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我国古代,人们使用的最主要的货币就是银子,相信经常看古装剧的人对银子都有比较深刻的印象,我们经常会看到白花花的,沉甸甸的银子,因此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雪花银”,但是真实历史中的银子,和我们在电视中所看到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
因为人们通常要通过用牙咬来辨认银子到底是真是假,所以上面几乎都是牙印,而且就像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纸币一样,如果在市场上流通的时间长,就会变得越来越脏,根本不可能是白花花的。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古代银子真实的面貌。
认识“雪花银”首先我们要来简单地了解一下古人所使用的货币——雪花银,雪花银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宋代,在很多的历史数据中,都能看到这样的称呼。但实际上,雪花银并不是官方对于货币的名称,一般只有民间才会这样称呼,主要是因为它有很高的价值,并且能够用来交易,所以在人们的心中,白银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他才有了这样的名字。
当时的官府也是通过白银的重量来估算价值的,在清朝时期,官方以纹银作为银货币的标准纯度,“两”是白银的统计单位,清朝时期的银子全程为“户部库平十足纹银”,这个名字听起来比雪花银高贵,但是念起来也让人感觉更加的繁琐,所以说百姓还是更喜欢把白银称为雪花银。
银子的流通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那些银子都是白花花的,形状也非常的漂亮,是一个小小的元宝。银子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货币之一,但实际上,百姓在日常的交易过程中,并不会真正直接使用到雪花银。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种白银的价值都非常的高,除非是涉及一些金额比较庞大的大型交易,否则一般都不会用那雪花银,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购买一些生活用品,或者是买一些食物,用到的都是铜钱和一些碎银子。
虽然说雪花银只有小小的一个,但是它毕竟属于贵金属的一种,平常带在身上还是很不方便的,而且如果是买一些比较便宜的东西,店家想要找钱也不方便。所以平常人们更喜欢使用碎银子,不仅携带方便,而且价值也比较低,另外因为他已经破碎,所以没有固定的规格和形状,古人在交易的过程中,往往会挑选一块大小和重量都比较合适的碎银子,然后交给卖家。
而且在交易的过程中,买家支付给商家的银两,往往分量要更多一些,为了防止这些银两的重量不足值,还得额外再加钱,所以他们往往会直接给足量的白银。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发现买卖双方的交易非常简单,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实际上,古代的商家在收银子的时候,都会有专门的称量工具,来判断对方有没有给够自己钱。
除此之外,商家也会专门去测量碎银子的含银量。一般来说含银量都是相同的,但是在古代也会出现造假的行为,市场上会出现一些假的银两,或者是纯度较低的白银,当顾客使用的是真的白银,而且分量足够的时候,双方才能顺利的完成交易。
但当你使用的是雪花银的时候,情况就会有所不同,因为官府制造的雪花银,上面都会明确地标清楚有多少两,买家和卖家在交易的过程中,只需要看清楚上面的标识就可以了,就算白银的分量不足值,但是卖家也愿意接受这样的白银。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当时的货币已经可以允许不足值的情况出现了。
不管是雪花银,还是大家平常所使用的碎银子,卖家在收到钱的时候,往往都会去辨别一下银子到底是真是假,最直接的手段就是用牙咬。长时间做生意的人,非常熟悉这些白银的口感,只要轻轻咬一下,就能够辨别真假,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古代的很多雪花银和碎银子上,都是各种各样的牙印。
而且这些白银在不断地流通过程中,经过无数人之手,也会变得越来越脏,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污垢,他完全不像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那样非常的干净,而是特别的肮脏。当然也有很多人会觉得疑惑,我们平常在购买银质饰品的时候,会发现这些银子的光泽度都非常的好,按道理来说平常只要稍微擦一擦,银两也不会变得那么脏。
但大家一定要注意的是,作为货币的银子,和作为饰品的银子,完全是两回事。这些贵金属的光泽度确实很好,但是如果平常经常和空气接触的话,很容易会发生氧化,银子表面的那种光泽也会慢慢地消失,按上去就像是一块普通的金属。
白银的历史并不算很长另外还需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所熟悉的这些雪花银和碎银子,他们的历史其实并不长。在我国古代的众多朝代中,并没有把这些贵金属当做流通的货币。就以明朝时期为例,当时的金银也只会被当成是贵重的物品,在贵族之间彼此流通,直到了明朝中叶的时候,这些金银才从贵重金属慢慢的变成了等价交换物,进而才慢慢的变成了货币。
所以说,在明朝中叶之前,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易的时候,最常用的还是以物易物的方法,当然朝廷也有专门发行的货币,但是当时的贵金属还没有正式成为货币,如果是规模较大的商品交易,他们会使用银票来进行交易。
看完上面的介绍之后,我相信大家对于货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真实的银两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也不像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那样,差别还是非常大的。因此在了解历史的时候,也不能完全依靠这些和历史相关的电视剧,而是要去多阅读史书,了解史料。