忍度几乎为0,甚至如果你去深入调查,消费者不仅仅能容忍造假,而且他们迫切地需要造假。这个结论,是我在一趟日本行之后得出来的。很多人来到日本,都喜欢吃当地的拉面:
像这种拉面,一般汤底都是24小时不停地煲,用的是最新鲜的猪肉做叉烧。多少钱呢?500日元,相当于30元人民币。跟我同行的朋友直呼好吃,但是我问他:如果要你每天都吃30元的拉面而不是家乡10元一碗的面,你会愿意么?他的回答在我意料之中:“不愿意,因为不值30元。”
为什么呢?对于他来说,一碗面30元,价格太高了,他愿意享受这种品质,但是不愿意付出相应的价格。因为在中国,湖南本土吃一碗粉,一个早餐也就10来元,他觉得粉就应该值10来元,而不是30来元,不管他用的什么材料。
为此,他宁愿选择国内掺有防腐剂、冰冻猪肉、地沟油、明胶、辣椒精的一碗10来元的粉,也不会去选择价格高一倍的没有任何防腐剂、精心制作、新鲜的30元一碗拉面。
事实上,许多地方一碗10来元的面,往往就是一碗充满明胶的粉,然后兑上一碗辣椒精的汤水,再加上几片小菜叶、几根廉价的火腿肠草草了事,价格虽然只有日式拉面的三分之一,但是他的造假成本比后者要低得多。从价值的上来讲,前者要比后者“贵”得多。
然而对于大多数的消费者而言,他只关心这碗面的实际价格,根本就不关心他的价值。消费者对于造假不仅仅是0容忍,并且他们是需要造假的,正因为造假,所以一碗面的价格才能压低到10来元而不是30来元。
在外卖网站上,最受欢迎的,永远是10来元的荤素搭配、带汤、甚至带水果的所谓的套餐,但是你点到后会发现:菜、饭、汤、水果,没有一个能做好的。为什么?因为价格就摆在这里了啊,你想想看,如果要他们全都真材实料,光是成本得要多少?
但是消费者仿佛不在乎这些,这里面有经济的因素,也有观念的因素,很复杂。
整个社会的消费者对于作假行为的0容忍,导致了作假不仅仅从低端开始,而且渗透到中高端的领域。同样的一碗30来元的日式拉面,在中国所谓的日式餐厅吃(比如味X拉面),你会发现质量跟日本本土的差得远:用粉包勾兑成的汤底、袋装的发黑的叉烧肉、缺乏弹性的面条,一吃就知道,很多所谓的日式餐厅,只是虚有其表,没有学到其精髓。
也就是说,即便出到和日本本土同样的价格——500日元,我们依旧得不到相同的服务。消费者试图贪便宜,从而不惜以吃假货为代价,结果发现绕了远路:即便出到真货的价格,也得不到真货。
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有着同样的特性:不舍得掏钱包。看看如今的互联网游戏就知道了:在欧美网络游戏收费普遍的情况下,中国大多数的网游都是免费的。但是你到头来会发现,所谓的免费游戏,往往比收费的还要贵,免费玩家以为真的免费就能玩到游戏了,但结果却是:付费玩家才是真正的在玩游戏,免费玩家只是陪人在玩游戏。
正因为愿意付费的用户太少,所以他们通常撑不起网站的日常开支。我以公众号为例,几年累计起来的广点通 打赏的金额,加起来可能还不如两个广告的赚得多。很多大号现在已经不开赞赏和广告了,因为与其损失用户体验,倒不如让用户读着舒服点,获得多一点流量。即使现在用户量高达2亿的知乎,定位为精英、高学历人群,靠Live、卖书等周边产品,依旧维持不了生计。
付费用户太少怎么办呢?只好卖流量,依靠广告存活。既然是广告存活,就避免不了说一些违心话。收人钱财,替人消灾,我没见过几个甲方,你收了他的钱,还允许同时说哪怕他一点点缺点的。每个甲方都认为自己的产品秒天秒地秒空气,并且站在他的角度,这样是很客观的。
这种情况会严重到什么地步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我以前以为,影评人是个很舒服的职业:你想想看啊,看电影免费,还能赚钱,天底下还能有更爽的事吗?
但事实上,通常只有国产片才会需要影评人写文,进口片极少。通常是烂片需要写文,而好片需要的少。所以一年到头来,你看的几乎都是烂片,看到最后都看吐了。
但是,作为影评人,你能不写吗?你不写,你就得饿死。你写,你也只能避重就轻地写一些东西,你要好的坏的全写,达到客观评价了,甲方,你的客户爸爸、衣食父母,他们会允许这样的东西发出来?
影评人、网站他们卖的是流量,这些企业买了以后,是要收回成本的,体现就是在他们产品的定价上,其实最后受伤的,还是消费者。所以为什么会出现片子虽然烂,但是依旧卖得火爆的情况的?就是这样的。
今年我去了几个西安所谓的网红地:空气工厂、永兴坊的摔碗酒、回民街,没有一个能达到预期值,都是产品做得极烂。其中永兴坊,在距离摔碗酒还有很远的地方,我就闻到一股馊臭味,而很多人还在那里饶有兴致地拍照留念:
这些网红商家,没有一个是靠扎实做产品吸引客户的,都是依靠流量将游客骗过来,做的一次性买卖。
至于大家为什么都在做一次性买卖?这里面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此由于环境因素,我就不讨论了。
你看,消费者不愿意掏钱包,最后绕来绕去,其实最受伤的还是自己,是不是跟那一碗面有着相同的道理?
第二个是广告投放商。其实之前公众号圈子里出过一回事,我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2016年9月28号曾经出现过公众号改变规则,导致刷阅读的机器统一失灵,很多公众号阅读量在那晚现原形的事件。以下是那天晚上,各个“大号”和平时阅读量的对比情况:
当时我还写文批判这些公众号,这种行为是既违背良心、又对自己的成长不利的,但是我后来发现,事情远不止这样简单:这并不是单单只有造假者本身的问题,还有买假者的问题。
作为一个既做过公关、本身又是KOL的人,我发现在公众号圈子里有个很意思的现象:有些公众号明明一看就是刷的阅读,但是投的广告商还是很多。以致于这些公众号刷出了一种错觉,觉得自己的阅读量是真的,跟公关讲话的时候语气屌得不得了。当时我向他投放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你们的产品跟我们公众号的调性不合。可我说:我们的这个产品就是做中高端产品的呀,并且我们的客户只做实木家具。
你猜他们怎么说?他们说:“别说你们了,上次因为调性不合,连X虎和宝X都拒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诡异的现象呢?是因为甲方迫切的需要。我是偶尔一次发现的:某一线手机厂商,正在到处找单个阅读价格低于2毛的公众号。做过公众号的人都知道,公众号的阅读单价一般都是在1元一个阅读左右,比如我的阅读量是1万,那么我一篇广告的报价就是1万。这个手机厂商要找远低于1元的价格打广告,结果只有可能——找刷阅读的号。
至于这些阅读量是真还是假,你的文章写得好不好?没有人关心,因为他们的结案是给领导看的,最后只要领导觉得满意就行。是的,你们可能不相信,中国很多的甲方公司,有些甚至是一线国际大牌,根本就不懂文章写得好不好,也不懂要如何把这篇广告传播得更广,他们只关心这篇文章里的广告占比是多少?广告够不够硬。
而领导也根本分不清这个阅读量是真的还是假的,他只觉得热闹、里面有吹捧自己的产品就够了。反正广告都是有预算的,投个贵的是让领导满意,投个便宜的也是让领导满意,那为什么不投个便宜的呢?
造成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我们的公司,尤其是大型企业,他的架构更加类似于行政机构而不是公司,造成了一人拍板全家高兴的局面。
我做了这么多年公关,最大的感慨是:一个项目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把文章写得好、数据运营的漂亮,凭良心做事?都不是,没人感受到你的良心的,大家都很忙。最重要的,是把客户哄得开心。即使你数据是假的又怎样?领导开心就好了。
所以我说,做假这件事情,并不仅仅是做假者本身的问题。今天,我们去打击马蜂窝,这都是表面现象,做假是一套产业链,是从消费者到广告主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打马蜂窝,就像我们打贪官一样,都只是表面现象。最近在看《大明王朝1566》,我发现,我们打贪官已经打了四五百年了,直到今天,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为什么呢?因为根本的问题没解决嘛,所以贪官是不可能打不完的。我也有理由相信,即便打了一个马蜂窝,还会有千千万万个马蜂窝站起来。
所谓“这个世界就是这样,靠着我们的努力,一点一点变美好的”,不过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梦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